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茄莓”
——记中8班种植故事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三井中心幼儿园 王虹 张梦迪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要让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境意识”。在《纲要》文件的指导下,我们的课程故事开展得如火如荼。
一、且行“茄莓”
第一部分:背景缘起。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班级中一位小朋友带了一些小番茄来与小伙伴分享,我们在分享小番茄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孩子觉得番茄很酸不喜欢吃,有的孩子不吃番茄的表皮,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开展了认识番茄的活动,对接绘本《红通通的番茄》了解了番茄的营养价值、种植方式以及成长需求。有小朋友提出,我们是否可以种植小番茄呢?《指南》中指出:“不偏食、挑食,不暴饮暴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为了让孩子们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于是我们利用家长资源收集了一些番茄苗,开展起了我们的种植活动。
第二部分:种植观察。
我们将家长带来的12株番茄苗种进了白色泡沫箱,每日照顾番茄利用记录表做好观察记录,过了几天,孩子们发现番茄苗长高了,小朋友就提出疑问了,怎么知道番茄苗在长高呢?借助一堂数学课《小鱼有多长》幼儿知道了测量的概念以及初步的测量方法。于是有小朋友提出:那不如来测量吧!于是我们开始研究如何才能知道番茄长高了多少,孩子们找来了木棒、筷子、尺子、笔杆、放大镜等工具进行高度的观察对比,并且利用记录纸记录了下来,借此知道番茄每天都在生长壮大、番茄苗之间的生长也存在着差异。
第三部分:移址。
移址故事1: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们发现咦?番茄的枝叶为什么歪歪扭扭伸不直了?这才发现原来番茄长得越来越旺盛,塑料箱已经不够番茄们伸展手臂了。该怎么办呢?大家一起讨论了起来,要不种到花盆里去?空间不够。还是种到种植田里去吧!
于是拎起工具我们出发了!孩子们使用各种工具在田地上忙活,终于把番茄移植好了,并且在孩子们的巧手设计下我们的班牌诞生了。可是问题又来了,我们的番茄苗种在了户外种植地,离教室有着一定的距离,独自去照顾番茄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我们该怎么去照顾它们呢?由谁去照顾?什么时候可以去照顾?
通过谈话讨论,并且结合班级中常态化进行的预约工作,预约值日生、照顾蚕宝宝,所以孩子们一致统一利用预约照顾植物,由于田地离教室比较远,孩子独自去观察不安全,我们商讨决定利用晨间户外活动、散步的时候去观察照顾植物,除草、浇水。孩子们开始从走廊到种植地两头照顾,来园先照顾室内秧苗等到晨间活动或散步时再来到种植地照顾秧苗。番茄苗的成长孩子们一直在关注着~
移址故事2:在我们的植物角中,还有一盆开学初小高带来的草莓,因为一直疏于照顾,最近因为照顾番茄苗,已经被孩子们所发现,草莓开花了,而且花是白色的,这个中间的是什么呀?鉴于幼儿对草莓产生的问题,我们找到了绘本《草莓》。对接绘本内容,我们了解了关于草莓的知识,好好的照顾草莓。《指南》中提到:“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幼儿在发现草莓变化的基础上研究如何照顾草莓,草莓的生长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草莓秧为什么长出了黑色的草莓?叶子为什么枯黄了?”对接绘本《草莓》以及草莓秧图片孩子们提出了质疑,讨论起了草莓的生长环境,原来草莓的生长需要风、雨、阳光,草莓叶子的光泽透出草莓的生长状态。可是走廊里盆栽中的草莓生长条件都满足吗?该怎么拯救草莓呢?有人认为走廊里满足了草莓的生长条件有人认为不满足,于是我们分为正反两方展开了一场辩论赛,正方认为应该移植草莓,种到外面的种植地里去,和番茄种在一起吸收阳光,反方认为继续种在盆里每天给他多浇水就行了,阳光在教室也能照的到。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最终我们决定将草莓进行移址,种到户外区,带好小铲、小盆,开始移植草莓啦。
草莓移植好后,有心的家长还带来了两株发好芽的草莓秧,孩子们将他们和草莓种在了一起进行对比观察,观察后发现了草莓的差异,一个是黑草莓叶子枯黄,而新带来的草莓,叶子有光泽长着小白花绿草莓。《指南》中指出:“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幼儿在观察两种草莓秧的基础上发现了草莓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生长状态是不一样的,从而培养自己爱护植物,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原来草莓秧的生长环境要求很高,需要充分接触风、雨、阳光才能生长得更加旺盛,叶子才更有光泽,能够长出来的草莓也更加诱人。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种植观察,我们的植物还未成熟,我们的种植活动未完待续,期待着它们成熟的一天,未来更精彩,让我们珍惜当下,且行茄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孩子们亲手播下的种子,经过细心的打理和维护,终会结出累累硕果。正如孩子们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和学习,经过老师爱和关心的浸润,终会成为最好的自己,点亮每个孩子的未来。
二、蚕宝宝成长记
1.班里的新客人——蚕宝宝
班级植物角有几大功能:观赏类、种植类、养殖类、实验类等功能。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我们的番茄、草莓进展顺利。然而,某一天,一位小朋友带来了四五十只蚕宝宝,我们将蚕宝宝装在铁盒里养在了小推车中,小朋友们都很兴奋,围着蚕宝宝叽叽喳喳地讨论怎么照顾蚕宝宝?蚕宝宝吃什么?蚕宝宝哪里来的?看到孩子们那么好奇、兴奋,我意识到一颗有爱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慢慢开始生根。
2.了解蚕宝宝
鉴于他们对于蚕宝宝的好奇心,我们生成了一节科学课来了解蚕宝宝。集体活动分别从“蚕宝宝吃什么?”“蚕宝宝的生长变化”“如何照顾蚕宝宝”等方面进行交流讨论,借助视频了解蚕宝宝的小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幼儿知道了该怎么照顾蚕宝宝,每天早晨都会有幼儿为蚕宝宝带来新鲜的桑叶。
3.预约照顾蚕宝宝
蚕宝宝每天都会吃相当大量的桑叶,导致每天早晨来了之后桑叶全部吃光了,留下一堆桑叶残渣和黑黑的小小的东西,这是什么呢?原来是蚕宝宝拉的“粑粑”,经过了解,孩子们知道了这是蚕砂。大家都争先恐后想要帮助蚕宝宝清理家园。于是问题随之而来:谁来照顾蚕宝宝,帮助他们清理残渣蚕砂、喂它们吃新鲜的桑叶呢?
结合日常预约工作,我们开始预约照顾蚕宝宝了,每天由三位小朋友照顾蚕宝宝,孩子们来园更积极了,尤其是当天要照顾蚕宝宝的小朋友。照顾蚕宝宝流程复杂且慢,他们需要早早地来到幼儿园进行清理工作。
清理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先将蚕宝宝一只一只地抓到干净的桑叶上,仔细找仔细看,不放过任何一只蚕宝宝,直到将所有蚕宝宝都转移之后将盒子里的桑叶残渣以及蚕砂全部清理干净再将蚕宝宝转移回盒子中。幼儿在这样照顾蚕宝宝的过程中慢慢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理解了守护的价值,获得了爱的体验,变得更加有耐心,有爱心了。
通过照顾蚕宝宝,小值日生们每天都在观察蚕宝宝,用绘画、黏土的形式捏一捏、搓一搓、画一画、剪一剪记录下了蚕宝宝的生长状况,将蚕宝宝每一天长大了多少、变粗变胖了吗记录了下来。
4.蚕宝宝“出游记”
很快一周过去了,马上就要放假了,小朋友都回家了蚕宝宝怎么办?谁来照顾?于是我们进行了商量讨论,周末由一位小朋友带回家照顾,那么带回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有人说:“家附近要有桑叶”“有时间照顾蚕宝宝”“知道怎么照顾蚕宝宝”等等,最后决定由凌凌带回家喂养。周一的时候凌凌将蚕宝宝带来了教室,孩子们惊喜的发现蚕宝宝变大了,纷纷围着凌凌问“凌凌,你是怎么照顾的呀,蚕宝宝变得好胖好胖呀!”
蚕宝宝在小朋友们的悉心照顾下茁壮成长,每天有小朋友预约照顾蚕宝宝,周末由小朋友轮流带回家照顾。很快五一假期到了,在这五天里,一位家里老人养过蚕的小朋友将蚕宝宝带回了家,爷爷奶奶为蚕宝宝搭建了一座木棍山,蚕宝宝开始上山结茧啦!
5.蚕宝宝结茧
周一来到教室,大部分蚕宝宝已经上山结茧,陆陆续续地所有蚕宝宝都结茧了,小朋友们每天来园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有没有蚕宝宝结茧,直到周五所有的蚕宝宝都成功结茧了,看着一个个停留在“山上”的白色的蛹孩子们满心期待着它们破茧成蛾的一天。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从最开始的害怕蚕宝宝、不敢触摸,慢慢地能够轻轻捏起蚕宝宝,到后来甚至有小朋友与蚕宝宝进行了互动,让蚕宝宝停留在自己的手背、手掌中,十分友爱。在这样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我们跟随着蚕宝宝一起成长着。这就是我们班的蚕宝宝成长记,孩子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成长的快乐。
环境生成课程,课程来源于生活。在蚕宝宝饲养活动中,除了帮助幼儿感受、了解和关爱生命外,也是以饲养为载体,帮助幼儿获得动物经验的重要途径。伴随着蚕宝宝的成长,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蚕宝宝形态变化的知识,更是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到了怎样去关爱身边的人和物的情感,感受着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就像破茧成蛾的蚕宝宝一样,经过一日日的生活学习,茁壮成长,最终破茧成蝶,而我们教师所需的只是静静陪伴,提供幼儿所需的一切帮助,在他们的人生中推波助澜,愿所有的幼教老师都能够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与职业归属感。
三、课程评析
通过这一次的种植活动,孩子们对于草莓、番茄的生长都更加了解了,就像《指南》中所说能够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我们的各项预约工作,让孩子们亲自照顾植物照顾蚕宝宝,提高了孩子们的责任心与爱心,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理解了生命,尤其是蚕宝宝的一生对孩子们有着很大的触动,蚕宝宝是怎么生活的?该怎么照顾蚕宝宝?他们的一生要经历哪些阶段?孩子们对于蚕宝宝的兴趣化为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爱的理解,学会了如何去爱,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这个春天,感恩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