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佳期如许。3月30日,在这个繁花盛开充满生机的日子,春江幼儿园有幸邀请到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叶小红老师、新北区教育局幼教专干周丽芬老师、来自薛家、龙虎塘、汤庄、华山、魏村五所姐妹园的三十多位园长骨干们,来到春江幼儿园百馨西苑园区观察诊断区域游戏碰撞解读师幼互动,从具体生动的儿童生活对接幼儿园生成性课程的开发。
一、聚焦游戏,互动中见儿童力量
春幼以《指南》精神为指导,深入探寻幼儿教育的本质,秉着“用关爱助燃智慧的火花”的办园理念,形成了“如水文化”,追求教育如水、幼儿如鱼、生命如歌的教育内涵,形成了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主题课程。 当下,各班正在进行“春生”主题背景下的相关课程,基于本班幼儿的经验发展及兴趣需求,创设了不同的游戏内容与环境。
在李晗园长的引导下,叶小红老师和各位专家骨干们按照大班、中班、小班的行走路线,依次走近儿童游戏现场与春幼娃们在游戏中交流互动,并因此结下了一个个有趣有反思价值的师幼互动小案例。
二、剖析案例,碰撞中明生成课程
(一)诱导性回应和课程发酵
回到教研现场,杨婉君老师作为主持人向各位老师抛出了“看到了怎样的游戏现场”和“如何成就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两个问题。韩萍老师首先抛砖引玉,讲述了雪花片建构中华恐龙园的师幼互动小故事。韩老师发现,当老师指导孩子用更高阶的方式搭恐龙的时候,孩子并没有理会老师的支持策略,而是自顾自地搭自己喜欢的恐龙造型。
叶小红老师指出,案例中的教师回应儿童建构兴趣的方式是欠缺“诱导性”的。具有诱导性的回应,应该是能帮助孩子们打开游戏思路的,从而吸引更多的儿童主动地加入个别幼儿的游戏,这样恐龙园的生成课程才会探究出线索。叶老师又举以“破碎的蛋壳”案例,孩子们在初次见到蛋壳中孵出鹅宝宝之后,产生了“蛋壳里孵出的是什么”“鹅宝宝为什么是黄色的”等问题,而因为成人思维急于去解答问题的惯性,直接把答案告诉了孩子们,而错失了一次生成性课程的发酵过程。
在生成性课程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时机和沟通智慧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立足儿童的思维方式,提供时间空间材料充分地让儿童去观察和探究、帮助儿童提出有效的问题,警惕成人思维的超前和替代。
(二)有判断的回应和师幼互动成效
区幼教专干周丽芬老师鼓励老师们以教研的氛围思考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在场各园的园长们纷纷表达各自在现场观察到的师幼互动。三井张泓园长以她看到的叶小红老师和春幼娃的互动为例,进一步反思老师们常常困惑“要不要介入游戏”这样的问题。她提到叶老师与幼儿的互动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一来自本身对这个孩子(游戏)有兴趣;二是为激发孩子下一步游戏的发展;三对幼儿游戏阶段性的评估以及后期游戏的推进,继而她提到在现场,遇到孩子向她提问“了”这个字到底是哪一种读音的案例。案例里面,一个孩子觉得这个字读le,另一个孩子赶紧纠正读liao,因为在找字游戏中提供的词语卡是“了不起”,张老师当时回应这个字是有两种读音的,在不同的场合都是存在的。
叶小红老师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孩子跟老师互动是有目的的,老师的回应只有正好对应孩子的目的才是有效回应,孩子到底是希望老师肯定她的行为还是希望老师来仲裁这个读音,作为老师是没法直接判断的,倒不如再反问孩子自己的想法,不恰当的回应会让幼儿很快失去游戏持续探究的兴趣。
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是需要教师判断儿童当下的需求的,符合幼儿需求的回应是有效回应;探究游戏中的回应应该是探究方法和激发兴趣式回应,切忌答案式回应。
(三)关系思维和“问题生发式”课程
上半场的讨论让老师们意识到儿童在游戏中是有自己朴素的思维逻辑的,教师在与幼儿互动的时候,也要警惕答案或者评论式的回应。薛家幼儿园的老师感慨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应该也是生成课程发酵以后才能出现的。作为课程管理者目前也有困惑,就是开展生成课程对老师们的能力要求很高,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有能力很好地随机应变推进生成课程。比如“兔子生宝宝”这件事是课程生发的契机,那么老师们能不能提前预设课程网络图,从而支持班级生成“兔子课程”呢。
叶小红老师肯定了老师们的思考,她指出老师相比幼儿有更强的关系探究能力。老师的思维模式是关系的思维,孩子的思维模式是点状的思维,老师对这些现象产生好奇并提出更多有效的探究问题,就是在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师幼互动做准备。与“生小兔子”这个可以事先预见的事相比,突然出现在班级饲养笼里的鸟对老师来说做生成课程挑战的难度更高,老师需要充分设计探究性的问题来让孩子们产生有意义的持续学习。
生成课程就是“问题生发式”课程,其开展思路是让幼儿由一个问题生发出更多探究事物的问题,让孩子们对世界产生更多兴趣和更多联系点,也是帮助幼儿形成关系思维的活动。因而需要老师们克服答案式回应的惯性,转变为引导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的回应。
叶老师说,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能让孩子们拥有自己去寻找答案的能力。
三、区级培训,再聊评估指南之师幼互动
(一)师幼互动之为
下午在春幼二楼多媒体报告厅,叶小红老师给全区所有幼儿园管理者开展了题为《师幼互动“为何”与“何为”》的专题培训,就《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教育过程-师幼互动的七条指标依顺序逐一分析,让现场的幼教骨干们了解指标背后蕴含的大教育观理念。
随着叶老师的讲解,台下老师们认识到教育发生的时机是开放的,要减少教育活动的自我束缚,师幼互动七条指标并没有完全涵盖住全部的师幼互动活动,教师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老师的“教”体现在支持和拓展每一个幼儿的游戏等观点。
《评估指南》中点出的高质量师幼互动其目的是发展儿童,其前提是理解儿童,其基础是积极的师幼关系,评估指南中的师幼互动指标支持更加宽泛有生成概念的教育。教师能从积极的师幼关系中汲取力量,当幼儿把自己的长处、兴趣和个性展现给你时,这些建立联系和有效的教学能带来快乐和自豪感。
(二)幼教管理者之为
区幼教专干周丽芬老师在叶小红老师讲座结束之后,动容地评价道叶小红老师是具备专业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展示了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是怎样从理论落地到行动中的,当然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在这样的互动场中都有敢说想说的机会,让教育理论在实践层面有更多的碰撞火花。最后周老师就本学期区里对各幼儿园展开的专项评估事务进行了逐一列举,对接下来各园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解答。
为时一天的专家访园活动,带给新北幼教同仁满满的干货和深刻的反思,孩子的世界永远是那么有趣和生动,幼教人在孩子的世界努力奔跑,成为一名追随者,追随孩子的目光,追随孩子的喜好,追随孩子探索的脚步,然后和孩子一起创造、体验、成长。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形而不辍,未来可期。
撰稿/顾滢滢 摄影/春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