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2020年三名工程>>名班主任成长营>>林燕群>>成果展示>>文章内容
徐英5月学与思: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
发布时间:2021-05-24   点击:270   来源:原创   作者:林燕群

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

                                              ——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

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徐英

 

我一直记得那句话,“当我们走出学校之后,留下的就是教育。”当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了这句话,我想当我们把那些即时理解的功利性的知识全部丢掉之后,留下的能为我们生活所用的,才是真正的知识。但,这样的知识,我们在学校生活中学到了多少?作为教师,我们教给孩子们了多少?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呀!

一、学习即理解——为理解而教    

知识就像是自行车,能够载着我们达到某个目的地。每个人都从学生过来,我们认真在课堂中倾听,踏实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份作业,家长也督促孩子们完成各项任务,为了什么?为的都是给这辆“知识”的自行车车胎里打气,然后前往一个叫做“学业成就”的地方。

这些地方终究是暂时的,我们需要带着这辆“自行车”前往我们漫长的人生路,那这车胎里的气能否终究饱满呢?我们太多时候都太关注学业成就,关注当下我是否能在检测中获得一个号称,缺忽略这些知识点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我们缺少了对知识的全局性理解,积极主动地理解与人们生活的世界、生活的方式息息相关的理解,称之为全局性理解。回顾我们的课堂,我们创造机会给孩子们进行只是的全局性理解了吗?学科老师都有着学科的功利性,可是生活并没有学科,能将一个知识积极主动的与生活融合,这就达到了全局性理解的境界。所以,学习即理解。

  记得三年级的数学中有一章教学钟表,这是这个学段的难点,孩子们每天定着投影中的表盘,看着时针分针,掌握好一些的孩子明白了钟表计时的特点,而基础差一些的孩子云里雾里,二十四记时法、十二时记时法一头雾水。读完真本书后,我在想,我们真的需要就这两根针来学习钟表吗?学会看时间是我们生活中必须掌握的知识,我们完全可以将只是回归生活,在时间体验中明白二十四小时与长短针的关系。


 

孩子们需要制作表格,就要从时间入手,还要站位在一天24个小时这样的全局中思考。第一次制作表格的时候,对时间长短没有概念的孩子,对一件事需要多长时间能完成并没有准确的预估,会出现10分钟吃饭,5分钟上厕所这样的情况。没关系,那就进行尝试。我们总说教育就是让孩子不断试错的过程,在错误的时间中完成一件事,与时间的长度进行比较,直观地感受到具体时间的长短,实际体验过后他们会发现,10分钟吃饭有些来不及,5分钟上厕所有些多,那就调整。一方面让孩子们真实可感地体会到了10分钟5分钟的长短,以后对完成一件事所需的时间有一个全面准确的预估,会大大提高做事的效率;而且细心观察钟表之后,发现5分钟、10分钟在钟表上走过的格子数,有对这个数学知识点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最后,制作表格是对一件事的前期规划,这是对孩子们高效率做好一件事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培训,一举多得。

 也许我们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但除非能够立刻把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否则这种学习对我们而言,仍然没有什么意义。“事实上,答题掌握有价值的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够实践运用,二者之间的差别至关重要。”“听别人说的,我会忘记;我看过的,我会模糊;我参与的,我会记住。”只有让孩子们参与到学习的本身,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全局性的问题,吸引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才能多一些“第三类接触”的知识。

 

二、学习即感兴趣——全局性理解源于发自内心的渴望

书中提到:“很明显,只有当你发自内心地希望理解某事,而不是试图囫囵吞枣吞下打包好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形成全局性理解,而且只有当你出于自己的意愿希望理解某些状况时,才能刚好地运用全局性理解来应对你面临的状况。”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总是督促着孩子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去获得那些功利的“学业成就”,但着也是大环境所致,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可以做的是激发孩子们好奇心。教育工作者就是要点燃孩子,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没有什么比全身心的投入更让人精神愉悦了。

“你们见过变形金刚吗?”

“你们还知道什么会变形吗?你生活中的、动画片、电影中的都可以。”

“你相信,变形就在我们身边吗?”

“你们想尝试自己创造“变形”吗?”

  给知识滚上一层诱人的“糖衣”,孩子们会带着无比珍贵的好奇心全情投入。你看,在晨会课上,我们讨论着豆豆种植的方法,最终决定采用水培和土培两种方法。孩子们为了能具体直观准确地记录豆种的发芽过程,他们尝试制作观察记录表,有的孩子借助自己的美术功底,给不同时期的豆种宝宝都绘制了形象的图示;有的则科学严谨的制作了观察量表,连每天豆豆生长的长度都精确的记录;更意想不到的是,有的小朋友对豆种发芽的连续观察,记录每一段生长视频,合成一段完整的视频,这样我们通过视频就可以直观的看到豆种宝宝从一颗豆长成豆芽的过程了。原来,观察记录可以有这么多种的形式。

从豆种到豆芽是一种变形,那能否变成食物呢?、在家长的支持和引导下,孩子们利用周末的时间纷纷尝试,有简单的豆浆、凉粉,也有创意的绿豆凉面、绿豆糕,豆腐脑。他们享受着过程中的等待、观察、称量,享受着失败并期待着成功。这样的“变形”难道不比对食物进行一次静态的描写来得有趣得多么。我敢保证,孩子们一定不会忘了和爸爸妈妈一起让豆豆们变形的过程。

约翰.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与教育》表达过类似的隐忧:“ 只有在教育中,知识主要指一堆远离行动的信息,而在农民、水手、商人、医生和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生活中,知识却从来不会远离行动。”往往我们读书,追求的是干货,寻求的是立刻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但其实这是一种留在舒适区的阅读方法。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答案不会简单地出现在书里,因为生活根本就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同样我们也不能期望过去的经验能解决未来的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放眼远眺,不局限于眼下,考虑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需要掌握的知识,为未来而教,增加更多的“第三类接触”,让知识更全局,让学习充满趣味。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