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 学习要求 | 资源技术支持 | 评价与反馈 |
我来看:观看动画激发学习兴趣
| 1.听《送东阳马生序》朗诵,看动画视频。 2.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说说你所知道的相关故事,与同学分享。 |
链接朗诵视频 |
各抒己见,鼓励为主。 |
我来记: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
结合预习,说说收集到的有关作者、背景等资料。
| 1、ppt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 背景资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作品资料: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2、拍下笔迹并上传,或话筒传音 |
1学生可以各抒己,提倡有个性的回答 2学生把笔记,拍照上传。 |
我来读: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③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④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⑤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⑥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结合注释,反复朗读,尝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
录音朗读,或话筒传音(朗读和点评)。 |
老师点名诵读,自评后学生互相评价。 |
我来赛:掌握字词义,梳理文章。 |
借助工具书,组内合作合作,疏通文章大意。 |
录音或话筒传音 | 建立班级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举行小组比赛,班级选拔出记分员,核分员,根据规矩记分核分,最后根据排名进行奖惩。 |
我来学: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 1宋濂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2“今诸生学于太学”与作者儿时求学有何不同?作者写“今诸生学于太学”的目的是什么? 3这篇文章的题目叫《送东阳马生序》,然而文章一开篇就大肆叙说作者自己的求学之苦,有人说作者写作该赠序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夸耀自己,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的? 4作者并不因为衣食住行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读书生活创作一副对联。 | 1录音或话筒传音 2ppt展示:1幼时求学借书抄录之难;成年求师叩问之难;从师求教的跋涉之难;衣食粗劣,生活简朴。 2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4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侧耳为学勤。
| 小组内交流,以抢答的形式呈现。再全班交流点评。最后评出最佳学习能手。同时,鼓励肯发表自己见解的同学,给予最佳表现能手的奖励。 |
我来说: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 1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2宋濂的求学经历,告诉马生什么道理?虽然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 1录音或话筒传音 2Ppt展示: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于贫贱,不慕富贵的精神和对后学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的品质也都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 各抒己见,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一起小结。形成共识,互相鼓励。 |
我来吐槽:发表观点,个性表达 | 1、本文作者的学习态度是怎样的?请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2、我们班上同学的学习态度如何?选择自己了解的同学进行吐槽后给予建议。 |
录音并上传 | 小组内点评,互相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形成优良学习氛围。 |
设计人:新北实验中学 柯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