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在方寸,咫尺于匠心
——参加区骨干成长营工作总结 殷娟
姜太公的《太公家教》节录中写道“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一回:“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不管是历史故事还是文学作品中,从古至今就有很多关于师傅和徒弟的故事与名言警句。显然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师傅一直是一个重量级的角色。师傅的尊尊教导与循循善诱,徒弟的尊师重道代代相传,如同满径花香,沁人心脾。
新北区名校长成长营同样为我们聘请了一位对教育有着“诗意”追求的师傅钱丽美校长,在师傅的指导和引领下,让我对热爱的教育事业有一份敬畏之心,更加努力地践行自己的教育梦想,守住初心,磨砺匠心,收获拔节的成长。
三年来,工作室的学习带给我很大的收获是心态上的变化,那就是世界那么大,值得我去看看。看的过程,我会发现原来我以为很遥远不可触及的东西,也是可以脚踏实地一步步实现的。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并且不甚完美,但是同时也相信自己是无与伦比的。正如梭罗所说“你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并且不甚完美,但是同时也相信自己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管理岗位的变动带来了既有主动也有一些被动的变化,结合着自己的感悟,我把变化总结为了这样的三个部分。
一、角色定位:从模糊走向清晰
在竞聘成为中层之前,工作中,我承担的角色是,两个班级的数学老师,一个年级的教研组长,数学教学几乎是我关注的全部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更多的会去学习与思考,怎样把一节课上好,怎样开展一个课题的研究,怎样撰写一篇专业论文。加入管理岗位以后,有了非常陌生的角色,这个角色需要我做什么,最初我感到非常的模糊,我很难定位在这个角色中我需要做出的改变。理想状态下,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从分开的两部分逐渐融合。那么,突破口可能会在什么地方?我想起钱校长在每次活动中都强调的是,我们要始终牢记自己不仅仅是一名专业需要不断提升的老师,更是一名管理者,我们每个人都有职责和义务将我们学习到的内容带回自己的学校,让成果有效辐射。作为学校课程教学中心副主任兼数学学科责任人,我需要突破点状思维,处理好整体策划与分段实施的关系,日常实践持续开展与关键节点的关系,拉长活动的长度,拓展活动的深度,延展活动影响的广度,放大活动价值,让每位老师和学生都从中受益。不管是承办“新基础”教育研究活动还是“小数讲堂”活动,抑或是学校的各项创建、各类督查活动,我都进行整体策划,变革组内研讨的活动方式,并在学科组、学校进行经验分享与汇报,放大活动的价值。
二、研究视角:从散点走向序列
钱校每学期都会组织我们参加新北区各个学校的创优活动。在跟随着领衔人到各个学校学习的过程,也让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学科研究过程中,不再是散点的研究,而是逐渐形成序列,散点的研究时,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一种累加,每一个都是从0起步,非常的繁杂。形成序列后,工作量变得单薄,工作成果却逐渐丰厚。这样就可以原本的杂事做精,让做的事情看得到意义。管理工作就是这样,将杂、散的工作逐渐提炼成一套成熟、精致的模式,后期只需要在此基础上,创新地进行移植。常做常精,常做常新。
三、团队建设:从独行走向共长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在踏入管理工作岗位之前,我觉得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还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我可以通过个人的力量得以完成。但是在岗位变动以后,很多的事情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最初我还在挣扎,试图通过我来学习新领域的方式达成,但是越往后越觉得这样并不现实,和所参加的工作室一样,原本各有所长、不太熟悉的人聚在一起,针对一个主题,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就实现了。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快乐···很多时候,1+1大于2,我应该去审视团队的力量,学会挖掘,实现有力可借,和团队的共生共长,同时也让更多老师找到职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这三年的学习,逝去的是时光,收获的成长。教育的最终抵达,便是教育人的初心与匠心,成己为达人,成人终达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