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幼儿园幼儿行为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2022年5月13日
观察地点:大五班
观察者:高玉晶
观察对象:小黄(男孩)、小白(女孩)
观察目标:目标幼儿在自然角区域中,对于蚕宝宝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
观察内容:1.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语言、动作、表情等);2.幼儿体现出的核心经验。
观察背景:投放时间:4月25日
班级教师提供的线索:互动的人数没有细数,如果把一日生活中去看一看、摸一摸这种浅互动算进去的话,有大约20多个孩子。游戏时间或者饭后深入互动的人数大约有10-15人。
孩子们的经验——
喂养:桑叶是什么样的,看到桑叶能认出来。深入互动的几个孩子知道。
喂蚕就像给蚕宝宝盖被子,盖一层,慢慢的蚕宝宝就会爬出来吃,吃的差不多了就要再盖被子。班级里大多数小朋友都知道,集体分享过。
蚕宝宝怕水、怕气味。大多数小朋友都知道,集体分享过。有两个孩子知道蚕宝宝还怕冷,一个是因为疫情期间家里养过,还有一个孩子是家里老人说过。
观察:蚕宝宝有很多脚,但是没有细数过。绝大多数孩子知道。
蚕宝宝会吐丝,粘着桑叶和身体。深入互动的十多个孩子知道,没有深入互动的孩子不太确定人数。
有的蚕是白的,有的蚕身体有花纹。绝大多数孩子知道。
蚕宝宝的臭臭不臭,拉臭臭看上去不需要用力。应该是绝大多数孩子都知道,但是只有5个孩子提到过臭臭的问题。
蚕前面的脚像手一样抱着桑叶啃,能躺着吃、扭着身体吃、翻转身体吃。绝大多数孩子知道。
蚕的一生:蚕的年龄说法孩子们很多都知道,但是真正理解的孩子数量没有关注。蚕需要经历几个阶段,如果给出图片进行排序,大多数孩子能搞清楚,但是没有支架来说,会有遗漏。
观察的经验——放大镜观察的不多、拿在手上观察的孩子更多,数据没有统计,但大多数孩子都会去摸一摸或拿起来看。安静仔细观察时间不长,老师看到的能安静观察几分钟而不是在玩的孩子,大约在5-10人左右。
观察信息:
游戏开始前,两位幼儿主动地来到了自然角区域,玩起了蚕宝宝的游戏。小黄主动地说:蚕宝宝的一生,我知道的,说完,对教师听的“蚕宝宝的一生”支架图片进行了顺序地摆放。接下来,幼儿开始了今天的游戏:
阶段一 | 幼儿游戏行为 | 幼儿话语 |
自主游戏 | 摆完图片顺序之后,两个人来到了区域中,对桌面上的蚕宝宝开始了今天的游戏“探索”。两个人先是将蚕宝宝拿起来,然后女孩说:哎呀,好恶心。但是手里一直拿着蚕宝宝。
说完,男孩将蚕宝宝放在了盒子的上面,一不小心盖子掉到了地上,然后男孩立马把蚕宝宝拿起来放到了盒子里。 然后男孩绕道桌子对面去把蚕宝宝拿起来,然后女孩说:你还敢拿的吗,我都不敢拿这个的。 | 男孩说:没事的,你就这样(把桑叶放在上面就好了)。 蚕宝宝被甩出去的时候,男孩看了一下老师,然后说:太重了;女孩发出了“啊”一声大喊。 |
男孩刚坐下来,然后不小心边上的桑叶调到了地上,接着男孩说:哎,什么情况?桌子太小了。 然后把桑叶捡起来之后,把蚕宝宝的盒子往边上推了一下,然后说:太挤了,往边上去去。 说完,两个人继续坐下来,然后开始继续摆弄蚕宝宝。
|
| |
女孩拿着一片桑叶在转来转去,男孩指着里面黑色的东西说:你看里面的屎哦。
女孩拿出其中的一个蚕宝宝说:它长牙齿了。然后男孩立马说:我昨天牙齿掉了。两个人针对牙齿的话题进行了沟通和交流。整个自主游戏持续了13分钟。 | ||
教师介入
| 紧接着教师接入了幼儿的游戏,然后跟幼儿互动交流: 师:我看到你们这里有很多图片,这是什么呀? 男孩:这个就是蚕宝宝从小的时候,慢慢长大了啊。 师:这里有几个字哎,是什么意思呢? 男孩:蚕的一生。 师:这是什么意思啊? 男孩:我不知道。 教师拿出了的手机,一边找一边说:嗯,不知道的时候就可以用收集搜一搜。 找出了蚕宝宝的一生的几个视频。然后跟幼儿一起观看。 男孩:哇,这是蚕宝宝的视频吗?我要看。 说完,2名幼儿跟教师一起进行了视频的观看。 观看了3个视频之后,男孩立马转过去,对原有的图片进行了调整。如右边所示: | 这一次的图片调整,与第一次的不同: 按照了蚕卵——一龄蚕——三龄蚕——结茧——化蛹——结茧——尾交——产卵。 |
自主游戏 | 视频观看结束后,男孩将墙面上的图片进行了调整,然后两个人继续进行了第一个阶段的自主游戏阶段,继续重复之前的行为:就蚕宝宝拿出来,然后放下。 就如右边的图片所示。 |
分析与解读:
1.从今天长达25分钟的视频中,我们发现:游戏中的大班幼儿在科学探究方面还需要教师继续关注。主要体现在:
指标一 | 5-6岁指标 | 教育建议 |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 对子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能经常东侯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 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亲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 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
具体初步的探究能力 | 能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 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 |
从《指南》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我们发现:两名大班幼儿,在班级参宝宝投放了近2周的时间内,他们的游戏行为并未体现出过多的探究意识与探究品质。
由此我们反思到:教师的跟进支持行为如支架性环境、师幼互动等,都并未真正地引发幼儿的探究与能力的发展。
然而当及时介入幼儿的游戏后,观看视频后的他们能够立刻捕捉到视频中的关键信息,并且能够对观看后的内容进行调整。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从幼儿调整的“蚕宝宝的一生”图片顺序上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蚕的一生过程,还是有经验需要丰富与完善的地方。
2.具有一定的坚持性。在25分钟的游戏中,幼儿一直坚持在与蚕宝宝进行互动。由此可见他们对于材料本善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教师的材料与环境并未满足幼儿探究的热情与需要。
后期跟进:
1.持续进行跟进与观察。一次的观察并不能够说明幼儿探究的意识与能力水平,需要教师在此方面,对目标儿童进行多次地观察与跟进。
2.经验支持:
(1)教师积累关于蚕宝宝的经验。蚕有其自己的生长历程,要经历4次蜕皮才会进行结茧、化蛹,然后进行尾交、产卵和死亡。蚕的生长是需要固定的气温,如25-20度为宜,蚕宝宝很怕冷。结茧的时候,需要有结茧网,方便蚕宝宝进行结茧.......这些内容都是蚕宝宝生长的重要知识,教师自己要进行经验积累,然后才能够为幼儿的经验生长助力。
(2)游戏后分享交流,助推幼儿的经验生长。在分享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与幼儿共同互动,帮助幼儿提升关于蚕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并且借助新的问题引发幼儿进行新的探究。例如:目前我们的蚕宝宝是属于几龄蚕?他们有什么不同?教师也可提供一些测量的工具等其他工具,方便幼儿进行自主探究。
3.环境材料支持。提供记录表、记录纸等相关材料,引发幼儿有意识地关注和记录蚕宝宝的生长与变化。进而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