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番茄
——记中5班种植番茄生成课程故事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藻江花园幼儿园 马丹妮 谢菊 吴莉樱
一、课程起源:
种植活动是幼儿园当下流行的科学活动之一,为幼儿亲身体验、亲近自然、感受科学领域的神奇美妙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今年夏天,种植活动如约而至,小朋友们在种植园开心的播撒了番茄的种子,盼望着它快点长大。但调皮的夏姑娘每日倾盆大雨,番茄“饮水”过量开晚了花苞,还没等它结出果实,暑假已经来了。9月送走了夏天,却丝毫没有“送”走小朋友对番茄的执着,新学期的种植区刚开始筹备,小朋友就整天念叨着:小班的番茄还在吗?老师我们还可以种番茄吗?在孩子们强烈的要求下,本学期我们依然选择了种植番茄。
【前期准备】
1.对接资源梳理前期经验
2.预设活动内容
小班时我们已经开展过番茄的种植活动,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前期经验。本学期我们将注重培养幼儿在科学领域的发展,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指南相关的发展目标引导幼儿对番茄产生不同的探究兴趣,鼓励幼儿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帮助番茄结出花果,体验劳动付出的快乐。
二、课程目标:
1.对接指南
2.对接指标
三、课程推进
活动一、番茄的初次驾到
在集体谈话中,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方式对番茄进行观察(叶子的花纹颜色、经脉的粗细长短、散发的味道等),感知番茄幼苗的主要特征并尝试和老师一起种植番茄。
活动二:做个能干的小主人
(1)种植公约我先行
番茄的到来为种植区增添了生机,也增强了幼儿的责任意识和自我服务能力,每天空闲时总会有幼儿前来看护,主动为番茄浇水晒太阳,渐渐的,孩子们为番茄特地创设了种植公约。
(2)用心记录成长
此外,为了鼓励幼儿观察了解番茄的成长变化,捕捉有趣的成长画面,幼儿自主分组特制了观察记录本。
活动三、番茄阳光
(1)番茄为什么长不高
在幼儿的观察中,从9月24日播种到10月9号国庆假期回来,番茄看上去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时,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疑惑,为什么番茄没有长高?番茄是不是生病了?怎样才能让番茄长高呢? 在幼儿的讨论思考中她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我们班的种植区没有光线,她们猜测番茄长不高的原因可能是光线不足造成的。
一天中午,几个小朋友突然跑过来对我说,他们想把番茄挪到对面有光线的地方。
蒋柏彦:这个墙把阳光都挡到了,番茄晒不到
周彧丞:这里有阳光?暖暖的,可以把番茄搬过来吗?
通过移动番茄箱的位置小朋友们找到了解决番茄晒不到太阳的好办法,可是,没等下午的点心吃完,光线就消失了。
(2)意外的阳光惊喜
光线的消失让小朋友更加珍惜午后的阳光,每天饭后他们都会快点把番茄运到阳光处。一天下午我们去美工室活动的时候,安歆惊喜的告诉我“老师你看这个走廊里有很多阳光,我们可以把番茄拿到这里来吗。”“足球场也有”、“那边的走廊上也有阳光”关于阳光的话题在班里热闹了起来。幼儿园有阳光的地方多着呢?为什么不把番茄运到其他的地方去晒一晒呢?
(3)寻找阳光
幼儿园这么大阳光会藏在哪里呢,周三一大早,几个感兴趣的幼儿就满园找起了太阳,从三楼到一楼,从室内到户外,孩子们用画笔记录了寻找阳光的场景,分享了寻找阳光的快乐。
阳光观察记录表:
观察时间:10月13日上午8:25——9:00
观察人员:小丁、芯蕊、苗苗等
观察结果:找到12处阳光地点
观察目的:早点为番茄晒太阳
(4)滴滴专车
找到了阳光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想把番茄带到有阳光的地方,有的想带到操场,有的想带到三楼,可是番茄箱很重,他们根本抬不动。
美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苏菲史黛丝在《早期教育中的生成课程》一书中讲道:教师应运用一个由观察、对话、头脑风暴的反思过程,观察和倾听孩子的想法。对4盆沉甸甸的番茄孩子们的想法是怎样的呢?
安歆:我想推着走 添添:使用滑板 乐乐:可以2个人一起搬
新的问题又激发了小朋友的兴趣,也取得了新的收获,大家采纳了邱天泽的意见,还利用学校的宝贵资源,为番茄配了一辆滴滴专车。
(5)失趣后的意外收获
忙碌了两周晒太阳孩子们发现番茄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有的说番茄长高了一点,有的说番茄没有长高,大家对番茄渐渐失去了照顾的兴趣,最后为番茄晒太阳的小朋友一个都没有了。
跟随幼儿探究的课程,必定会闪现各种分歧和矛盾,课程的推进离不开幼儿的兴趣需要,也离不开老师的等待、指引。
(1)师幼互动,合力解刨问题
你的观察是怎样的?你觉的番茄长高了吗?你想怎么证明你的观点呢?
《指南》中强调: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活动中有2个小朋友认为只要“量一量就知道了”。量一量这个好办法得到了大家的任何。测量新体验小朋友们忙活了半天,自主找到了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
对接幼儿的操作现场,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对测量的技巧没有太多的概念,他们认为找到和番茄一样高的物品比一比可以了,有的却能利用图标记或在纸条上记录出番茄当下的高度。对照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及幼儿对测量的好奇,我们组织了集体教学活动:《有趣的测量》,同时我们还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测量环境,在区域游戏中投放了测量的相关工具,现在会测量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
(2)生生互动:齐心解决问题
如果晒太阳不能让番茄快点长高,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们的讨论和决定:只晒太阳还不够,我们要为番茄盖一个保暖的小房子。
活动三内容梳理
番茄阳光 | 我们的问题(发现) | 实施策略 | 教师的支持 | 收获与经验 |
1.番茄为什么没长高?
| 幼儿自主探讨,把番茄搬到种植区对面有光线的地方 | 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 能大胆猜测番茄长不高的原因可能与阳光有关,针对发现的问题,能积极找到解决的办法。 | |
2.幼儿园有阳光的地方还很多 | 小组讨论,把番茄运到其他可以晒到太阳的地方。 | 鼓励、支持幼儿的讨论结果 | 能通过观察找到幼儿与其他有阳光的地方。 | |
3.阳光在哪里? | 鼓励幼儿结伴寻找阳光 | 陪伴观察,大胆放手,不过于干涉介入指导,引导幼儿自己需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 能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为番茄找到不同的阳光点;能为自己的探究行为、结果感到开心,满意。 | |
4.怎样把番茄运到有阳光的地方 | 小组交流分享:使用运输工具 | 有序组织谈话活动,收集建议。 | 能在交流分享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对事物做出合理的判断。 | |
5.番茄还是没长高 | 小组谈论:测量 | 有序开展集体教学及区域活动 | 大胆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能尝试用自己的办法验证结果。简单了解测量的相关知识,初步体验。 | |
6.寻找让番茄快点长高的好办法 | 小组讨论:盖新房 | 观察、倾听,支持 | 倾听并采纳他人的建议,能通过小组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
活动四、番茄小屋
真诚地接纳、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大胆放手,跟随幼儿兴趣的创造条件和机会,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番茄小屋激发了幼儿创造探究的潜能体验了不一样的探究乐趣。
(1)我的建构计划(使用材料、房屋设计稿)
(2)搭建番茄屋
反思与收获:游戏中幼儿能自主选择建构材料、按照建构计划,与同伴共享创作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能运用简单的搭建技法完成3种造型不同的番茄小屋,想象丰富,材料新颖,诠释了“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创造者,”的美好定义。
(3)“温度”
第一次暖屋的顺利完成,为幼儿增加了游戏的信心和底气,小朋友们会三天两头来看看番茄的变化,几天过去了,小朋友们发现搭建的房子很不方便观察也不利于浇水,番茄在房子里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新的问题和分歧又产生了:我们辛苦搭建的番茄小屋没有帮助番茄长高反而带来了许多困扰,番茄小屋还要吗?到底什么原因让番茄长的这么慢?
我们的策略——家园配合探究竟
《指南》中强调了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沟通促进幼儿发展的基本内容。借助本次契机,我们鼓励幼儿和家长查阅资料完成了“番茄知多少”的一份特殊调查表,幼儿在调查中知道了当下适宜番茄生长的重要条件:温度。
温度在哪里?怎么观察温度?幼儿对温度有浅显的意识,但又不明确。为了帮助幼儿对温暖有初步的科学概念,教室里的温度计帮了大忙。课程的资源总是处不在,无处不在的问题推动了课程进步的阶梯也来带了新的收获,一节社会课《认识温度计》由此产生了。
(2)搭“新房”
借助家长资源幼儿知道了当下要为番茄搭建一个可以保温的小暖房,也想到了各种搭建暖房的好计划。在亲子调查表中我们根据幼儿意愿选出了3个投票最高的房子并尝试进行了搭建。
11月的冷空气吹满校园,番茄有了暖暖的小窝像个幸福的孩子,小朋友们总是三五成群的想去看看她,也看到了幸福的收获。
我们的收获:1.番茄屋有保温功能2.番茄长高了3.番茄开花了
我们的活动:
美术活动:“番”花创想、美丽的番茄叶等
四、回顾反思
1.主题网络构架梳理
2.资源利用
(1)幼儿园资源利用:
幼儿能利用幼儿园宽广明亮的空间为番茄寻找阳光放置点。
(2)班级资源利用:
番茄屋第一次搭建使用材料:美工区树枝、报纸、包衣; 建构区积木等。
测量工具:美工区粘土、树叶彩纸等
(3)家长资源:
亲子调查表
番茄屋第二次搭建使用材料:桌布、塑料干、 保温膜等
3.不足之处:
本次活动从预设目标开始注重引导幼儿在科学领域的发展,但过于偏重忽视了幼儿其他领域的发展。在涉及科学领域的相关活动中,也没有引导幼儿深入探讨研究,如:活动中早上寻找的阳光点有12处, 中午下午光线又会有哪些变化呢?此外,活动只局限利用阳光帮助番茄长高,对接亲子调查表,施肥和水分对番茄的成长也是关键因素,活动的探索方向太过去局限性,还不够自主开放。 同时,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把握的还不是很精准,很多探究点深挖不到位,缺乏专业的课程理念。
4.我们的收获:
幼儿的收获:活动中一个个灵动的表达,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不断地发现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让简单的种植课程变得生动有趣,丰富了幼儿的成长经验,也体验了探究活动所带来的奇妙乐趣。
教师的收获:本次活动也让老师学会了大胆放手,坚信孩子是课程的主宰者,老师应时刻追随幼儿的兴趣,耐心地等待、引导、提供条件和机会,形成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更要结合《指南》精神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热爱生活,感受美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