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宝贝们那跟着我唱起来,莲花板那打起来,周老师吃了我的梨膏糖呀,永远年轻,事业有成呀……爷爷奶奶吃了我的梨膏糖呀,健康长寿,广场舞跳起来呀……”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莉莉老师,在教飞龙中学七年级(2)班的宝贝们传唱“常州小热昏”的一个场面。叶老师的一句“囔唠啊,听得懂伐”,瞬间又把我们拉到了老常州街头“卖梨膏糖”的场景中。
人间最美四月天。今天对于飞龙中学来说,也是一个最美好的日子:为了大力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挖掘和保护常州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体现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独特魅力,4月22日14:30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热昏”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梨膏糖”授牌仪式在飞龙中学二楼小会议室举行,自此两个非物质文化项目正式落户我校。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领导、常工院领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料传承人叶莉莉老师、飞龙中学的有关领导以及常州日报和常州电视台的人员出席了仪式。
常州市文广旅局非遗处处长、市非遗中心书记、主任沈红球说:“青少年朋友,了解常州本土的非物质文化,继承并发扬‘非遗’的文化精髓,是每个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飞龙中学张建东校长在签约仪式上作了表态发言,他说:“非遗项目进校园一定会成为学校腾飞的契机,以此为引领,促进学校办学品质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也相信,飞龙学子一定会全心全意投入其中,认真学习非遗文化,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心尽力,添砖加瓦。”常州市工学院教授刘廷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莉莉也作了发言。
非遗文化进校园,让飞龙中学既找到了过去传承的根,也找到了未来前进的路。飞龙中学要力争创建为市一流优质学校,除了提升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提升办学品质,找准发力点和突破点,此次非遗文化进校园为学校的品质发展提供了方向和路径。市非遗中心与飞龙中学进行了正式签约,签约后沈书记、刘教授、叶老师、张校长一起为非遗进校园揭牌,其他飞龙人也一起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正当我们还沉浸在激动中时,76岁高龄的叶莉莉老师却换了一身唐装精神矍铄的出现在了3楼的烹饪教室。一句“小宝贝们好!”瞬间就拉近了和学生们的距离。她绘声绘色地向学生讲述了“梨膏糖”的由来,据说和唐朝年间宰相魏征的孝敬母亲有关。她说“梨膏糖是一项传统食品,是用雪梨汁、苦桔梗、白茯苓、生甘草等中药,按比例加糖熬制成汁,再凝固成形的糖块。它具有清喉润肺、止咳化痰、清咽利嗓等功效……”叶老师和她是团队现场演示了“梨膏糖”制作过程,并让学生亲手体验、包装成盒带回家去孝敬父母长辈。乘着熬汤的间隙,叶老师拿出了小鼓、锣、莲花板唱起了“小热昏”。叶老师说,常州“小热昏”是伴随着售卖梨膏糖而产生的传统说唱艺术,已有百余年历史,在过去的数十年期间曾兴盛一时,2010年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卖梨膏糖的艺人“三分卖糖,七分卖唱”,以期宣传梨膏糖所用草药的功效。接着叶老师让学生们在熟悉了快板的节奏后,学生们趣味盎然的也跟着唱起来了“小热昏”。学生们与叶老师积极互动,现场氛围极其热烈。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居然主动走到叶老师跟前说:“叶奶奶,您下次什么时候来呀,我也想学制梨膏糖,亲手包好了,送给我奶奶,我奶奶她也咳嗽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非遗”文化精髓的熏陶,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结束后,学生依然不肯离去,纷纷要求与叶老师合影。
飞龙中学的校园里面仿佛听到了常州老时光“小热昏”唱腔吆喝着卖梨膏糖:小锣一敲嚓嚓啷啷响,来卖脱几块梨膏糖,这位老伯伯吃了我的梨膏糖,返老还童身健康……
(撰稿人:徐春凤 审核:张建东 摄影:何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