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至,喜听蝉鸣,乐抚流萤。6月22日,新北区陈亚兰特级班主任成长营的小伙伴们相聚龙虎塘实验小学,开展第二十六次活动。此次活动以成长营第一小组的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以“建设新型岗位,提升小学生领导力”为主题,邀请了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袁文娟主任全程指导。通过研究课、主题讲座等方式,在课题研究和班级建设实践两个方面都有研究推进。
(一)妙用临时活动岗位,全方位提升学生领导力
龙城小学的王紫瑾老师是成长营课题《建设新型岗位,提升小学生领导力》的领衔人,她首先对“新型岗位”和“小学生领导力”做了概念的解读,并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情况。本次呈现的班队研究课《小队游园快乐多》是基于班级发展的需要、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一节课。由于疫情的影响,各校的春季综合实践活动都没有准备时间,但这又是三年级的第一次以临时小组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呈现出丰富的育人资源。王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对于这一班学生来说独特的“第一次”,上了一节真实、扎实而教育价值丰富的总结课。
前期活动是通过QQ小管家调查表,了解小队成员对本次春游活动的快乐值。整个活动从回顾春游活动和展示个人的快乐值开始。首先展示调查结果。其次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小队交流说快乐。第三同伴在民主而有规则的交流分享、生生互动中寻快乐。最后归纳总结:活动前要提前规划,活动中要灵活变通,要有集体意识、时间意识、小队为先、尊重他人、学会分享、挑战自我。
(二)巧借经典故事张力,多途径培养学生领导力
来自西夏墅中心小学的陈小丽老师做了《巧借故事,培养学生自我领导能力》的讲座。(图片4)《没头脑和不高兴》这部经典作品,学生都十分爱看。借用“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两个人物形象,陈老师巧做文章,建设起始年级的岗位文化,形成班级合力。(一)我不是“没头脑”。陈老师陪同学生看完动画片、读完故事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之一“没头脑”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的行为,并以班级小口令的方式达成共识;将学生内部差异转化成为了群体共同进步的动力。(二)不能成为“不高兴”。怎样才能不成为“不高兴”呢?通过讨论,大家达成共同理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的事情抢着做”,杜绝自已成为“不高兴”。班级新增的小岗位由此产生,大家各展所长,各司其职,班级小岗位做得尽心尽责。每天走进教室,教室里的桌椅、卫生井然有序,学生呈现的状态也是生机勃勃。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学生个体强烈的自我意识、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被唤醒,班级凝聚力在这潜移默化中渗透,班级文化这潜移默化中产生。
(三)依托一线专家专业引领,多维度提升学生领导力
欣赏了王老师真实生动的班队课和陈老师精彩实用的讲座,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介绍了自己提升学生领导力的使用做法。蔡涵钰老师将王老师的这节班队课与自己的总结课进行对比,看到了生生民主对话的无限可能;陈旭琴老师点赞这是一节很接地气的班队课,培养每个学生的自我领导力,并针对生生互动的点多而散的问题提出合并、归类的想法;张曙贤老师介绍了通过学生评价、文化建设提升学生领导力的做法;谢纪老师介绍了自己在一年级项目组建设中“新”岗位的价值和意义……
领衔人陈亚兰老师的评课从《什么是教育》这本书的读书心得引出。雅斯贝尔斯认为控制不是教育。王紫瑾老师的班队课,是很平等、很民主的日常交流。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生的交流中,适时引导。通过游玩以后的总结反思会,紧紧抓住“教育节点”来做教育,很注意让学生做“主角”。调查问卷收集客观问题、新闻发布会提出问题、你问我答解决问题。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最后还是学生讨论解决。王老师用教师的语言点亮学生心灵,去丰富完善学生领导力。
长期致力于一线班主任研究的袁文娟主任,针对大家评论中提出的困惑,拨云散雾般细致指导:关于学生的问题,课堂上如何从散点到聚焦。活动前,要充分利用好调查资源,用好小队长,做好“前移后续”工作,把小队长的功能、职能、影响力发挥出来。活动现场,要充分呈现出来,让他们分组商议。把学生最有愿望、最要解决、最有挑战性的整合出来。这样就聚焦了。
新基础提出“教结构、用结构”。课堂上,老师要把最鲜活、最能引发共鸣的问题拿出来分析解决。预先教给学生新闻发布会的方法,怎么发布?怎么回答?王老师的这节班队课,第一位学生在问题场景描述的时候,就非常鲜活,很有画面感,让大家都感同身受。那么就抓这第一个,以此展开,聚焦聚类。虽然我们前做预案,但是行课过程中会怎样?后续又怎样?从时间维度、主体性不同、站位不同、解决方法不同等多角度去反思。该怎么提问、怎么回答、怎么互动。王老师可以追问:还有哪个小队遇到类似问题?那么就能培养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能力,具有解决问题策略。这样,学生的领导力培养主题就建构起来,丰富起来了。
对于课题,袁主任从内容、形态、价值期待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而清晰的指导,为课题的推进增强了动力。
最后,领衔人陈亚兰老师引发大家思考:班主任如何在日常班队生活中,让学生体会领导力的意义和价值?如何激发学生的愿望,使自己成长得更美好,更愿意履行自己在班集体的义务,承担自己在班集体的责任,大胆去做、去想、去悟。希望每一次班队活动,班主任都有思维方式的指导,学生都有思维品质的提升,教会学生幸福地生活。
撰稿:蔡涵钰
摄影:潘虹
审核:陈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