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2020年三名工程>>名教师成长营>>陈华芳>>资源建设>>文章内容
孙亚琴:2022年5月观察记录
发布时间:2022-12-1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华芳

蚕宝宝成长记

观察者:孙亚琴

观察地点:2班科探区

观察对象:2班科探区幼儿

观察背景:早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孩子们带来了蚕宝宝,经过讨论,我们把蚕投放在了科探区,并提供了放大镜、记录本、水笔,供孩子们观察记录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观察内容:

3月2日:刚带来的蚕宝宝还是一颗颗小黑点。可可拿着装有蚕宝宝的透明盒子,举着放大镜细致地观察,边看边对旁边的然然说:“你看,一个个小黑点,这就是蚕宝宝。”然然说:“它上面时候能长大呢?”可可说:“我们把蚕宝宝画下来吧!”(图1)

 

3月7日:过了一个星期,蚕宝宝有变化啦!细心的孩子们也发现了!萌萌率先发现了:“快来看,蚕宝宝长大了。”一群孩子围了过来,“真的,好像真的变长了一点点。”“快,把它画下来吧!”萌萌拿来记录本,把蚕宝宝现在的样子画了下来。(图2)

 

3月8日:蚕宝宝的长大引起了很多孩子的关注,但是新的问题也诞生了:“蚕宝宝吃什么呢?”“盖着盖子,蚕宝宝会不会闷死呀?”“晚上,门窗都关了,蚕宝宝还能呼吸吗?”……(图3、图4)

针对孩子们的问题,我们一起调查学习,并进行了分享交流:

1、蚕宝宝吃什么?

通过查找资料,我们了解到:

(百度百科)是鳞翅目的昆虫,丝绸的主要原料来源,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产中国,华南地区及台湾俗称之蚕宝宝或娘仔。家蚕的英文名为“silkworm”(意为“丝虫”)是因为它用丝织茧。茧是由一根300-900米长的丝织成的。蚕是变态类昆虫,最常见的是桑蚕,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我们还了解到:蚕宝宝以桑叶为生

2、蚕宝宝生活的盒子是怎样的?

经过仔细观察,孩子们发现,养蚕的盒子的盖子上有好多小孔,经过查找资料,我们知道,养在盒子里是为了保温,蚕宝宝养育最佳温度是20~30℃。但是蚕宝宝也需要呼吸,因此,盖子上的小孔就是为了让蚕宝宝呼吸。

3、晚上,门窗紧闭的情况下,会不会影响蚕宝宝呼吸呢?

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晚上,虽然门窗都关了,但是室内仍然还是有空气的。

4、蚕宝宝要吃的桑叶干了还能吃吗?

过了几天,盒子里的桑叶干了,蚕宝宝还能吃吗?经过讨论,我们决定,每天都去摘一些新鲜的桑叶给蚕宝宝吃。

 

疫情突然来临,我们什么准备都没有,措手不及。在线上交流时,很多孩子们都在想着班级里的花花草草,各种小动物们,我们一边利用值班时间照料花草动物,一边也在思考着:如何才能更好地照顾他们呢?

线上交流时,孩子们提出想要把蚕宝宝带回家照料。经过投票,最后决定把蚕宝宝给熙熙带回家进行照料。疫情居家期间的一个多月时间,熙熙都在精心地照料蚕宝宝。

 

4月19日:复学第二天,熙熙就把蚕宝宝带来来,此时的蚕宝宝已经不再是“宝宝”了,孩子们十分的新奇,都围着蚕看,“这是什么呀?椭圆形的,像个小鸡蛋。”再用放大镜仔细看看,“咦,里面有个长长的、白白的虫子。”熙熙说:“那就是蚕,妈妈说,蚕长大了,就会结茧,你看,它已经结茧了。”分享交流时,熙熙拿着记录表,和大家一起分享,大家都很新奇,原来蚕宝宝长大了就会结个茧,把自己包起来。那么,以后还会怎样呢?蚕是不是就一直在茧里面呢?

 

4月25日:又一周过去了,周一,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去看蚕,“哇,这是什么呀?”“这是飞蛾吧,我好像见过。”“茧破了。你看,破了个大洞。”“蚕也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呀?”

带着疑问,孩子们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分享交流时间,孩子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有经验的孩子说:“最后,茧破了,蚕就会变成飞蛾飞走了。”我们一起观看视频《蚕的生长过程》,通过视频介绍,大家终于知道了,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共五十多天的时间。

最后,孩子们决定一起把蚕蛾放生,让它回归自然。

  

案例分析:  

近两个月的时间,孩子们就像蚕宝宝一样,慢慢地成长。对接《指南》科学、社会领域,孩子们的发展看得见: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人际交往

愿意与人交往

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

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

主动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

科学探究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1、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

2、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

3、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1、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

2、能用数字、图画、图标或其他符号记录。

3、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1、能察觉到动植物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

2、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数学认知

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理解数与量的实际意义。

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能根据简单的示意图正确取放物品。

能辨别自己的左右。

 

    

支持策略:

从案例中,可以看到在整个蚕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们细致观察、不断探索的品质。那么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也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环境支持:科探区有放大镜、记录本、水笔等,供孩子们观察、记录。同时,老师也能给予足够宽松、开放的氛围,让孩子们自由地探索,大胆地表达。

    方法支持: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各种问题,老师能积极地鼓励孩子们记录并表达自己的问题,然后利用分享交流实现经验的共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习得更为重要。老师会积极地鼓励孩子们用多种方式“解惑”,比如求助他人、查找资料等。在后来遇到问题时,孩子们也能主动地利用各种方式来寻找答案。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