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2020年三名工程>>名教师成长营>>徐春凤>>课例研究>>文章内容
《小石潭记》线上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春凤

学习内容

学习要求

资源技术支持

评价与反馈

 

 

课前预习

1. 观看柳宗元的介绍视频,梳理柳宗元的大事记,整理在练习本上;

2. 根据《小石潭记》音频,注意节奏,纠正字音,读熟。

1. 钉钉群上传柳宗元的视频

 

2. 钉钉群上传《小石潭记》音频

1. “柳宗元大事记”整理后,照片上传“小打卡”

2. 学生朗读音频上传“小打卡”

 

 

 

诵其文,

解其意

(第一课时)

 

 

1. 《小石潭记》音频走入文章。

 

2. 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1遍,指明一同学发朗读的语音,其他同学可点评。

 

3.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如有困惑,疑问记录下来,并发送出来

 

4. 根据疑问,学生解答,教师补充说明。

 

5. 根据课件提示,逐段翻译,关注重点字词和句式。

1. 线上听朗读

 

2. 钉钉直播线上朗读

 

 

3. 结合课下注释和《古代汉语词典》

 

 

 

4. 教师利用PPT(重点词标注)

 

1.线上点评朗读

 

 

 

 

2.不懂的部分汇总提出

 

 

 

课后作业

1. 归纳特殊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2. 思考题:

a.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在书上划出原句。

b.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哪些景物,请在书上圈起来。落实写作顺序

整理以下文言词语:

1. 一词多义为、可、清、以、而

2. 古今异义:去、小生、居

3. 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见小潭;皆若游无所依;日光澈;行;其岸势犬牙差互;日光澈;行;其岸势犬牙差互;心之;骨;如珮环

 

 

 

 

作业拍照传至“小打卡”

 

名其景,

赏其妙

第二课时

1. 通读全文,感受小石潭的特点。

回答形式:这是一个     四字词语的小石潭,理由是              可从用词、修辞、写法等角度分析

1.示范: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

理由是: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为岩”。我是从“为坻…为岩”这几个词看出来的。这几个词写出了小石潭石头各自不同的形状。

 

线上教学指名学生回答。

 

线上展示点评

 

 

 

悟其情,

知其人

第二课时

2. 走进如此的优美的景色,体会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似与游着相乐

悄怆幽邃

 

 

 

3.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如果请你为这篇文章配乐,你会选择哪种形式的音乐?

 

2.结合前日柳宗元视频介绍。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题解“记”的问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3.结合写作背景探讨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线上教学指名学生回答。

 

 

线上点评

 

 

 

 

课后作业

 

 

 

1. 为《小石潭记》配乐,并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发送“小打卡”;

2. 结合本课写作特点,写一篇游记(注意体裁特点);

3. 观看央视网《百家讲坛》八大家之柳宗元

 

 

1. 学生拍照上传至小打卡

 

2. 更深刻的了解柳宗元及其作品

 

学生互评,推选优秀朗诵及优秀游记。

 

 

 

 

 

设计人:魏村中学 张亚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