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前,拿到手的《教育人类学》虽然是影印本,但丝毫不影响我对其内容的阅读欲望,那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新鲜与好奇。封面上,“教育”两字不太清晰,但“人”字却因字形特大、且位置向前突起而特别显眼,给人以不小的震撼。
细读《教育人类学》译序,译者李其龙对作者博尔诺夫的生命与活动做了简要、却让人难忘的介绍,让我们明了这样一位有影响力的先哲的成长并非偶然:“教师之家”的家庭成长环境,家人的教育思想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期间,青年运动组织成员(同伴)、关键的老师对他的学术研究产生很大影响;一段教师生涯改变了他的一生;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译者举了一个事例:当他读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于时间》一书,被这本洋溢着崭新思路与问题的书所吸引,于是转学听海德格尔的课,一学期后,又追随海德格尔去另一个大学听了两学期的课。如此好学,加上他可贵的批判态度,不断学习与吸收,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所以,他实现了多种哲学思想及精神科学教育学的“兼收并蓄”,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创生了自己的“教育人类学”。这样的成长方式,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很多杰出的人物,成长环境虽有不同,相同的是都多多少少会经历“危机、遭遇、号召、唤醒。”
翻读《教育人类学》,很多章节的内容,让人感觉非常亲切,既觉得似曾相识,又觉得新鲜有趣。当然,作为一本思想理论书籍,我觉得阅读的感觉有点像游览苏州园林,移步换景,“咫尺之内再造乾坤”。那些简单的词,如危机,遭遇,希望,信任,空间,时间,谈话教育,判断能力……在他眼里,变得无比丰富。从原点思维来看,有纵向的“前世今生”、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从关系思维来看,有横向的错综复杂的对照与关联,还有逆向的推论,充满教育的意味和哲学文化。不禁让人感叹作者博尔诺夫的伟大智慧,他站在几十年前的德国,引领我们凝神领悟教育的真谛和生命的本质。思维方式固然值得学习,更吸引我的,是这些智慧对我们目前面临的、困扰我们的现实问题做出了引人深思的回答。
问题(一):学生状况百出,越来越难教,教师到底怎么应对?
博尔诺夫在《文化批判》一节中说,为了使人类文化能够创新和不断更新就必须不断补充新的东西。近年来,社会在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文化也在快速更新,儿童将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时代的烙印。
回答1:原点思维启示我们追根溯源是教育的任务。
博尔诺夫在书中提到:只有超越所有遗传下来的形式才能进入其生命的本源形态,这是一种特殊的,还鲜为人知的教育任务:帮助儿童回到本源形态中去,而且他觉得只有在与儿童的交往过程中成人才会越来越显得年轻。而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这本书里把儿童研究的主题归结为: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最重要的是回到儿童去。即:回到儿童的原来意义中去,回到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去(即可能性),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的确,如果有了明确的儿童立场,明确教育的要求和儿童发展的原点,就能坦然面对眼前的学生。
思考:在实践中,班主任每学期期初会通过问卷、谈话、观察等方式对班级学生的现状作认真、细致的分析,了解班级学生的优势与问题以及潜在发展空间,根据年段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班级生活计划;并通过家访,了解学生所在家庭的真实情况,通过面对面的真诚交流,获得其生长环境的相关信息。
当亲子之间、家校之间、师生之间出现矛盾、沟通问题时,回到教育起点,回到教育初心,不仅能避免矛盾的加剧和恶化,也更能引导我们寻找更适切的理解、合作和沟通方式。
回答2:非连续性教育启示我们丰富的教育措施。
面对危机,可以转化,重建新的起点。“人只要生存着,任何时候都会处于危机之中”“向某个新的生命阶段的过度只有通过危机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在危机中或经历危机我们才能成熟起来”“危机越严重渡过危机的决心越大,危机后的一种重新开始的清新感就越酣畅”。
思考:庚子鼠年的新冠病毒给全球带来一场重大的危机。在经历了这场危机之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动物的敬畏、对奋战在前线的白衣天使的尊重,对卫生习惯的重视……都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了新的转机,把人们从不合适的存在中解脱出来。而教育,面对这场危机,也创生了许多合时宜的应对措施,我们学校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学校在校长室的引领下多部门联动,出台了“智造宅家生活”攻略,并将玩伴团活动审时度势升级为三十多节线上玩伴课堂,指导家庭教育;复学后,学校趁势“立新”,出台了新冠疫情下的学生用餐十步法及一系列校园新常规,短短三个多月,被学习强国、省、市、区各大媒体报道六十余次。危机,带来的是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在日常校园生活、班级生活中敏锐地感觉到班级和学生中的劳动意识危机、交往危机、诚信危机、价值观危机…… 当儿童无法以自己的力量纠偏使,就必须借助外部的推动力,特别是教育者的干预,比如对他提出告诫,激发他的意志力。正处在青春前期的五年级学生在男女生交往中出现了问题,大家互相排斥,矛盾不断升级;而男生之间、女生之间的交往也频频出现问题,这预示着出现了交往危机。我们通过开展“超级男生”“超级女生”的评比树立榜样,通过“我们不一样”的班会认识男女生的身体区别,通过运动会中的男女生接力赛、集体跳长绳比赛等活动,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遭遇”,唤醒他们的合作意识以及相互欣赏的内在需要。
回答3:教育气氛启发我们需要充满爱心、信任与耐心。
博尔诺夫在《教育气氛》这一章提出:“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称之为教育气氛,并把他理解为情感、情绪状态及对教育抱有好感或厌恶等关系的总和。从儿童这方面观察,愉快发展的首要和最高条件使幸福和无忧无虑的、不为恐惧和担忧困扰的基本心境;更为重要的是把教育者与儿童来呢西在一起的具体的人机关系,即教育关系。”包括教育者对儿童充满爱心、信任和耐心。这里更让我深有触动是这句话:教育者并不对儿童提出他们自己的某些期望,并不在儿童向另外方向发展时便产生失望,而是为他们自身的发展提供活动余地。
思考:最近,班里的部分男生迷上了网络抖音上的一些低俗的笑话,并且不能自已,课后课上都控制不住,经常跑到厕所里大肆戏虐。在充分了解了情况后,借助午间活动给他们开辟一块专栏:笑星说笑话。同时对他们的笑话内容商定了新的要求,几个男生一听两眼放光,纷纷赞同。我们约定前一天先将给组员听一听,大家一致同意后再将给全班同学听。班级氛围、师生间相处的氤氲,需要我们用真情真意,唤醒学生向善向美的希望。
回答4:谈话教育启发我们培养两种勇气。
我们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时,避免不了谈话教育。博尔诺夫在《人类学对语言的解释》一章中提出:人只有做出语言判断才能获得一种负责的自我的坚定性。关键在于使人走出沉闷不语的状态而开口说话。他还对“独白”和“对话”做出了意义区别:独白,是直线式向前发展的结构思维,本身不具有创造性,他只能做出结论并想强加于人。只有在他人的行动迎合这人的行动以及他人的不断插话引发这人的异议时,这种思维才是有创造性的。所以教育者必须培养两种勇气:坦诚说话的勇气以及准备倾听他人意见并承认双方原则上平等的勇气。
思考:这样的认识,使我在工作中立即受益了。在跟五年级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谈话时,班主任向我介绍了家庭教育中的暴力沟通方式。我努力使自己的语言亲切,并想倾听他的心声。我问他,如果用动物来象征父母,他觉得父母像什么动物。他想了半天,说了两个字:老虎。当我再次引导他时,加了两个字:两只老虎。慢慢地,他放下了戒备,说出了自己对同学实施暴力的动机。我也适时给了他一些建议。每周五,他都会到我办公室来,跟我交流一下他的情绪控制进展情况。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中的谈话则更体现为多元互动,对于学生来说,不仅需要教师的独白,更需要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发展思维、内化并创造知识,提升语言能力。
问题(二):家长需要教育吗?我们可以怎么教育?
回答:无论是夸美纽斯还是康德,都认为“人是唯一必须接受教育的造物。”“实际上,人不受教育就不能成为一个人”。而博尔诺夫在《人的可教育性》一章中做了明确的论述。“正是由于要通过较高的能力来弥补现存的缺陷这种必要性,人成了不断求新的生物,成了虽不完美,但因此而能使自己完美起来的生物。”“人原则上是并且始终是需要教育的。即使是高龄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凸显,这种教育任务的意义显得越来越重要。”环境对成长着的一代人无意识的、无心地产生一种塑造作用”。
思考:有人说:社会中任何职业都需要持证上岗,唯有父母时无证上岗。所以需要学习如何为人父母。的确,每个阶段的人都需要教育。目前的教育,很多家庭呈现出的状态是:焦虑的妈妈,甩手的爸爸(或是巨婴爸爸),培养出了焦虑的孩子;或是父母的教育观念迥异,导致孩子的无所适从;再或是年轻的父母直接把孩子扔给祖辈,撒手不管……加上很多成年人缺乏对网络、对手机的免疫力,家庭教育问题凸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努力打造理想的家庭环境。一方面,通过假日玩伴团获得的方式,唤醒家长参与儿童成长方式、参与儿童交往、游戏方式的热情,帮助家长提高陪伴的质量;另一方面,建设符合家长需要的家长学校课程,内容从夫妻关系,到亲子关系,从情绪管理到亲子约定,分年段整体架构;形式上,既有线上讲座,又有线下的体验与互动,真正触动家长的内心,促其教育能力的提升。
不仅是家长需要不断学习,教师也需要时时学习,更新认知体系,逐步扩大认识范围,以适应不断更新的社会,以及随之变化的教育要求。事实上,终身教育的提出,把每个人“活到老、学到老”的要求都纳入了新的体系。
问题(三):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本就繁重,加上各部门、各条线下达的纷繁任务、各类会议、各种材料,让老师苦不堪言。尤其是作为中层行政,时间是“碎片化”甚至是“粉末化”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做无限的事?
回答:博尔诺夫在《人类学对时间的解释》中说:具体经历的时间不同于钟表所测定的时间,它随着生活着的人的精神状况的不同而不同。要确定与时间的正确关系。在与时间的关系上最伟大的品质是忍耐,它是一种能力,放弃擅自超前的做法而与那些应该按自身规律发展的事物保持步调一致的能力,即:在与实践步调一致中生活,保持内心的镇静和自信心。有耐心的人能够不急不躁地把自己有权决定的时间给予所有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但是也给自己的活动留下适当的时间,既不吝啬,也不浪费。对于过去,要对其研究,获得新的、更深刻的意义,把过去的生命通过不断的解释——改造而吸收到现在的生命中来。对待未来,不仅要做好规划,更要“学习带着不安去生活”,对未来充分信任,学习希望。
思考:在读这一章时,我不断反思,不由自主地心生愧疚。开学至今几乎每天都有会议的情况下,部门工作、行政工作、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刻不能停歇,甚至要用上休息时间。虽然之前做了规划,但是没有很好的梳理过去,没有及时地总结、梳理过去的经验和做法,没有改造过去而吸收到现在的生命中来,只是不停的行走。“过去不仅仅是人必须‘克服’的负担,同时也是目前的生命赖以存在的主要基础”。这是来自先哲的警示。
在建党一百周年这个契机,我们结合特色中队的打造,引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党史,传承革命精神的活动,从班队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到玩伴团活动的设计与探究,期望在学习与分析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精神的丰盈,为儿童的道德品质画上民族的底色。这既是一种对过去的梳理和吸收,也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和希望。
《教育人类学》中,有些文字一遍就能读懂,有些文字前后反复读多遍,方能懵懂,而有些是反复推敲,通过百度拓展阅读很多内容仍然似懂非懂,但正如指导儿童读中国古典名著的要求一样,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去分析、理解,只要能从中淘到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有价值的思想和做法,它就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好书。
陈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