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不限期 三年再出发
——新北区钱丽美名校长骨干人才成长营三年成长总结
新北区泰山小学 黄丽娟
三年,倏忽即过。新冠疫情的出现,更是加快了时间流逝的脚步。结营之际,有两个扑面而来的感受:
一是不舍。“三年,这么快吗?我们的成长营真的要结束了吗?”在我心里,还有很多未完成的事项,很多有待实施的计划,很多未能实现的目标,很多想深入结交的小伙伴……不舍!只能换个角度安慰自己:时间有穷期,学习无止境,情谊会永存。
二是感恩。感恩新北区教育局创设的“三名”平台,感谢钱校三年来知无不言的倾囊相授及高位引领,感谢成长营的小伙伴们彼此互学、同磋、共进的美好时光。这将是一段珍贵的记忆,镌刻进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基因里。
无论如何,这是我们打开视界、打开格局、打开心灵的三年,尽管时代在变,教育在变,“双新”“双减”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但我们的学习收获却是真真实实、扎扎实实的“不变项”,它如同定海神针一般,帮助我们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以不变应万变,紧抓事物发展的根本不动摇,这便是成长营的学习的这三年带给我最大的自信和笃定。
一、自我认知,在重新定位中启航
洛克菲勒曾说,在人生的大海中,我们无法左右风向,只能掌控自己的风帆。2021年1月,我从综合组的教研组长幸运地晋升成为学校教科室副主任,新岗位,新角色,新挑战。我从最初的迷茫忐忑、对自己的质疑、担心不能胜任,到之后的积极适应,勇敢面对,应该说,成长营的历练给予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勇气。
还清楚地记得成长营第一年时,钱校就指导我们围绕“领导力”主题,制定过细致而有个性的成长计划。然而,角色的变化倒逼着我再一次审视个人的角色定位:如何在学校发展的全景图里找到自己的成长坐标?如何做好学校发展的共赴者、行动者和责任担当者?我的具体岗位职责是什么?具体落实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为老师的成长服务?如何将自己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捆绑在一起,嵌入学校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的蓝图里?在一次次的自我追问中,我的心底慢慢有了答案,前进的方向和脚下的道路也随之清晰。
二、多元学习,在理论积淀中蓄力
阅读是长根的事业,要想成为一名卓越的管理者,必须要根植于深厚的阅读。在成长营,我们的学习是多元的,读人、读书、读事;理论书籍的阅读、跟岗锻炼实践中读、智慧碰撞式阅读、外出观摩中读……多元丰富的学习给予了我们多重的滋养。
理论阅读。成长营加大经费投入,根据我们每位营员不同的阅读需求配备了不同类型的的书。《童年的秘密》《教育的目的》让我们更加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更接近育人的本源;《U型理论》《第五项修炼》让我们感悟教育教学原理,参悟思维方式的转变;《人世间》《南渡北归》让我们知晓老一辈艺术家的艰难求学之路,在命运多舛的人世间激发向上、向善的勇气……这些书籍组成了无形的营养和力量,在我无助困惑、一筹莫展时给予了我指路的明灯,前进的动力。如今,每日的理论阅读,慢慢地已成为我的学习常态,我常常在幕布笔记里摘抄和记录下一些思维的火花,随后进行分门别类地管理,后续随着阅读的不断推进经常更新与迭代。让摘抄成为我的第二大脑以便随时调用,这是信息时代对学习的新要求。
观摩阅读。非常有幸,在疫情转圜的空隙里,“偷”得一次浙大学习的机会。这也是这三年中唯一的一次高校之行,因此特显珍贵。聆听了很多教授和专家的讲座,至今想来仍觉醍醐灌顶,他们的思想境界、眼界学识、气度风范,在讲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蹙眉间尽显无疑。这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徜徉在校园,会不自觉地感受到有一种叫做精神的东西在其间流淌,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时时处处在提醒着你,这里是高贵的学府,是智慧的殿堂。我深刻感受到,挂在墙上的、背诵在师生口中的,不能称之为文化,在校园内无处不在弥漫着的精神气质才是文化。文化不能只靠言说,它只能贴着学校、贴着师生长出来。
跟岗阅读。三年来,我跟着成长营的小伙伴们游学了近十所学校,走进不同的学校,感受到的是不同的治校理念和文化氛围:龙二小的诗意、新二小的现代、井实小的高远、香槟湖的笃行、飞龙的绿色、智慧……在一次次的听课学习中、一次次的汇报展示中、一次次的分享交流中,我们贡献智慧、学习借鉴,再不断地回望自身,与自己的实践进行对接,扬长补短。初到岗位刚满二年,我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作为一名管理人员,更需要的是在岗位上学,在实践中学,这样的学习才更具可持续力,才更具生命力。
三、实践磨炼,在日常管理中修为
实践,是学习内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实践,学习的内容才会被不断消化吸收,才会不断地转化为自己的素养。在日常工作中,我努力践行着钱校长“变观念”“变思维”“变行为”的要求,在新的岗位上修炼自己的角色目标感、岗位胜任感、学习成长感和行动效能感。
磨炼专业能力。专业是学科教师的立身之本。有专家曾说,我们不能拿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创造明天,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成长,陪伴今天的学生共同去创造明天。这三年来,我始终紧紧围绕着我的学科教学进行着贴地的研究。主动加入新北区韦国名教师工作室参与学习,加入江苏省芮清网络名师工作室,进行人工智能领域的尝试,承担工作室秘书长工作,配合领衔人进行工作室活动的日常管理与组织。在“双新”“双减”背景下,尽管学校仍只有我一名信息科技教师,但我仍把自己视为一个团队,研读新课程标准,创造机会与区内外的老师交流分享,尽量不错过每一次疫情期间网络平台上的专家分享,让自己的认知与学养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争取做到不落伍,不掉队。
磨炼管理能力。管理能力的高低,背后体现的是思维方式差异。即,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工作中,我注重将成长营所学运用到我的管理实践中,从点状式分析思维走向整体式综合思维,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用理论来提炼实践,双向完善、补充。
过去做事我总是习惯性地停留在就事论事的点状思维上,遇到问题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天天做“线上”的救火队员,时常觉得自己很忙。现在我会尽量做到上下统一意志,左右部门协同,学会把事情放到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大背景下考虑,在做事的具体流程上,能多个方面、不同视角进行整体思考,常常把“老师们会遇到什么问题?”“老师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怎样布置任务是最清晰有效的?”等问题作为我的思考重点。事情过后,补充罗列做事流程和注意点,形成专项策略,供下一年借鉴,逐渐循环迭代。带着这样的工具策略,我继续运用在我分管的如校本培训、课题管理、宣传工作、教师梯队晋升上,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效度。
四、静待花开,在成人成事中收获
在成长营的这三年,是充实的,幸福的,有满满的收获感和满足感。成长营明确的发展目标、任务驱动、成长机制、评价考核,搭建了完备的支持体系,让我在成事中收获满满。三年来,我获评新北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新北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执教省、市、区公开课8次;撰写的劳动教育案例获市一等奖;多篇论文在各级获奖和发表……成绩是过去努力的最好见证,也为将来更好地前进打下基础。
成长无限期,三年再出发。成长营虽然结营了,但成长不会因此停止。我将继续打开自己,主动作为,带着成长营赋予我们的信念、动力和能量,去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