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 做一个幸福的耕耘者
发布时间:2023-01-0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钱丽美

遇见  做一个幸福的耕耘者

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 蒋凯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岁月的齿轮不断向前。三年,真如白驹过隙,匆匆又匆匆,感谢钱校和小伙伴们的一次次精心策划、引领,为我的成长提供了的丰厚沃土让我在这沃壤上努力扎根成长。在这里,遇见了睿智优雅的钱校,如同家中长者般,循循善诱的引导我发现管理之道;在这里,遇见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分享着的在各自岗位孜孜不倦的实践经验;在这里,遇见了一批新优质学校,校园中处处弥漫着教育的味道让我陶醉;在这里,也遇见了在教育管理路上不断成长的自己。无疑,这三年是幸福的。

一、认知迭代,多了份担当

教育伴随时代发展在进步,时代性、教育性、创新性是教育管理永恒的主题,“基于认知提升的教育管理才更富生机,善学善思才能善作善成发挥方向盘、红绿灯、加油站的作用,从内容实用、现场体验、真实参与三个纬度组织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这是成长营研修给与我的管理信条。丰富的阅读、多场域的学习、沉浸式的体验都在提升着自我的认知。三年里,我评为了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新北区优秀共产党员、新北区德育先进个人、新北区宣传报道先进个人、常州市劳动教育先进个人、常州市优秀“常老师”等荣誉称号。在跨界尝试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区评优课二等奖。

1.放大视野,共情共理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想观察历史的走向,重点在于要用哪种高度……要看更长期整体的趋势,鸟瞰高度便有不足,必须拉高到类似太空卫星的高度,看的不是几世纪,而是几千年的跨度。这种高度能让我们一目了然……”加入成长营最大的收获是格局的打开,这种全局视野与整体视域的获得,带来格局与视野的转变。面向教师,考虑教师的需要;也能要朝向学校,发现学校的需要;更在教师需要和学校需要之间架起桥梁,建立衔接,找到共识,与教师、学校以及更多的人实现“悲欢相通”。

2.抬升高度,唤醒自觉

相对普通老师,管理者应有新的高度仰望,这是一种修炼、磨炼和锤炼。《教育目的》《U型理论》《童年的秘密》《教育的智慧》《中国哲学史》等三年来的阅读经历,让我拥有强大且平和的心境,能够接纳意见或异议,接受批评或指责,承受委屈,成为拥有内生力的精神强健之人。不知不觉间完成的4篇教育教学论文、4篇管理论文的分别发表于《小学教学研究》《教育界》《学园》《中国教工》等,另2篇管理经验类文章分获常州市家庭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这既是挑战自我,更是自我跃升的机遇。

3.主动担当,能力迭代

培训中一次讲师说,你的能力还没有多高的时候,必须要有良好的工作品质,就是勤奋工作、扎实努力奉献,敢于担当。这一点做不到,老师不可能理解你,一个力都不想出的人,你凭什么做管理?因此,在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上,我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工作和做事放在第一位,把他人放在第一位,当鲜花和荣耀到来时,我学会了俯下身子谦卑地做更多的事。由于病假和人事变动,本学期学校管理岗位缩减了3人,我主动承担了教科研条线的部分工作,参与了市主动发展示范校的答现场辩,全面负责“百香雅集”市四有好教师团队终期评估工作等。在多个岗位工作,承担更多任务,在磨练中提升领导力、执行力,在实践中历练,获得真正的成长。

二、思变,多了份从容

骨干青年成长营,这是一个静心于研究教育管理的团队。成长营第一次的座谈会我记忆犹新,钱校对教育管理解读中勉励我们要做思维的行者,我们管理实践中遵循管理思维的规律。系统思维、底线思维、过程思维、综合思维、内省思维、创新思维、前瞻思维、换位思维,或熟悉或陌生,当时的一知半解都成为了这三年自己在学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思维工具。

1.目标导向,从经验到思维

加入成长营时,不过是刚刚走上学校管理岗位两年的青年人,纷繁复杂的各项工作,常常是伴随着自己的满腔热情,从过往找经验埋头苦干。在面对工作推进中的困难,找不到解决办法,甚至不知从何下手,最后变成了自己的无穷焦虑。在成长营浸润的三年,转变了管理的思维,在自我规划中明确做事的原则和方向,明晰工作目标和导向。对日常工作,我进入了“五明白”进阶模式,即“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写明白-画明白”,与此同时,形成每天工作结束后的“五自问”反思习惯,包括“今天我做了什么?”“今天我的事情做完了吗?”“我的事情做好了吗?”“我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我有没有创新性地去做工作?”从而让我在做事中逐渐形成琢磨的习惯、反思的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模式。

2.激发内驱,从执行到激活

一所学校的生命力和发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与激情,作为链接学校高位发展愿景与教师日常工作的管理者,曾经上传下达就是工作完成的标志。成长营的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是教育管理吗?管理的最佳状态是和一群人共同的努力奋斗,达成目标,也让所有团队成员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面对双减和新课标的落地,学校变革是必然,学科、教师、活动也会随之进行新一轮的改革。我带领老师们组建了作业设计改革小组,进行作业设计的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并作了《减负提质 作业育人》区级讲座。我参与的1项省级课题、主持的市级课题和区级课题均已顺利结题,并积极申报了十四五规划课题。

3.自我陶熔,从个体到合作者

中国人常讲,修己达人,只有先修己才能达人。从一名老师到一名管理者的成长路径:做教师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沉潜扎根;做到年级主任我们开始思考如何继承如何创新;做部门副主任我们开始学着平衡决策与执行;做了部门主任我们要懂得如何统筹铺排……但最终我们都会明白一个道理:人生是价值观的长跑,善良是最靠谱的竞争力。在带领学校班主任团队、英语教师团队发展和英语学科组建设中,从个人发展到带领团队成长,进行角色新定位——团队合作者。事业真正发展需要更多人的力量和支持,不只是资金,还有智慧,还有真正意义上对于每个人发展的满足。“新·活力”班集体展评中,和班主任团队讨论架构班级展示框架,组内教师赛课时陪同一遍遍的打磨,一个个日夜换来了老师们跟我的无话不谈,一张张证书、一句句感谢的话语都是我作为管理者最温暖的鼓励。

三、行变,多了份踏实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作为学校学生工作及英语学科负责人、区兼职教研员,打造“团队共同体”,增强团队凝聚力,引领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让团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是我的职责。

1.潜能抵达,促进向美而生

约翰·穆勒说过:“原则问题想要落地,都要转化成技术问题。”共识传播这个概念很大,要去思考如何转化,找到具体而有效的方法论,然后构建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逻辑。发挥学科文化精神,建立一班一品班主任发展团、各级教师成长团等,为老师们搭台子,建立团队激励文化,在日常工作中不断优化工作方式,促进教师激情向能力的转化。例如:在每学期寒暑假中就开始谋划,对常规工作进行梳理,力求在传承中有所创新突破,价值认同共追求;对特色活动进行结合时事的主题设计论证与策划,全员卷入齐分享;对时事务,根据人力、环境等因素做合理规划和安排,力争教育价值最大化,做一个能用智慧思维指挥行动的人。这也换来了“新·活力”班集体区级展评一等奖,两位班主任获评常州市骨干教师,在班主任梯队称号得到了突破。学校英语组市区骨干教师占比达65%。

2.时间管理,有序有矩做事

对于年轻的项目团队,有针对性地采取清单管理的方式,训练自己的条理性和执行力,保证管理工作达到“人有序、事有序、物有序”的“三有序”状态。一定要根据学校学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发展关键词撰写自己的学年度工作设想和任务清单,制定具体任务的完成时间规划表和详细的行事表,形成月工作清单,有效理清工作任务,有层次、有条理地推进和完成工作。例如:学校英语文化节的策划和实施中,我带领团队进行了多次研讨,实行分项目进行责任人认领制推进,对每部分内容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要列出清晰的计划并且要明确工作步骤和流程,然后再按照周工作清单和日工作行事表有序推进。学校英语团队人虽少,但做事有方法、有效率,而且各方面的成长有目共睹。学校文化节登上了常州电视台宣传;区组织的历次英语整班朗读比赛均获一等奖,整班书写比赛获区第一名。

  3.项目驱动,历练团队领导力。

对管理者而言,将可能变现实、蓝图变行动的组织实施能力是其领导力的充分体现。我尝试将各项工作分解为待完成的系列项目,鼓励一些思维敏锐、工作主动的教师以项目负责人的角色承担新任务,在进阶式的项目推动中不断提升其自身的领导力。如班级劳动课程研发、德育活动设计等,以此激发个体的内在胜任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与项目团队成员在一起,共同研讨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并且协调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实现目标。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真实情境中,践行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等经历,会让老师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其内在动力。生命教育月精品类成果评选中,实施方案获一等奖;区“立德树人”优秀成果评选中《百草讲坛,百草园里最美的期待》获十佳德育特色项目奖;《“百草园”里的“万物生长”》获创新案例一等奖;《 百年正青春 十岁少年强 》获十佳仪式教育奖。

回首,留不住岁月;凝眸,牵不住时光;前行才能给予向上的力量。三年来走过的路,虽然很艰辛,但更多的是欣喜、是快乐、是成长。这不平凡的年已经成为脚下的终点线站在新旧交替的时间点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与管理的青春和活力。在看到一些成绩的同时,我也在思量着自己管理、教育教学的不足之处总结是人生路上一个阶段的回顾,更是为了更好的出发,这一年沉甸甸的收获,会是再次出发的底气和动力,心向往之,一路花香!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