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润泽——读《“生命 实践”教育学研究》有感
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叶凌
近两年“新基础教育”的各项研究活动不再像以前一样轰轰烈烈,但“学生立场”“重心下移”“有向开放”“三放三收”“预设生成”……这些专有名词已深深刻在每个老师的心中,大家在日常教学中也在努力践行着。
翻开《“生命 实践”教育学研究》(第三辑),再次看到“新基础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倍感亲切。本书以论文的形式呈现了近3-4年以来“新基础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在育人价值问题上的研究与收获,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艺术、人文、自然、班级建设等方面,而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然对“语文学科教学”较感兴趣,所以着重阅读了专论一“语文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及其开发”。
“新基础教育”认为,育人价值是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深度挖掘语文学科育人价值,是真正落实学科育人的前提,也是为育人价值的融通与转化创设有益条件。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三方面来挖掘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为实现育人价值落地生根,真正由“教书”到“育人”,还须做好语文教学的融通与转化。文中提到了有关转化的策略:还学生权利,课堂教学重心下移的策略;克服“点状思维”“线性逻辑”,实施“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的开放与生成策略。
读到这,“有向开放”这个词语让我颇有感触。开放性是“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底线。初接触“新基础”那会儿,压根不敢放,就怕“一放不可收拾”,后来虽然敢放了,但课堂上仍然牵着学生走,出现了假开放的课堂。以后,随着对“新基础教育”精神的理解,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逐渐从不敢放、不会放,从形式开放走向了有向开放,有效开放。所谓有向开放,指的是基于语文独特育人价值前提下的开放,为实现独特育人价值而设计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活相关育人资源,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整个语文学习过程。记得最清的就是《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研究课了。整堂课就以表演贯穿始终。学生进行了小稻秧和杂草的角色扮演,他们结合角色特点和文本空白,创编了自我介绍,并围绕“遇险”“脱险”场面设计了人物对话。学生在创编过程中,运用喜爱的表演、想象对话、创编儿歌等形式进一步学习文本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从而内化文本语言、活化文本语言,形成在表演中主动学习、转化文本语言及课外资料的意识。这样有向开放的课堂是有趣的,是能看到学生成长的。
实现育人价值的教育教学活动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并将“新基础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在日常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独特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