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缱绻着帘,拉开闭久的迟暮,四月的微风再次于眉间起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徐春凤名教师成长营的营员们也在这个春日向着美好追逐前行。在徐老师的精心安排与指导下,营员们进行了一次特别且难忘的“心扉之旅”,在这里“感恩遇见”,只为“走向美好”。
“师”途相遇 共话成长
经历一个漫长冬季的酝酿,春花已悄然绽放。时光匆匆,徐春凤名教师成长营开营已有三个月,营员们没有错过每一次与自己、与彼此、与名师的相遇。这段时光注定是特别的,丰富的寒假书单、有趣的趣读案例、多样的语文作业、形式新颖的网上导学等,每一位营员都有许多的成长感悟。
“云端”活动中,营员们虽无法面对面交流,但并没能阻挡他们做智慧分享的热情。思想的火花激烈的碰撞,这是一次推波助澜的交流。小编将各位营员的分享与感悟记录如下:
“成长之路的指引,我不迷失。” 裴婉扬老师首先指出自己在专业发展路上的困境。其次阐述通过阅读学习成长营布置的寒假书目、《成长营协议书》以及徐老师日常教学分享,使自己有了许多心得,专业发展方向也渐渐明晰,并希望在今后和同伴一起,能获得更多进步。
“作文教学有新法,专业发展有方向。” 钱欢欢老师从徐老师分享的《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资料中读到了一些作文教学方法,如介绍每日人物、关注一月时事、丰富多样的每周阅读课等,这些方法使她受益匪浅,在作文教学方面有了思路。另外通过研读《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普通教育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专业书籍及徐老师的指导,自己有了更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结合三个维度,埋下未来的种子。” 於敏佳老师紧密结合专业发展三个方面,即专长、知识面、思想境界,分析了自己当前的不足之处。接着规划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即广泛多阅读,提升专业素养,与学生共同进步。教研方面,专研学科,追求“刨根问底”的精神 ;教育方面,除充分备课外,学会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反应积极改变课堂教学策略。最后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选择感兴趣或对学生有意义方面的问题着手专题研究,从而提升专业科研能力。
“人生万里路,走好每一步。” 周进老师首先简单分享了在这个寒假读到且感触颇深的书籍,并阐述构筑教师成长之路需做到:学会致远、学会认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五个方面,要实现理想、目标、态度、方法的有机统一。尔后进一步分享了自己的成长规划,表示在接下来的专业成长路上,要提升评课技巧及语文基本功。
“追寻名师,做幸福的语文老师。”柯春燕老师分享了王君老师独到的教学研究案例,表达了对王君老师浓浓的敬意之情。她深深体会到,一名语文老师决不能只盯着分数与排名,要把心真正安静下来,要把眼光放到学生的明天和未来上,学生成绩不理想,需要的不是抱怨和埋怨,而是和学生一起,冷静反思和调整。希望自己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做一名有情怀且让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
“多维度阅读,深度与广度的结合。” 张亚超老师围绕作为语文教师读书的六个维度,即读教材、读专业书籍、读经典、读语文教学类书籍、读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养书,读时文,并结合自己在假期中的阅读的书目分享感悟。希望自己“赢在八小时之外”,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做一位有信仰的教师。
“行走与阅读,在成长中寻找自我。”潘胜男老师提出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教师专业化等式即“教师的专业素养=长*宽*高”制定今后成长计划:努力寻找自己的专长;多阅读,多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时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多思多做。
“浅浅的课堂,向名师致敬。” 孙霞老师结合对肖培东的教学案例的学习感受,阐述了对“浅浅的教学”的理解,即自然、流畅的课堂,有行云流水之感;问题简洁、严谨、明了,对学生循循善诱,问题环环相扣,语言娓娓道来,给人温和、舒适之感,并说明“浅浅”就是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最后,孙老师提出今后要努力向肖培东老师、王君等名师学习,打造不花哨,且有意义的课堂。
“底蕴与技巧,做智慧语文老师。” 吴艳玲老师紧紧围绕语文教学中教师具备的“底蕴”与“技巧”两种技能,逐一进行辨析与比较,并结合新冠疫情中自己的教学实例,告诉我们:好的老师,不仅教会孩子知识,还通过自己去影响孩子,为他打开知识的大门,让他领会到求知的乐趣。作为教师应努力打造自己的“底蕴”,通过自己的言行,传达出“腹有诗书”的个人感受,做有底蕴的智慧老师。
“提升专业素养,打造专属风格。” 朱栋梁老师表示,作为一位新教师,应多读书、读好书,以提升自己的基本素养,并通过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提升自己的基本功。希望通过借鉴肖培东老师、殷涛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打造自己,形成自己“有趣”的教学风格。
“确立成长目标,抓住二次成长期。” 徐英老师就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谈了自己的几点思考:一是完成寻梦、追梦、圆梦的旅途,确定成长目标,重视课堂的“清”与“纯”,即拓展课堂的深度与厚度,将语文课堂立足于读品悟,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注重学生的自我生成。二是抓住教师的二次成长期,在现有熟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可以尝试读书五步法来解决所遇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读书——获取有用观点和方法——反思——改善”,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
“积累与反思,遇见更好的自己。” 熊莹老师表示作为语文老师要做到“积累”与“反思”,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说明其必要性。其次围绕“文学素养与语文美感体现在哪里?”的问题,阐述了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应多读书,并将能让学生爱上阅读的语文老师、爱上语文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实践与反思中摸索前进。”史幸子老师围绕“教师的自我反思”这一话题,并结合寒假期间的网络教学实践,分享了自己的反思与收获。通过网络直播学生的“点赞”数,思考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可度,进而优化课堂;通过反复研究课堂回放,发现教师语言的运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进而阐述语言的简明扼要对课堂的重要影响。最后表示通过成长营与各位老师的遇见、与各种挑战性作业的“遇见”使得自己逐渐提升,希望今后有更多突破。
“扎实基本功,打造一节好课。” 李念老师分享了“一节优秀的语文课的品质”,即由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师与学生这四个关键的要素组成,拿到一篇课文要借助各种资料反复地读,直到能读出感觉,读出兴奋点为止,平时也要积累一些解读语文的基本方法。解读文本之后,要对文本进行教学设计,听说读写 ,添加、删减、重组、分解,进与出、放与收、内与外……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最后阐述了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的必要性,希望通过千磨万击,打造属于自己的课堂。
“浅浅地教语文,深刻的分享。” 陈林浩老师围绕寒假期间阅读肖培东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结合实例分享收获:首先,读书要学会融合。教学设计应以学生“最需要”原则进行取舍,做出有选择性的要点明晰、线条简洁的组合,寻找最好的教学点,以点带篇,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次,如何选点?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第三,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凭借,也是推进教学进程的手段,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二文本,它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不断锤炼课堂教学语言,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品质。
“静心修炼,传承中华文化魅力。” 王小妹老师将语文素养的培养比喻为“中药”的滋润,是一点一点地改变其素质,达到一种均衡的、合理的、健康的状态。而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我们静心修炼,正所谓静待春暖花开。语文老师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应该让学生感受中华语言文化的魅力,并把它们传承下去。
“感恩吾师,拾级而上。” 陈亚老师在发言中首先对于徐老师的帮助与关怀表示感谢,接着表示从徐老师平日的言与行中体会到“决战八小时之外”、广泛阅读专业书籍等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正是因为努力了才会幸运。老师们要不断发展自身专业上的长宽高,才能超越自己,获得成长。
灯塔长明 引“营”前行
前行的路上少不了那些温柔的鼓励与智慧的指引。在营员们分享感悟的同时,徐老师一直在认真倾听,并从教科研方法、论文撰写、专业提升、教学日常策略、专注细节等方面为营员们一一指点迷津,使这次分享讨论更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另外,徐老师分享了在教师成长中的“三个做”:即做“高”“深”的教师。职业境界要“高”——就是脚踏实地而有所追求,教学科研要“深”——勤于思索,善于思索;做且行且思的教师,做有职业追求的教师。这“三个做”是徐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总结的精华,虽则短而易理解,却值得营员们做更多的思考、行更多的路。
活动最后徐老师布置了下阶段的工作,并将“把平凡的事做好了就不平凡,把简单的事做成了就不简单。”一句话送给每一位营员,并希望营员们借助成长营这个平台,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得到砥砺,获得更多的进步与成长。
珍惜每一次相遇,期待下一次相遇,营员们也将携手前行,遇见美丽的自己,遇见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张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