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行路
——当“西美”遇到《文化苦旅》
常州市龙城小学 姚婷莲
还记得那次西美之旅,源于那本《文化苦旅》——
西美之旅,美在景,美在人,美在归来后的知足与惜恩。
一行六人,或共事,或姐妹,亦或家人。寻觅,探知,重拾,再知,简简单单,一个背包,一条路,一路同行……
一路同在,时而嬉笑,时而放空,没有羁绊,落寞也无迹可寻。有的是自在的张扬,有的是灵魂的释怀,不负流年,不负韶光。
她说:只为最美的星空,卧伏仰望遐想。
她说:再来一次“放哈”,酸甜穿肠自过。
她说:看一次最美的茶卡,不忘红裙明眸。
她说:万亩的油菜花,不带走一抹花香。
她说:别样的勾画,只守初心,砥砺前行。
她说:跨越历史的敦煌,触人心弦的沧桑。
一场“文化苦旅”,一次“精神启迪”,一轮“灵魂升华”……
季羡林老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由一个僧人,在敦煌东南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开始开凿,后人便逐一从之。留于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古时民众的“信仰”,这一点竟能和余秋雨先生有共鸣,颇是欣喜。曾一度粗鄙的自己,认为在沙石残壁上铸造的一个个洞窟,是多么的不堪一击,从北魏到宋元,哪次变更不是一次劫难,多少城池阵地尚不能固若金汤,更何况此危崖上的黄土构造?但奇怪的是,他却持续并存在了这么多年,当入境观之后,我被震撼到了。我的疑惑也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莫高窟》一文中得到了适恰的解答。
余老先生在文中如此写到:宗教的力量足以让那些燥热的心灵冷却下来,产生几分敬畏。赳赳武将,谋权强人在莫高窟的面前不得地下头来,似个孩童般期获宗教裁判。
……
旅行,还可继续;读书,不可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