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角“大变身”
儿童是自然之子,天性喜好探究他们所处的世界,儿童在观察、照料动植物的过程中,自己也会得到成长,这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也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状态。而自然角就可以成为这样一片浓缩的生态园。
对接《指南》,我们可以发现,自然角对幼儿的科学、社会、艺术等多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回顾自然角的现状:空间不足,动植物种类局限,无法满足幼儿的深度探究的需要。自然角的优化迫在眉睫。基于此,我们将自然角创设的自主权交还给孩子,我们相信孩子有这个能力,一场自然角的“变身”悄然开始。
一、自然角大变身
(一)从谈话到创想
关于自然角的改造,我们要解决:什么是自然角?自然角里有什么?可以做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孩子们开展了大走访和小调查。在大走访的过程中,孩子们看到了各个班级的自然角,结合孩子们的调查表,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自然角就是在教室一角设置的供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场所。在这我们可以照顾动植物,观察、实验,欣赏美的事物等。所以孩子们自然联想到了需要种子、动植物、装饰物、各种工具、记录纸等。
(二)从创想到设计
在对自然角积累了一定的表象、认知经验后。孩子开启了自然角的改造计划,设计自然角。那该如何设计呢?面对一脸困惑的小朋友,教师给出了教室布局图,通过看看,想想,认认孩子们自然理解了布局图就是将不同的区域怎么摆放记录下来。那自然角可以有哪些区域?各个区域又如何分布呢?在前期走访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同伴讨论,最终我们征集到了17份独属于大一班自然角的设计图。
(三)从设计到竞选
根据设计图与教师提供的场地匹配情况,初步筛选出一下6份设计图,希希说“这两边是土培区,下面是水培区,中间放桌子和椅子,然后是种植区、养殖区。”博文说“我觉得养殖区需要动物,水培区需要水、植物,门口有一条小路人可以走。”小乖说“ 我的设计图要在角落里放一个架子,在上面放上植物,草坪这里可以放水养小动物,然后需要一些漂亮的装饰。”孩子们的设计各有千秋,不仅考虑到自然角中的美观,还包含了植物、动物的摆放方式、装饰性的物件,对自然角的不同功能区有一定的了解,甚至还考虑到了行动路径。
小小设计师各显神通,孩子们各有主意:“我觉得1号设计图纸比别人的多,比别人的厉害一点!”“5号设计好,有通道让人走。”“6号,这个图纸里面架子、围栏、工具都可以变成真的,材料准备很方便。”争辩到最后,孩子们通过投票选出了6号图纸作为最佳设计。在竞选的过程中,一方面进一步清晰了对自然角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自己思辨力。
(四)从图纸到“施工”
设计图纸有了,如何实现呢?我们一起梳理了目前有的材料和需要的材料。对于缺少的材料,讨论后发现可以通过购买、家庭搜集,资源箱收集获得。
自主报名分工后自然角改造大队集结成功:统筹美观组——小乖、希希,根据设计图纸,提醒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物品美观地摆放进自然角。物品收集组——安安、格格等,负责收集可利用的材料,并清洗干净。整体造型组——正正、可儿根据已有材料开始摆放。灵活机动组——屠屠、教师等,哪里需要去哪里,教室内外物品协调、辅助各工作组。
一顿操作下来,我们的自然角大变身啦!
在总设计师小乖的提醒下,小朋友们还给自然角制作分区标志,通过不同图案标记给自然角设计安装了指路牌。过程中,因为发现了工具柜脏乱,讨论出爱护自然角的区域规则。发现植物照料不足,讨论出养护制度。在孩子们的参与下,自然角一天天变得温馨、丰富,充满童趣。在此过程中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倾听与表达、表征、人际交往、空间概念、对 美的欣赏与创造都得到了发展。
改造下的自然角资源有如下:种植区、观赏区、养殖区、实验区、工具架、表征区。
区域 | 自然资源 |
种植区 | 蘑菇,大蒜,小麦,生菜,凤仙花,山石草,草莓,土豆,红薯,向日葵。 |
观赏区 | 多肉,碧玉,虎皮草,长寿花,仙人掌,雨露,海棠花,洋甘菊。 |
养殖区 | 乌龟,蚕宝宝,蝌蚪,青蛙,小金鱼,蚯蚓,蜗牛,螃蟹。 |
实验区 | 颜色变变变,蘑菇的光照实验,土豆土培和水培的对比实验。 |
工具架 | 尖铲子,宽铲子,三齿钉耙,软尺,放大镜,手套。 |
表征区 | 植物观察记录日记,彩笔,记录表,科普类书籍,绘本。 |
二、自然角大发现
“儿童对于自然本不一定要有教师的指导,而能自然发生关系,但有了教师,更能使其经验的发展范围更大,进度更速罢了。”或许是因为自然角是孩子们亲手设计打造的,他们参与的热情格外高涨。种植、实验、写生、饲养,一切就如预期的一样,有花有草,有趣有料。
(一)植物生长之测量
在投放工具的时,孩子提到可以提供尺子来量量植物高度。我们准备了直尺、卷尺、吸管、牙签、冰棒棍。一天安安在自然角测量植物的高度,他先使用了直尺测量,但是发现植物是歪的,不方便,接着他使用了卷尺,但是对于卷尺的起点不是很了解,又来又尝试了冰棒棍,但是土豆的苗很长,头尾相接的时候容易测量错误。基于此,我们进行了分享交流,发现孩子们对测量还是缺乏相关经验的,因此,我们又开展了集体教学活动《一寸虫》,看,这是孩子们在测量教室中的物品,活动后,区域中孩子们也对自己的身高充满兴趣。将学习自然融入到幼儿的学习中。
(二)自然角的美食
在收集物品的时候天天带来了一个长长圆圆的菌包,格格说这个是蘑菇包,可以长出好吃的蘑菇,我家里种过的。那这个蘑菇是从哪里长出来的?不是从土里吗?还是要养在水里?这蘑菇叫什么名字呢?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互动中,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如何用好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深入持续探究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组成了以格格为首的蘑菇调查小队,小组成员进行了分工,了解到蘑菇的种类,适宜生活的条件。格格每天都会去照顾观察蘑菇,今天发现蘑菇长大了一点点,明天提醒小朋友多多喷水,茜茜还向大家介绍了蘑菇的不同食用方法,煎炒油炸,烧烤火锅等等,以致于小朋友们不时询问什么时间蘑菇可以收获。彤彤带来了鸡蛋,格格准备了番茄,还有小朋友提醒老师可以烫火锅。在自然活动中,“在兴趣、态度、习惯方面,重视动植物的收获及制造出品,能有剪花、收种之持久力。”收获的时间到了,孩子们早早来园,展示了自己准备的配菜,提着小篮子去收获蘑菇,清洗切菜,下锅,品尝着自己照料的蘑菇,尤其美味。孩子们的问题又来了:“蘑菇被我们剪掉了,还会再长出来吗?”蘑菇组小朋友的探究还在继续……
从小组,到个体,再到集体,由自然角引发的学习活动形式种类丰富,我们更多的是基于观察,基于幼儿,基于资源,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在直接感知、实践操作、亲身体验中不断成长。
三、自然角大联动
(一)美工区:让自然角更有童趣
骏骏带来的卡通装饰放在自然角里,小朋友们觉得很可爱,歆歆、盼盼也把自己喜欢的玩偶带过来了,但是也有小朋友说“我没有这样的玩具了,可是也想把自然角变漂亮。”美工区成为了孩子们创造美的场所,一条条小鱼、一个个小动物出现在自然角,充满童趣。
(二)阅读区:让自然角更有诗意
阅读区中《蚯蚓日记》给了小朋友们记录日记的启发,投放在自然角中,孩子们在记录本上也写下今天的自然角日记。有了深入观察和直接感知后,孩子们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完成自己的实验观察日记。
(三)科学区:让自然角更有深度
在自然角创设活动中,我们有意识的强调了各种植物观察实验,其中包括叶脉吸水实验、光照对比实验(趋光性),植物根的观察对比,真正的在自然角中渗透了课程和生活。
(四)户外自然:让自然角更宽广
在创设班级自然角的过程中,孩子们看见了自然风景,自然物,与自然产生了充分的连结。一次散步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学校竹林里长出了竹笋,这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竹笋是怎么长出来的?竹笋有种子吗?一次将自然物带进自然角研究的活动由此展开了,这一次,孩子们带着自己研究蘑菇、测量学到的经验,充分利用幼儿、家长、社区等资源,开启了一场对竹笋的探秘之旅。从自然界到自然角的转变,孩子们看见了自然,真正地把自然角当作研究自然的一个小小的角落。
四、自然角小收获
自然角活动不只是科学活动,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是涉及数量、测量、空间、协作、规划、表现、责任感、任务意识及审美等方面经验的活动,还可以体验生命的循环。饲养活动也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管理和照料小动物的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爱心和责任心。生命和生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给孩子充分探究的空间,允许孩子有照料动植物的失误,保持幼儿参与自然角的探究欲和好奇心。
(一)幼儿的成长
领域 | 一级目标 | 二级目标 | 三级目标 | 幼儿的生长点 |
健康 | 动作发展 | 目标3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 能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线条基本平滑。 | 在表征植物外形特征过程中,锻炼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以及根据实物抽象表征的能力。 |
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 | 在自然角中认识各种各样的工具,对于劳动工具的经验拓展,了解工具的细分种类。 | |||
语言 | 倾听与表达 | 目标1 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 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 | 在自然角的探究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善于提问。 |
目标2 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 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说话。 | 分享交流时,对于自己在自然中发现的问题能清楚完整地表达并讲述。 | ||
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 | 在介绍自己的设计图纸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 |||
讲述时能使用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 | 投票选择设计图纸时说出自己的理由,对于班级事务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 |||
阅读和书写准备 | 目标1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 喜欢与他人一起谈论图书和故事的有关内容。 | 通过自然角投放的书籍,探寻问题的答案,并通过分享交流进行经验的传递。 | |
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 在图书中找到答案后,善于用符号,图画等方式进行表征,将自己的发现画下来。 | |||
目标2 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 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 | 初步的读图能力,根据科普书籍中的图画信息,对画面进行解读,理解大概意思。 | ||
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 | 在介绍《蚯蚓的日记》《小蝌蚪找妈妈》等绘本故事中,对于故事的发展走向有着自己的想法,会主动创编故事,根据故事中的人物表现进行创意表达。 | |||
目标3 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 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 | 记录植物观察日记,对于自然角中动植物发生的故事进行创意想象和表针。 | ||
写写画画时姿势正确。 | 在表征,观察的过程中,使用正确的书写姿势,握笔姿势。 | |||
社会 | 人际交往 | 目标3 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愿意学。 | 对于初次尝试的饲养,种植活动,有明显的兴趣,愿意学一学,试一试。 |
主动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 | 在自然角的创设过程中,对环境创设有着自己的想法,能主动地报名参与设计,统筹的工作,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能通过协商解决。 | |||
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 | 投票中,对于他人提出的质疑声,图纸设计者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坚持。 | |||
社会适应 | 目标2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 爱护公物,用别人的东西时也知道爱护。 | 爱护班级公共的资源,主动维护环境的整洁,卫生。 | |
做了错事敢于承认,不说谎。 | 在照顾植物的过程中,因为自己不小心烦的错误能主动承认,并积极改正。 | |||
科学 | 科学探究 | 目标1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 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 | 对自己在自然中发现的问题喜欢问为什么,对于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想要探究原因。 |
目标3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 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 当实验结果验证了猜想后有一定的成就感。在实验探索过程看见动植物生长有一定的惊喜感和满足感。 | ||
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 | 在探索竹笋的外形特征,乌龟的龟壳等活动中,深入了解动植物结构与生存环境之间的联系。 | |||
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 爱惜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对于自然界的动植物有一定的爱惜之情,知道爱护环境,不破坏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愿意保护自然界的动植物。 | |||
数学认知 | 目标2 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 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 在测量,规划环境的活动中,对于量和空间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 |
能用简单的图表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 将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初步发现不同高度,宽度之间的大小关系。 | |||
艺术 | 感受与欣赏 | 目标2 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 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和美感体验。 | 在自然角进行创意的表达表现,感受美,表达美,将自己在自然角创作出的作品与同伴分享,同时分享自己的创作的感受。 |
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 对于自然角的动植物进行多元表征,将自己创意用彩泥,绘画,自然材料拼搭等多种形式进行表达表现。 |
(二)教师的收获
在回顾自然角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们总结出这样几点经验:
1.相信孩子:把计划与决策还给孩子。在整个自然角大变身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让儿童站在课程的正中央,我们相信孩子有能力,有权利创设属于自己的自然角。孩子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们的潜能。当课程真正还给幼儿的时候,幼儿的参与度、主动性、自信心都得到了提升。
2.发现孩子:给探索与表征一点空间。幼儿以“自然角”为探究载体,学会观察自然,尝试运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多种途径发现叶子的“秘密”,并用多元化的表征方式,表达自己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快乐体验。
3.与孩子共同成长:让回顾与反思成为习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直退在孩子身后,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架和支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征,记录自己的发现。无论是怎样的稚嫩的线条和图画,都是孩子们对自己认知发现的个性化展示。同时,老师也关注幼儿经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鼓励幼儿在实践中自主去学习,去调查,我们更关注的是幼儿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养成。从“可有可无”的摆设的自然角,到成为课程不可缺少的部分,老师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和幼儿一起带着情感去关注自己的成果,去呵护生命。
儿童徜徉于草地与树木之间,感受植物、泥土的自然气息,感受空气和阳光的自然恩赐,这就是亲近大自然。我们的自然角活动还在继续,动物探究,蚕宝宝,乌龟,植物砸染画,户外烤红薯等,孩子们的精彩也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