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2020年三名工程>>名教师成长营>>陈华芳>>资源建设>>文章内容
潘嘉雯:2021年5月观察记录
发布时间:2021-12-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华芳

春江幼儿园幼儿观察记录表

幼儿姓名:刘睿、何煜宸

年龄:53个月57个月

观察日期:  2021.5.13

观察者:潘嘉雯

观察地点:教室科探区

观察时间:  1020——1030  

观察方法:事件取样法

儿童人数:2

成人人数:1

观察目的: 了解幼儿观察蚕过程中的观察与发现能力及对所观察事物的表达表现能力。

观察内容:孩子在科探区观察蚕宝宝的系列行为和对话

背景:我们在科探区投放蚕宝宝,随着蚕的生长,蚕慢慢变大,我们同时收集了蚕的便便放在科探区,供幼儿观察。区域活动时间,刘睿和何煜宸带着每日一画来到科探区开启了他们的观察探索之旅……

观察内容:

幼儿观察内容

具体行为

互动对话

蚕便便

给蚕换桑叶;把便便倒在盘子里;用放大镜观察

刘睿:“蚕的便便好黑啊,为什么是黑色的呢?”

何煜宸:“它只吃桑叶,可能在肚子里就变黑了”

刘睿“你看,这个便便好大啊,之前的很小”

何煜宸“因为现在蚕长大了,便便也大了”

蚕的生长变化

用眼睛凑上去看;手指指;放大镜观察

刘睿:“这个蚕最大,胖乎乎的,他们马上要变蝴蝶了吗”

何煜宸“他们是不会变成蝴蝶的”刘睿:“会的”

何煜宸:这个蚕上面还有点点呢,你看,背上这里有点点,脚旁边也有点点。

蚕吃桑叶的方法

凑近看,用手指指;放大镜观察;用手比划

何煜宸“这个蚕吃桑叶吃的好快啊!”

刘睿:“啊呜,啊呜,这样的”“他们的这样啃的”

何煜宸:“他们好像都是从树叶的边上开始吃的”

刘睿:“那这中间也有洞啊,你看”

桑叶的破洞

拎起蚕吃过的桑叶;与同伴交流;用眼睛仔细观看;记录发现

刘睿:啊,这个树叶被吃掉这么多啦!都是洞!

何煜宸:可能这个树叶比较好吃。

刘睿:蚕也太能吃了吧

何煜宸:他们只吃桑叶,不能喝水,我家也养了两条,我们快点记录一下我们的发现吧。


评述:

1、学理依据

《指南》中指出:

1、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来进行,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和现象,用科学的方法概括和表达在生活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

2、教师要创设一个鼓励幼儿探索、尝试、发现、讨论和运用科学知识经验的环境,提供丰富的科学活动材料和多种情景,重视幼儿在操作中主动地体验、理解和认识,重视活动中的互动与交流;

3、对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好奇、好问、有强烈的求知欲;

2、具体分析:

1、从幼儿的行为与对话来看,刘睿和何煜宸能够运动眼、手、语言表达、放大镜、记录表等表达表现自己对蚕宝宝的观察,并能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有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2、能够从蚕的便便、生长变化、吃桑叶的方法及桑叶被吃以后的变化等多角度观察及猜测,有科学学习的特质。

3、两个孩子在观察、交流以后,有记录的意识,能把自己的猜想、发现进行记录表征,便于分享交流及呈现孩子的学习轨迹,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用符号进行记录的意识。

事实性结论:

1、)幼儿有多维度、多感官观察的意识,并能通过对话交流自己的想法,幼儿间的相互带动促进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2、)幼儿的学习品质比较强,有良好的记录表征习惯。

3、)孩子有持续观察及探索的意识,借助区域活动进行科学探索,累积经验。

支持跟进:

1、通过分享交流设置问题墙:例如,蚕会变成蝴蝶吗?蚕是怎么吃桑叶的?等等,将孩子有疑惑的问题通过表征呈现墙面,让孩子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去观察。

2、提供更多的工具供幼儿观察探索,比如:关于蚕的绘本,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蚕的生长环境,投放更多的放大镜,让参与的孩子都有更多的观察机会;投放适宜的,有针对性的记录表,让孩子进行自然记录。

3、呈现养蚕日记,将蚕生长的动态过程呈现出来,让不经常参与的孩子也能从墙面环境获得经验。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