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区三井街道河海幼儿园(国宾园)幼儿观察记录
观察对象:自然角游戏的幼儿 对象年龄:5岁 观察者:周婷玉 观察地点:大3班教室 观察时间:2022年10月19日上午8:10-8:30 观察目标:了解幼儿观察发现方面的科学能力。 观察内容:观察自然种植区内幼儿与植物、种子、种植、观测工具的互动情况,重点关注幼儿观察发现情况。 观察背景: 秋天主题背景下,孩子们在阳台种植园播种了很多种子,例如:大麦、小麦、黄豆、绿豆、大蒜等。每天孩子们都会三三两两来到阳台,浇水、观察种子的长势情况。上午区域游戏时间,秋日阳光灿烂,几个还是在自然种植区观察植物。 |
情况描述: 镜头一: L左手举高、右手放下,中间拉着一把软尺,将软尺凑到大蒜长出来的蒜苗上测量长度。嘴里嘟囔着:“20米”,D说:“20厘米”。L说:“哦,20厘米。”紧接着收起了软尺放回了工具箱。随后D拿起了软尺,蹲了下来开始测量。并用手招呼L也蹲下来。L说:“哪个是最小的?”D指着右边一个没有发芽的大蒜说:“这个是最小的。”L说:“不对,这个才是最小的。”L拿起喷水壶给大蒜浇水。D说:“可以多浇点水,长得快。” 镜头二: L从工具框中拿起一把直尺,尝试着用直尺测量蒜苗的长度。测完一个后,又放到旁边的蒜苗上,一个,一个,又测了一个。然后手指着一个蒜苗对着D说:“这个最高。” 镜头三: Y用右手把大蒜整个取了出来,Z找来软尺尝试着测量大蒜的根系长度。她把尺子从根部量到了整个大蒜苗的顶端。她说:“4米”。Y又拿起了一个大蒜头,这个根系没有第一个长。他用手把大蒜摆弄了几下。说:“这个比较短”。又拿起一个,翻出根系查看。嘴里说着:“这个也短。”,又拿起一个,“这个也是。”Y跟同伴说:“他们都很短。”D又被吸引过来了。他蹲下与Y共同讨论:“这个一样长。”他指的是蒜苗的长度。Y指着两个培育盒说:“这个长、这个短。” |
对话与交流: 师:发现了什么? Y:有的大蒜长根了,有的没有长。还有一个烂了。 师:根有不一样的地方,还发现什么不一样的? Y:这边长得长、这边短。 D:我发现土里的长得高、水里的长的短。 师:这是为什么呢? D:我觉得土里的营养多。水里又没有什么养分。 Y:水里的还有烂掉的。 师:看到你们用尺子测量高度了,怎么测量的? L:我先用皮尺测的,然后用直尺也测了一下。 师:测量结果呢? L:忘记记录了。 D:我用皮尺测量的,20厘米,我记在脑子里了。 师:20厘米是多高? 孩子到外面把尺子拿出来。比了比给同伴看。 师:原来是这么高。我刚在听到有孩子说量到了四米,四米有多高? Z比划了一下。 带着孩子用皮尺拉了一下,孩子们发现Z说的四米,其实是4厘米。 师:4米到底有多高,我们找大卷尺来量一量。
解读:相关发展常模描述 对接科学领域关键经验: 1. 幼儿能主动观察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2. 幼儿能对事物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并探索观察对象的变化规律。 3. 幼儿在观察中逐渐发现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4. 幼儿能运用标准化的工具收集信息。
对接科学核心经验要点: 1. 观察是具有明确目的的知觉过程。 2. 观察是多种感官综合活动的过程。 3. 观察是融合多种认知活动的过程。 其中,观察目的中有以兴趣为指向的观察,以外在任务为指向的观察,以自身目的为指向的观察。 观察内容一般为对事物现象外在特征的观察,对事物现象之间关系的观察,对事物现象隐蔽特征的观察。
评析及建议: 案例中的孩子愿意主动参与观察植物生长的活动中,也能够在观察中发现植物的变化与差异。通过观察,他们发现每个大蒜种苗发芽长高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了解到土培、水培植物的生长情况的差异。在观察中逐渐发现这些现象的内在联系。也能够尝试运用工具了解植物的信息。但是对于高度、长度以及工具的读数不清楚。知道“米”作为长度单位,却不知道“米”表示的长度。只有个别孩子对此有认知,因此也就引发了孩子们后来的讨论点,4米到底是多高。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之下,孩子们了解到了答案。 指导策略: 1. 大班的孩子在观察时,能够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因此,在交流后期,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幼儿持续观察、探索的兴趣。 2. 每次活动结束,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孩子梳理观察经验。为下一个的观察定好目的,做好观察计划。教师可以以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推动幼儿观察,引导幼儿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3. 鼓励孩子尝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观察中,用眼睛看、用鼻子闻大蒜的味道等等。在观察能力提升的同时发展幼儿感知能力。 4. 观察记录的持续推进是后期的需要关注的。很多孩子还没有养成主动记录,愿意记录的习惯。因此,需要在后期引导孩子们知道需要记录什么,怎么记录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