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展示,感念精神
语文展示课由七年级语文备课组长陈佳卫老师执教,课题是部编版教材中的新课文《伟大的悲剧》。本课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传记,主要为了纪念科学探险家——英国人斯科特而作。
首先,陈老师从中国新闻网的时事新闻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随后按照“速度文章厘悲难”“细读文本探悲哀”“小组合作感悲壮”“抒写墓志延悲情”四个板块推进课堂学生活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紧张而有序的活动中逐步感知文本、感悟情感、感念精神。
陈老师以语文课堂中的语文活动为抓手,很好的进行了情感教育的一个范式,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是最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阵地。
课堂渗透,情感教育
吴教授为了解一线教师的情感教育,专门走进了政治学科姜曼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姜老师的上课内容为《单音与和声》,在课堂中,姜老师以学生经历过的合唱比赛为课题背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经历选服装、排队型、合唱团内部矛盾三部曲之后,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树立了大局意识、集体观念。
随后,吴教授又来到七(1)班的主题班会课上。这堂班会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整堂班会课上由学生主持,学生设计,通过小游戏、看视频、情景剧表演、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集体力量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此次吴教授之行,对罗溪中学一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也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相信,罗溪中学今后会在情感教育上会收获更多好评,做出更多贡献,取得更大进步。
专家交流,深入点评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吴盘生在听了三节课后,与三位执教者和语文教研组、政史教研组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首先三位执教者语文学科陈佳卫老师、政治学科姜曼老师、主题班会课姜雨廷老师分别对自己的课堂设计从学生情感教育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阐述。陈老师在关注班级整体情感熏陶的同时更注意到了个体学生的情感培养,两位姜老师的课堂分别运用不同的形式都对七年级学生“集体主义”进行情感教育。
随后,吴老对三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精妙的点评。他特别强调:主题班会课中学生的参与度;政史课堂中认知跟体验相结合;语文课堂挖掘文学本身的情感因素。最后,艾校也深刻地谈了自己对这三门课程的感悟:语文、政史、班会是学生情感教育的三大领域。
青年教师,成长汇报
青年教师成长营四月份活动如期在行政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由教导处陈健主任主持,并且有幸邀请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吴盘生教授参与。
活动开始,由前期分工进行课题研究的五位组长进行阶段性汇报陈述。陈佳卫老师对上课组细目表修订进行了重点阐述;卢莉莉老师对行为组的选题原因和研究进行了分析;王霞老师对备课组在过程中按计划实施研究进行了汇报;朱渝辉老师对课后组运用个案对比法进行了细致地讲解;韩夏菁老师则利用主题班会的开展研究班级存在的问题。
接着,三位情感教育案例获奖教师代表又做了精彩的发言。王霞老师讲述了题为《当英语的情真遇到学生的戾气》的动人故事;范晓畑老师则为我们阐释了一段《上课的小插曲》;唐琦老师做了《要让自信成为一种习惯》的案例分析。
教工大会,教授讲座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吴盘生教授,在图书馆为罗溪中学全体教师,做了题为《学习社会主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做新时代有情怀的“大国良师”》的专题讲座。
吴老提纲挈领,分别从多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一、苏霍姆林斯基——世界公认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家,中国教师的标杆;二、苏霍姆林斯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三、苏霍姆林斯基是学校情感文明建设的领跑者与伟大推手(关于全球化条件下的“道德人”);四、教师(包括班主任)的基本素养及其提升建议。
会后,谢校再次表达了全校师生聆听吴老莅临教诲的感谢之情和坚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思想的决心。
(撰稿:陈佳卫 摄影:包爱平 审核:沈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