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生根,向上开花
发布时间:2023-01-0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钱丽美

向下生根,向上开花

常州市龙城小学  吕娟

光影流年间,我们在一起三年。三年,从陌生到同窗,从同窗到同行,从同行到同志。因为有着这样的际遇,我们的人生多了一份厚养。三年,从龙城到龙二小,从龙二小到新北区,从新北区到浙江大学,我们一小步一小步地迈开,却步步坚定。

我欲穿花寻去路,白云深处一书屋

20211月,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汽车在小道上驰骋,他并不懂一个未知的人要遇见的未知的事情。沿河看去,白云深深,急转处,一所学校名字赫然出现,白墙黑瓦,如书般造型。沿着指示,会议室里,领衔人优雅以待。就在那一天,我知道了成长营是为了培养我们的管理能力,“两条腿走路”,这是领衔人对我们的要求。但是管理为何?这是我并不能理解的。那时候的自己还是刚刚踏入干事这个岗位,干事,就是做事情,这是我的想法。我不怕做事情,但是我怕管理。管理,涉及到人,涉及到事,设计到许多我不知道的知识。领衔人像我们推荐了一本书——《让生命诗意地栖居》,那个寒假,反复读之,了解一个学校的管理需要文化,需要理念,需要有人。从理念到课程,从课程到活动,从活动到评价,都透露着一个管理者的追求。从此,我便想从文字中读懂管理。我读《干法》,觉得做事情要谋而后动,动则要用坚定的意志。我读《教育的目的》,知教育培养的是人的灵魂,学生是充满活力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我读《童年的秘密》,去寻找儿童的世界。我读《顾明远教育演讲录》,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学领域的成就和经验。也就是那个假期,我的世界不仅仅有语文,还有管理。

追风赶月未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管理的故事从一本书开始,却从未止于一本书。知始于行,行成于知。在接下来的两年多里,领衔人钱丽美校长带着我们真正切切得动起来,感受何谓管理。在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跟岗学习期间,我开始了解学校各个部门是如何运作的,每个中层有着什么样的性格,根据他们的性格和岗位特质,好的管理者总是让他们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带动这个年轻的学校奔跑起来。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周一次的中层总结会议,事无巨细地交流一周情况,能够看出管理者们背后的观察、走访与付出。年级组长说亮点,夸夸身边的人,在他们的言辞间,我感受到这个学校充满着无穷的能量。智慧的人不是自己奔跑,而且无声地让一群人一起奔跑。

正因韶华不可留,时光才珍贵。三年太短,想学太多,于是“走起来”,成为了我们常说的一个词。

我们走过异域,来到真正的企业,感受企业的管理文化。那一面专利墙震惊了我们所有人。一个成功的企业未忘记根,未忘记本,抓住时机,勇下判断,成就辉煌。学校不也是吗?当我用这样的方式去盘活自己的家底,我也开始清楚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该如何耕种,也对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我们走过香槟湖小学。那是一个很有童趣的学校,处处洋溢着孩子的笑容。我们感受“混融式学习”课堂的特质。那一天,我们和香槟湖的老师交流得忘记了时间。那一天,我知道了,每一个学校都在努力追求自己的课堂特色,所以,强他人必须先强自身。

我们走过飞龙小学。那是一个绿色学校。环境很美,在这里学习,仿佛与自然相处。你可以观察雨,你可以观察鱼,你可以观察叶,你可以在你任意想停留的地方驻足。我们走进他的课堂,听他们“绿色智慧”课堂的教学特点。那一天,我感受到了每一个学校对年轻人的责任,比起自己走得快,更要让走得快的人抱团走。

我们走过泰山小学。那是一个追求“高认知”课堂的学校。一堂高认知的课,足以惊艳。那一天,我知道了,你追求的是什么,就去努力做什么,不要害怕,持之以恒,必有回响。

我们走过新桥第二实验小学,“慧创”课堂让我们看到了学科间的联动,教室空间的延展,学生乐在其中的模样。教育最终还是为了让学生遇见更好地自己,发现自己无限的可能。

我们依然走过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每次走进他们的“弘雅课堂”,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节节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课,更是一个个团队的追求,从拿到的那一份教师教学设计,我就知道细节处体现管理理念,事情不仅要做,更要极致的做。

我们走过浙江大学。桑叶正绿时,我们坐在教室里,听大学的教授们讲学,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学校科研,甚至是个人发展,都让听得连连点头。我们中的很多人是实干家,教授们的力量与实干渐渐练成一条线。

我们走过很多地方,也来过龙城。那是我第一次负责整个成长营活动的策划,从方案的撰写到当天的安排,从人力部到后勤部,让我知道了一个活动的策划原来并不简单。那一次,我对自己学校部门的运作更加清晰,那一次,我在合作中学会了独立。

走过的那些路,去过的那些地方,总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浮现在心间。风有约,花不误,年年岁岁不相负。

心中栽下一桃树,年年灼灼映桃花

在成长营的日子里,书读的多了,管理的见识也广了。面对我“干事”的工作,我也不总是被动向前。机缘巧合,我成了学校中层一员,而在成长营里所学的所见的都能用于我的工作了。

首先,耕好责任田。我主要负责我校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工作,对于教师培训,虽是刚上手,却丝毫不敢马虎,周三的龙城讲坛,有师风师德培训,有安全教育培训,有幼小衔接培训,还有班主任培训。每月下旬,校园网内推出龙城速递,推送教育教研最新资讯。2021年,那时还未接手工作的自己就接到了人生的第一单——能力提升工程2.0,也是我我遇到的一个巨大挑战。面对挑战,我想过害怕,但更多的是如何有序高效完成,这就是成长营里历练过的,在无数个加班夜晚后,我们上传的124个视频全部审核通过。学校还有幸代表我区参加省级答辩,获得好评。那也是我第一次独立撰写一份答辩稿。

其次,搭建连心桥。教师想要发展,离不开学校搭建平台,走过这么多的学校,更加知道一个教师对于发展的渴求,一个教师对于课堂的追求。教师的校本研训不仅仅在于“知”,还在于“行”,为了更好地通过研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我们还成立了教师发展项目组和校级名师工作室。无论是入格的教师还是成熟教师,在工作室里都实现了“新转型”。工作室研究主题丰富,合则兴,散则亮。围绕各自工作室的研究主题,教师们的课堂、论文都有了抓手。202110月,工作室中期评估,全体教师一起参与,各工作一年半的付出与成长得到了专家的好评。202212月,我又主动搭建平台,各工作室在集团内开放课堂,展示3年来的成长,6个工作室10节公开课。工作室展示,也推动我往前,台前主持是我,幕后排练是我,最后听到专家对我校教师发展的赞誉,默默开心的是我。于是我又推动成立了我校“青橙项目组”,在项目组内,打破学科壁垒,年轻的老师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有经验的老师感受年轻人的干劲,而年轻的老师们又经常聚在一起,走进彼此课堂,互相成长。那一年,我看到了每个老师在课堂上闪闪发光的样子。

最后,修炼真功夫。在其位谋其职。管理者始终是心中有人,看到人的潜力,激发他的活力。而对我自己来说,也是要不断提升,修炼自家专业和管理上的真功夫。担任岗位的一年来,我第一次组织申报了新北区中小学课程基地与文化建设项目,并已经成功立项。认真盘点总结,成功申报新北区教科研先进集体,完成新北区教育科研基地中期评估并以优秀通过考核,两年来,我校教师在市区梯队晋升中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长河悠远,岁月无痕,但是岁月是一种沉淀,人生是一种历练。三年,因为在成长营里,所以我与岁月温情相拥过,成长营留给我的思维方式、管理理念,都将受用一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