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2020年三名工程>>名班主任成长营>>沈彩虹>>成果展示>>文章内容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五篇
发布时间:2022-01-0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黄金萍

读书心得一

这段时间,我很认真阅读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读后,我觉得自己完全不够一个聪明的教师,于是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历程。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我在想,让我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吧!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所以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我要努力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在平时,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教学观。“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为教育鞠躬尽瘁。

 

读书心得二

教育能呼吸?而且还是自由的 一看到书名,心底便升腾起一种读的愿望,可能是因为自己似乎也在渴望一种能够自由呼吸的教育,自由与教育的连襟,拨动了我的心弦。是的,没有人不喜欢自由,谁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限制太多,老师与学生也是如此,我们都需要一种自由呼吸的人文环境。老师之教,学生之学,本应当如孔子、苏格拉底一样,相互间一起快乐地探索求知,而不是一种身心交瘁的苦役。既然如此,就要给老师和学生以最大化的自由,让他们在审美中享受教育与学习的快感。这使我不禁想起,数千年来人们对于埃及奴隶创造金字塔这一亘世奇迹没有多少人怀疑过,但瑞士一个钟表匠不相信一个在不自由状态下的群体可以创造出如此伟大的世界文明。于是,他断言:金字塔建造者肯定不是失去自由的奴隶们,而是一批虔诚的自由人。事实证明,这种思考是正确的。2003年,埃及向世界宣布:金字塔是由一群欢快的自由人创造的。一个行动与心灵都不自由的人,不可能完成一项最壮美的事业。教育也是如此。于是,我一口气读完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了解到一名朴实教育家的传奇人生,更多的是感悟到他的教育理念。书中,李希贵感老师叹道: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从理念到管理早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是,我们的管理思想与教育方法却依然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如果我们在这方面不做深刻的反醒,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真正地还自由幸福于教师与学生,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想想自己现在所进行着的所谓的教育,距离真正的教育还是那么遥远,我们似乎忘却了教育的根本,而一味追求教育的终端效应,我们的教育管理往往是以牺牲教师与学生的自由为代价的,尽管我们很负责任,对教师与学生管得风雨不透,甚至有了无缝隙管理的流行提法。这种管理,无异于工厂,制作机器零件而已。而如零件般失去自由与思想的教师与学生,何以感受教育的幸福?更遑论创造奇迹了!这样的教育现实,别说学生,就连教师也难以感受教育的幸福。
什么是教育是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一万个人也许会有一万种不同的教育理想与教育情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靠读书自强、以智慧立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德不孤,必有邻。李希贵先生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只要按照教育的规律运行就可以了。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袁振国说:教育是思想,这种思想越是现实,越有智慧;教育是信仰,这种信仰越是坚定,越有力量;教育是追求,这种追求越执著,越有成果。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李希贵先生的求索之所以能成功,我想,关键在于其旨在自由呼吸的教育人的回归的尊崇与践行吧。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希贵先生逐渐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亦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 读完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感悟有三:

感悟一:管理的权威与学生的命运究竟哪一个更重要!

校规,要又怎么样,不要又怎么样!校规的权威还能比孩子上学更重要?这是老书记喊醒李希贵老师的话,我想它更应是喊醒学校管理的一句话。我们的学校管理常常过于看重管理的权威,却往往忽略了管理的终极目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是教育上喊了多年的口号,但往往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口号罢了。了解过李希贵老师的学校管理之后,却深深的理解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如果以牺牲孩子的前程命运作为维护管理权威的代价,这不但背离了管理的初衷,而且这种管理最终必然走向死胡同。正如夸美纽斯说的一切纪律都当小心地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去把他们的工作完全做好以外,没有别的目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们的教育,深刻理解制定学校制度的目的究竟是用来保护谁的?从教师完全可以给学生道歉到把学生的地下图书馆搬到课堂,从辅导不了的语文课到“ACT语文实验室,可以说每一个改变都体现出李希贵老师学校管理的终极思考,以学生的发展为着陆点,围绕学生展开学校管理。

感悟二:教育是经营目标还是经营过程?是经营分数还是经营希望?

因为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理解生活,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教学,在当代的中国,让师生们在考试的重压下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发展才是一位校长需要永恒探索的课题。 这不只是理念的问题,努力创造有利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氛围,在成就共同愿景的同时,成就师生的个人愿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教师;在成就今天的同时成就未来。这是经营希望,创造希望,是让教育在希望中演绎幸福并不断向未来延续的不竭动力。我在工作中,对任何人是平等的,不存在亲疏远近,因为那是工作。我不会借工作之便去抬高或贬低任何人。说句心里话,我不喜欢那种把任何利益看的比自己生命都重要的人,因为那种人的生命没有价值。人人平等相处,有一颗和善的心,相信我们的工作会很出色,一生也会平安。 “安居乐业,它的前提就是安居。如果我们平时能够替老师多想一些,他们的埋怨就会少一些;如果我们平时能够替教师多做一些,他们的工作热情就会多一些;如果我们平时能够和教师多交流一些,领导与教师之间的隔阂就会少一些;如果我们平时能够让教师多说一些,他们的心情就会舒畅一些,在工作中需要的将心比心,不是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和谐的环境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相信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感悟三:让每个教师走向成功,实现职业的幸福

李希贵说既要老师崇高,也要让教师幸福。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是李希贵就任高密四中校长的时候就形成的一种教师观。正是李希贵为老师们创造了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人文环境,才有了老师们在自由境地里驰骋才思的欲求与可能。因为任何教师都不会拒绝自身的生命成长,李希贵此举正契合了教师的内在需求。在某种意义上说,自由与发展大多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心灵的从容与自由,所有的发展都不成其为发展。我们正在努力实践。

 

读书心得三

我认真地阅读了彭兴顺的《教育就是唤醒》这本书,读后让我感触颇深。正如书中开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是的,教育就是“唤醒”,一词用的十分贴切,教育就是唤醒人们心灵最美好的东西,唤醒人们自主创新意识,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也唤醒我们对教育的思索,对今后工作的思索。

教育的唤醒体现在教师的智慧,教学的智慧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不仅能够挖掘教材的深度,更能够用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等独创性思维的产物吸引学生,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不断吸收成长。

智慧地与学生交流。师与生的交流,往往缺乏平等,生与师的对话常常有所保留,有的甚至会话到嘴边留半句。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智慧话出学生心声,产生共鸣,再抛砖引玉、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人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智慧地因材施教。我们常说“人最不缺乏的就是个性。”在一个班集体中,往往会有那么一两个个性特别鲜明的学生,他们可能不是成绩最差的,也不会是让人最操心的,但常常是令人最头疼的。对于这类孩子,除了必要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需要用耐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恒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再以闪光点为突破口,用机智的话语放松孩子的心情,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辅以课后辅导,逐步实现因材施教。

作为教师,让我们以爱心为媒,给予学生温暖和明亮,从而搭建起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吧!

读书心得四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快乐”两个字: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教师快乐地教育。斯宾塞谈到: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的发现获得知识的人们,那种快意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这就是教育的真谛,也是学习的真谛!学生要快乐地学习,首先要有学习兴趣,不能把学习当成任务,这样才能真正地乐学,从而好学。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更是教师的责任。所以,让老师快乐教育就尤为重要了,斯宾塞说,教育应该是快乐的。教师作为教育者,应该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如果我们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如果老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认为这是件苦恼的事,那么他也就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把郁闷和烦躁心情表现出来,这样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也是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当然快乐教育本身并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微笑面对生活,微笑面对学生,更要求教师能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魅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这无疑给了教师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使自己博学多识,能有一桶水的知识储备,要求教师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理,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设计出学生喜欢的教学。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老师传授知识的欲望。我想,快乐应该是学习的真谛,是教育的真谛,是人生的真谛。       

其中里面有个例子,感觉不错和大家分享一下。老斯宾塞和小斯宾塞做12卡片的游戏,每张卡片上面都有一个问题,比如说一下你讨厌的人,或者拥抱一下你喜欢的人或是说一下你最不快乐的事等等,两个人轮流抽取卡片,抽到哪个卡片都必须要回答卡片上的问题。这个游戏对于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有帮助的。小斯宾塞抽到一个卡片,要回答“说一件你感到最不快乐的事”,他回答说是最近做恶梦,总是梦到一个怪物,白天还会常常想到它,这令他十分苦恼。然后老斯宾塞就评价说做恶梦是白天遇到的人或者事影响的,梦到怪物一定是白天遇到什么可怕的人或者事了,所以老斯宾塞就问孩子他害怕哪个人,然后帮孩子分析让小斯宾塞消除恐惧,晚上孩子睡觉前为孩子整理了下房间,换了一张新床单,并且打开窗子换新的空气。就这样,小斯宾塞脱离了噩梦的烦恼。当孩子的情绪处于快乐状态时,对他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家长朋友可以通过和孩子玩12卡片游戏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替孩子分忧,使他们保持一个快乐的心态成长。  

不得不承认,《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的确是一部难得的好书,这是一本充满爱,充满人性,充满灵性的家庭教育学专著。读它我受益匪浅,读它我感受颇深。我将重拾此书,重新细读,定将有更丰厚的收获。

 

读书心得五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受益匪浅。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

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的是一些当代名人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书中还写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弱智指挥——周舟。他是一个先天性智残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运的。作为他的父母,从未把他当成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来培养儿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乐天赋,不断培养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关闭了他智慧的大门,却开启了他指挥的殿堂。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家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所以,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要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得最优秀,做得最卓越。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对待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我们应该有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笑容和恰当的包容,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我们的包容与鼓励,多点包容,多点鼓励,孩子的进步就会很大很快。

作为一名教师, 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要明白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令人惊异的场景。善于教育的老师,往往能够顺孩子的天性,不断诱导,把孩子培养成才,而不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强迫儿童改变自己的天性。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发展孩子的特长,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强制孩子服从家长的意愿,而是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再次,多为孩子喝彩,不要像防坏人一样防孩子。孩子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是肯定的.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和老师一定要避免使用一些不良的语言和态度,而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父母和老师也不要把孩子当成坏人一样的防着、管着、而是应该信任孩子、赞赏孩子。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