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2020年三名工程>>名教师成长营>>徐春凤>>课例研究>>文章内容
让语文作业在“趣味”中重生
防疫趣味语文作业反思
发布时间:2020-02-2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春凤

 

“柔情”的语文作业也有“逻辑”

英国哲学家吉尔比说:“逻辑是思想的语法,一种思想只有在一套思考规则的逻辑中运思,才是可理解和可沟通的。要了解一种思想,就要掌握其逻辑,正如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得掌握其语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作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纲领性文件,也强调“强调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强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但是目前语文教学在逻辑思维素养培养上的欠缺,致使学生不能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也不能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要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审视文本,并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同样,笔者认为教师的作业布置也应具有逻辑性,这不仅仅体现教师所具有的逻辑能思维能力,更能在作业的布置中,引领学生逐步走向深层思维。

以笔者布置的语文作业为例:

作业串1:

D1 收集这次疫情中的2-3个感人的新闻事件

D2 针对你搜集的事迹,选择一个素材,写一篇《致×××》(书信体)的随笔

作业串2:

D1回看2020年元宵晚会,摘抄你喜欢的一则诗朗诵(如《我相信》《中国阻击战》等)

D2 有感情的朗读你摘抄的一首诗,录音3-5分钟上传作业

D3 结合前两天的作业写一首小诗献给这次疫情

以上两个作业串区别于以往零散的语文作业,充分体现了作业由浅入深的逻辑性。作业串1,从新闻事件到个人的体会,体现认知水平由感知到认知的逐层深入。作业串2,从几个诗朗诵中选择喜欢的一个是初步感知;到第二天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可以在品读中深层体会诗人情怀;第三天的个人创作,则是体现了个人创新。笔者认为,具有逻辑的作业,对于正处于逻辑思维成长阶段的中学生来讲具有引领作用。

 

朗诵的力量震撼你我

在日常的语文学习生活中,学生大多是通过大脑的思考与手中的笔完成每天的学习,可以说这种学习是在“无声”的环境进行的。除去在课堂上勇于回答的小部分学生,更多的同学则是出于恐惧或不自信而不愿发言。

在这个特殊时期,线上的自主学习则还原了学生的本来位置,让其能“本色出演”。作业的线上提交,尤其是朗诵类作业,让学生们都能站在独自的舞台尽情演绎,这时他们不必在乎同学、老师的眼光与评价,从而表露出真正的自我。

以笔者最近布置的作业朗诵《安塞腰鼓》你最喜欢的片段,并录音3-5分钟”为例,除去平时朗诵水平优秀的同学外,两个班级80人还出现了至少4位从前很少在课堂上朗诵的同学,在他们的音频中呈现出强烈的语感、和谐的音色。可以说,这种形式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在另一份作业“朗诵2020年元宵晚会中你喜欢的诗歌,并录音3-5分钟”中,一位学生在音频中为自己的朗诵搭配背景音乐,这看似一个小举动,但是在这个举动的背后却暗含了他对这首诗的理解,相信在背景音乐与诗歌的比对和配合中,他实现了音乐与该诗歌的同步鉴赏。

一周的作业布置完成,笔者对15名同学做了线上调查,关于“你最感兴趣的语文作业是哪个?”其中一半以上的同学表示对朗诵作业很感兴趣,究其原因,是他们在这里得到了情感的抒发。以上,朗诵的力量不只惊艳了在教学中迷失的教师,更震撼了那些用真情实感朗诵的学生自己。

 

“回首往事”你能否依旧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语文学习何尝不是?但是很多作业的布置都是“往前赶”的,目的是与当下的教学相符,却忽略了形式上的“温故”。

以实用文体为例,部编教材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新闻单元,相信许多老师在当时布置了有关新闻体裁的写作。当然在当时有关“新闻的要素”“新闻的特点”学生也是倒背如流,可是天长日久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理解还深刻么?他是否还能写出一篇标准的新闻消息呢?抱着这个疑问,笔者布置了这个作业:“搜集近几天在你身边发生的事件(国事、家事)写一篇新闻报道。”一则是了解学生在这个新闻消息铺天盖地的特殊时期都在关注写什么;二则是通过对新闻消息的再次写作激起学生的记忆,使他们在时隔多日的今天再次走进新闻体裁,做到“温故”。布置这项作业后笔者对少数学生做了调查,询问他们完成这项作业都做了些什么,主要有以下回答:一、翻开教材再次温习新闻知识;二、打开自己上次的新闻写作,寻找灵感;三、对当前经历的事情反复筛选,思考哪些值得写;四、看新闻节目,再次了解新闻语言。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一项“简单”的作业背后,学生也在思考,甚至对于曾经解决过的问题进行再次审视。

以上,学过的知识有许多,如果作业“换药不换汤”,这味“药”会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好的效果。

 

写在最后

以上,在这个病毒肆虐的特殊时期,笔者虽未能成为“逆行者”,但在各位老师的讨论与指导中,对“作业”一词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作业,虽然是学校教学的必然产物,带有些许固定性、反复性,学生甚至的厌恶的,但教师如果换一种思维,布置得“有趣”些,那么它将成为学生与学习间的润滑剂,让学生更快乐的学习、更有效的学习。语文作业,依托它天生的“人文情怀”,再结合当前的网络信息平台,必将散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作者:魏村中学  张亚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