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观察记录表
观察者:谢茜
观察对象 | 轩轩、小丽、星星、小晴、小米、伊诺 | 对象年龄 | 三岁十一个月、三岁九个月、三岁九个月、三岁十个月、三岁十个月、三岁十一个月 | ||||||||||
观察时间 | 2022.5 | 观察地点 | 走廊自然角、教室 | ||||||||||
观察背景 | 疫情过后,自然角百废待兴,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许多泥鳅。 | ||||||||||||
观察目标 | 了解幼儿在观察泥鳅的发现与对话、表现与创造。 | ||||||||||||
观察内容 | 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在对于泥鳅的想法和认识变化。 | ||||||||||||
观察信息
| 第一次观察:5.6 饲养区里迎来了新朋友,小朋友们好奇的围过去看,发现黑黑的、长长的、像小蛇一样的小动物。 轩轩注意到了水池里的泥鳅,吓得叫起来:这里好多蛇呀!小丽说:这不是蛇,这是泥鳅。这是鱼。你看它们游来游去,扭来扭去的。小朋友们都围过来了。 星星指着一个鱼缸说:你们看,这个缸里也有泥鳅,它们也长得长长的,扭来扭去地游泳。
第二次观察:5.11 今天下雨,小朋友在走廊玩耍,时不时去看看“池塘”里的小鱼小虾。小丽指着一条不动的泥鳅:这条泥鳅好像死了,都不动了。小晴用手去一碰它,泥鳅倏地一下跑了。小朋友来了兴致,纷纷想要抓住它,小丽的手伸着,想要抓但又不敢抓。星星用手抓了几次泥鳅的尾巴,但是很滑,没抓住。小晴一把抓住了泥鳅的头,泥鳅动弹了几下,停止了挣扎,小晴又把泥鳅放回水里,她捻了捻手指,说:黏糊糊的。 第三次观察:5.17 美工区里,星星和伊诺在玩轻黏土,星星用黏土团一团,放在桌上搓一搓,变成了细长条:看,我做的泥鳅。伊诺也这样做了一个稍微粗一点的,摆放在桌面上:我这个才像,它有点胖,你的像蚯蚓。伊诺笑了,星星也笑了。 | ||||||||||||
对话交流 | 老师:你观察到的泥鳅是什么样子的? 轩轩:长长的、细细的、黑黑的,看起来像一根火腿肠。 芳芳:泥鳅的眼睛很小很小,都看不见了。 洋洋:像一条蛇,因为身上有花纹。 柯柯:小小的,肚子上还有点点。 小米:它抓起来滑滑的感觉。 小松:小泥鳅会在水里游来游去。 星星:小泥鳅嘴巴上有胡子的。 小晴:泥鳅的肚子不一样,这个是黄黄的,那条白白的。 老师:小朋友用积木做泥鳅,用黏土做泥鳅,还可以用什么做呢? 洋洋:毛线。 小诺:可以用泥土做。 小柯:雪花片也可以做。 小远:我觉得磁力片可以做成泥鳅的样子。
| ||||||||||||
分析解读 | 儿童的灵性需要自然的滋养,自然给儿童提供的是一个更为广阔辽远的精神和自然世界。《指南》中的科学领域目标提到: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引导幼儿发现学习,要支持幼儿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指南》中明确指出: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生活、自然现象中常见的事物,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好奇与兴趣。 结合《指南》,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围绕泥鳅这个资源点,寻找到以下的价值:
| ||||||||||||
后期跟进
| 1、环境支持:丰富自然角的动植物,邀请孩子们到野外去。把孩子们的发现和对话形成墙面的经验展示。 2、经验支持:把培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相结合,让幼儿进行自主观察、学习、体验和交流。孩子们在观察和探讨中发现了泥鳅外形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到感性知识,也体验到探究和发现的快乐。 3、心理支持:顺应幼儿的兴趣,通过适宜的指导支持幼儿带着好奇之心去看,去问,去探,充分地去发现、去尝试、去表现、去交流,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4、材料支持: 为孩子们提供各种生活和自然材料,让孩子们根据泥鳅的形态和样子,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