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场峰会的通知,是被一个关键词吸引:破茧力。百度上对破茧是这样定义的:破茧是指蚕通过痛苦的挣扎和不懈的努力,化为蝴蝶的过程。现在用来指重获新生,走出困境的代名词。令人心动。班主任这个群体,的确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学科老师不愿意做班主任,很多班主任抱怨现在事务越来越繁杂,学生越来越难管,家长越来越难沟通,以至于年轻班主任怕做、不愿意做班主任。这种困境怎么破?我不仅带着学校的班主任,还带着区的成长营,营员们都是各校的优秀班主任,是引领班主任队伍的“火炬”,我们又该如何突破固有的经验,追求新的工作境界?
于是,放暑假前夕,我就着手组织成长营营员共同参加这次峰会。虽然组织过程需要多方沟通,多次协调,但是在区基教处和各营员所在校的支持下,终于顺利地成行了;虽然会议地点距离火车站路程较远,但营员们积极主动,克服困难,乐观面对,互助互促,学习的过程快乐和谐;虽然酷暑难耐,需要外出“觅食”,但因为收获颇丰,大家都乐在其中。
班主任带班如何破茧?会议力图聚焦四个主题来给出答案:重读学生行为,重组家校关系,重建班级文化,重构成长反馈。认真聆听了20位讲师的ted演讲,我觉得,本次峰会像是一篇总分总结构的长文,向我们传递一个中心思想:班主任要站在时代背景中,明自我,明学生,明家长,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持续研究,持续听说读写做,就能重建师生、家校社等教育关系,就能破茧成蝶。
这篇长文的总起当然是李家成教授的破题报告《班主任带班破茧力与班主任未来胜任力》。半小时的演讲恍如五分钟。李教授通过三个设问,让我们清晰班主任从现状到我们期待的发展方向,可以如何行动。
李教授说,“茧”是什么?茧,是制约发展的看法、想法和做法,比如抱怨、气馁。为什么会有“茧”?因为我们对中国班级的独特性,对中国班主任的角色、对中国班级建设的内涵不够自知,因为面对同事、面对家长、面对理论研究者不够自信,因为我们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发展方式上还不够自强。深以为然,有年轻老师遭遇挫败时问我“为什么要我做班主任?我不想做班主任”,因为不自知,不自信,不自强:认识不到班主任共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所以重学科专业,轻班主任专业;没有进行深入的学习何思考,所以面对问题出现焦虑、消极情绪;坚持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固步自封,不知变通,所以在黑暗中找不到出口。
如何破茧呢?李教授例举了扎实的研究案例提出,需要有研究的实践,有温度的体悟,有品质的交往,形成班主任发展的新格局。这些案例都是我知晓、或参与的“隔代互学教育”“寒暑假项目研究”“丰收节项目研究”,使我有了更深的共情与感悟,一线班主任,唯有行动研究,才是破茧的关键。只有通过研究与实践,才能有真实的收获与成长,如果只是埋头于琐碎繁杂的班主任事务,那么厌烦、麻木之心便会与日俱增。
未来的班主任是何模样?李老师的回答是如此清晰:是具备研究学生能力、系统建构能力、动态生成能力的适应性专家;是具有综合融通能力、承担新型教室团队负责人的专业领导者,是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领导能力、做听说读写综合的专业发展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主持人田冰冰老师的现场提问也非常经典:班主任学了很多,为什么转化有限?李老师的回答是那么熟悉却又让人感觉富有意蕴:忌独学而无友,要经常将所学与同伴交流;不仅要会做,还要会反思,会听,会写,会说,会反馈,即形成输入与输出的闭环思维,做到知行合一。
这篇长文的分述部分,便是19位老师的精彩演讲:
重读学生行为篇章中,张伟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他读懂出的00后学生的特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重建师生关系;陈阳老师站在“成长导师”这个新型教师角色的角度,分享了他陪伴学生成长的实践与发现;袁文娟主任从心理学、教育学视角对学生进行解读,在读懂学生行文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就特别简单;方海东老师以“青春期成长中一则案例”破题分享了处理这一类问题时的整体思维与策略;
重组家校关系篇章中,顾惠芬校长重点介绍了挖掘“第四层教育世界”项目的四个发展时期,分享了家校社共育的新思路;周建军老师则介绍了《家庭品格养育支持手册的设计与运用》;张玉石老师则聚焦对家长会的研究,分享她创意的来源;罗杰老师重点极少了没有行政班背景下导师制的制度建立情况;田冰冰老师则分享了做家长课程的过程与方法。
重建班级文化篇章中,陈学姣老师致力于班级的学科属性的打造,姚瑜洁老师三十多年如一日,研究“主题教育课例”,编出多本可移植的课例;年轻的雷洁超老师将游戏特征运用于班级文化的建设,通过形象文化、文创产品等方式创新班级文化打造;叶德元老师创意迭代“四人学习小组建设”,追求眼中有人,全员育人。
重构成长反馈篇章中,钟杰老师分享了如何从道德层面、性格层面、性别层面对学生科学地进行语言评价;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马积良老师则介绍了一套设计到极致的游戏化评价系统——虚拟银行,从龙币发行到市场运作、金融体系,脑洞打开;清华大学的张华毓老师长期致力于用大数据记录孩子成长的轨迹;林智超老师研究的时如何在看见每个孩子后给予个性化成长辅导。
每一个演讲,都是一个研究项目的呈现,每一个研究,又是演讲者听说读写做的具体展示。正像主持人在峰会最后的复盘与总结时所说的那样,每一个项目的研究,都是一束微光。当全场的老师打开手机手电筒的那一刻,令人振奋。我非常喜欢这个比喻,当我们一起用微光照亮微光,用微光温暖微光,当微光多了,教育的天空就明朗了。我们就成了李教授所说的“适应性专家”“专业领导者”“终身学习者”。
作为一线班主任,我们只要重点挑战一项研究,就很了不起。“破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勇气和担当。联想到近期在阅读的《先生》一书中,蔡元培先生执掌北京大学时,深知要将一所在军阀盘踞下的衙门式旧学堂改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绝非易事。他想过失败,但他觉得,就算失败,也算尽了心。事实证明,他成功地将民主于科学的精神注入北大。林语堂说: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蔡元培比任何人大。我们需要学习和梳理,需要剖析和比较,当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无妨,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利用身边一切资源,包括成长共同体的支持,问题一定会变成机遇,我们也定能将班主任工作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变为现实。
晚上,在“暑假生活与期初生活研究”群里,看到上海董雪梅老师不断分享着她带着学生做得如火如荼的研修额旅行项目,感触更深刻。在董老师不断升级的研究版本中,我惊喜着学生的成长与变化,惊喜着老师的自豪与喜悦。李教授的一段话更令人难忘:“今天回看《跨过鸭绿江》最后一集,剧中提到:要做一件事,就要做彻底!很早前在深圳,一起合作的谢主任给我们看过当天报纸报道华为的材料,标题大概是:朝着一个垛口冲锋!董老师在给我们示范,如何将一个项目的育人价值尽可能充分地实现,如何将一个项目做到精彩无比。”
我们学校的顾惠芬校长不也是如此么?从2015年起,一直执着地研究着“幸福作业”,一路走来,收获的远不止她当初预想的,从一个班级的研究,惠及了整个年级、整个学校、甚至全国几百所学校;从日常作业到寒暑假作业的变革、省市级课题、前瞻性改革项目、品格工程……这就是微光的力量!
我不禁畅想,如果我们每位班主任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件事”、一个“垛口”、一个“项目”,并持之以恒地做,那该是一个多么精彩的教育世界!
陈亚兰
202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