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竹梯
蔡丽萍
【故事背景】
户外游戏时,顶顶去挑战了冒险岛的爬绳子,分享交流时和大家一起交流了她爬绳子的方法。因为这个分享,引发了孩子们去挑战不同区域的兴趣和动力。连续三天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挑战冒险岛的人从2人到现在有14人去挑战,从挑战冒险岛一个区域,到挑战勇攀高峰、走竹梯等多个孩子们以前不去尝试的区域,每天交流时都有自己的小经验和大家分享。
【故事描述】
具体描述 |
10月18日郭泓萱、小泽、张子悠以及李梦诗选择了走竹梯。小泽、张子悠先选择了竹梯爬上去走了起来,郭泓萱把竹梯放在自己的身边,一只腿踩在竹梯上,双手撑着竹梯,站在原地没有动。 |
他们继续前进的时候,郭泓萱进行了三次的尝试,但是都没有成功。 |
在于是,他转身对旁边的老师说,你可以帮我一下吗?蒋老师站在郭泓萱的身后,先是和他一起扶着梯子,固定好梯子,郭泓萱双腿弯曲,双脚前后踩住竹梯,待身体平稳后,开始慢慢地向前移动,竹梯向前移动了三下,蒋老师慢慢地松开了她的手,郭泓萱自己向前移动。
|
看到郭泓萱一个人在后面,张子悠掉头回来说:郭昕儿,你要快一点。 郭泓萱:我还不会走呢。 张子悠:哎,我来帮你吧。 张子悠拖着两个竹梯来到郭昕儿的身边,先说你走的时候脚要靠近这个梯子,然后一步一步的走啊。
郭泓萱前进了几步,张子悠跟上来说:你这个脚不要放这么大,要靠近你的身体,然后抬起来。边说还边用收去提示她。 最后,郭昕儿又尝试了3次,终于可以慢慢地移动一小段距离。
|
【游戏后的分享】
分享交流时,和小朋友们一起讨论了今天的游戏内容,先播放了郭泓萱、张子悠以及小泽他们竹梯区踩高跷的视频,再请几个小朋友站到前面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游戏玩法。
小泽:我是和张子悠、天天、郭昕儿、李梦诗、雅静一起玩的,我们玩的是踩高跷。郭昕儿不会,张子悠教了她一次但是没有用,我再去教她还是没有用,后来老师就来教我们了,然后我们就玩起了踩高跷的游戏。
昕儿:我一开始不会玩,后来老师来帮我,让我用手撑住两边最上面的地方,然后放好了,把腿跨上去,慢慢地我就玩起来了。
小泽:我跟昕儿说了,重心要放在两个竹梯的中间。
张子悠:我先去教了一下郭昕儿怎么玩,可是她玩不起来。我和小泽走在前面,她走在后面。
昕儿:天天也不会玩,她还一直来弄我。
天天:我在昕儿后面是去帮她扶好梯子的,想要让她走的稳一点。
小泽:我是先把脚踩在一个梯子上面,扶稳之后,另一只脚也踩上去。然后拐弯时,先把竹梯往路边拐过来,脚跟上,就这样拐好了。
张子悠:我是先把两个梯子靠到我面前来,扶稳之后,脚跨上去,然后平稳了再走路。
在孩子们的一言一语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走竹梯的基本要领是什么了。
【案例分析】
《指南》中大班幼儿在平衡方面的要求是能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比较平稳的行走。
从幼儿今天的游戏情况来看,小泽和张子悠是有这样的游戏经验的,他们能够很快的爬上竹梯,身体协调的进行竹梯行走,在转弯处,小泽还不断地提醒张子悠,转弯的时候要小步一点,而且要慢一点。郭昕儿则是从一开的不会,通过教师的语言“帮”,行动“帮”以及同伴的语言“帮”,经过几次的反复挑战与尝试,最终也能够进行缓慢的行走。
作为教师要用孩子的视角想问题看问题,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清楚了孩子在想什么的同时与孩子共同承担挑战,让孩子快乐参加活动,让孩子获得自信多给胆小孩子的表现锻炼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在“帮”的过程中,并不是“我来帮你做”,而是通过语言和行动告诉你,你要这样做,而同伴的帮助,则优化了参与者的行为。
【幼儿发展】
1身体平衡的发展
走竹梯活动本身就是挑战孩子们的平衡能力的,郭昕儿一开始不知道如何保持平衡站上竹梯,通过老师、同伴的不断尝试,先是要一只腿上竹梯,移动身体的重心,然后另一只腿再踏上竹梯,再次移动重心,把重心放在整个人的中间位置,保持自己的身体平衡,在移动的过程中,也是需要不断地更换重心保持平衡才能够平稳的移动。
2. 语言的发展
大班的孩子能够清晰、有序连贯的讲述自己的游戏过程。活动游戏中,张子悠用完整的语言介绍自己的游戏方法,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经历用语言指导郭昕儿的游戏行为,帮助她更快的学会这个游戏,郭昕儿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比如:自己哪里不会?怎么走等,通过这样的交流,让人家知道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
3. 自尊、自信的发展
挑战无极限,孩子们乐在其中。在游戏中,看不到孩子们怯懦的表情,更多的是坚持不懈的尝试,还有成功后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