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2020年三名工程>>名教师成长营>>盛小青>>活动简报>>文章内容
让自觉性学习有效地发生——记盛小青名教师成长营第五次营员活动
发布时间:2020-04-2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盛小青

    2020年4月26日晚,盛小青名师成长营的所有成员,在线上共同学习了名师潘建明老师进行的免费公益讲座——《让自觉性学习有效地发生》。两个小时的讲座,内容丰富,贴近现实,为我们当下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潘老师所提倡的自觉性学习正是当下课堂转型所需要的,也是我们老师所需要的,更是目前学生所需要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当前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升级换代,我们的教学必须聚焦于“核心素养”。潘老师的自觉性学习方式,符合当下教育教学时代的发展。本次讲座,让我们成长营的教师拓宽了视野,明确了努力方向。

转变观念、改变心智模式和行走方式,走向教学行为转型与创新智慧深处,立足本质教学,培养核心素养,我们正在一起努力前行!

 


盛小青4.24潘校讲座心得体会——新北区飞龙中学以见贤思齐为校训,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仁、智、勇”的时代新人为育人目标。我校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与“自觉教育”的内涵高度契合。通过多次聆听潘校的讲座,我对自觉教育的理解和感悟也在不断生成和发展。自觉教育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影响着我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站位太高的问题始终存在,固守教师视角看待问题,总认为自己只要清晰呈现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把多年归纳总结的解题技巧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就能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发展,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带给我很多思考。学生对概念的本质理解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和知识结构上,多站在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和方法的引领才能唤醒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深度学习才能引发深度思考,批判性的学习新思想和新事实,把有意义学习和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结合起来,让逻辑推理和合情推理并驾齐驱,才能真正优化学习模式,让有效学习更加系统化、结构化。

 


周叶听了潘建明老师讲座后,感慨万千:作为老师基本的教育自觉,就是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角色,自己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是班级中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责任人。反观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时候疏于学生的管理;有时候忽略学生的心理;有时候又会有简单粗暴的处理……现在想来,这些都是不成熟的教育方式,或者由于固步自封,或者因为拈轻怕重,失去了很多成长的机会。
我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情怀很重要!具体的教育方法技术是多种多样的,而有了敬业精神,喜爱自己的工作,关爱自己的学生,就会创造出更适合的、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应当掌握教育规律,能自觉地按其规律施教,并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实施教育,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才能把班级教育做成人性化的、学生喜欢的、蕴含智慧的、富有诗意的教育艺术。


王观涛听潘建明老师讲座后感:潘老师注重课堂的转型,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对于数学思想的领悟。让学生都沉浸在问题的探索之中,自觉体悟,探究体验,逐步探索出找规律的步骤与方法,要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类比的数学思想、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让学生有章可循。还发现潘老师讲座幽默风趣,提出的是自觉性学习,老师不是自己讲解,而是给学生锻炼机会,让学生自主讲题,在讲题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学数学不仅会算还要会讲。使得结论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体悟出来的,这比老师说出来要好很多。
   通过学习潘老师教育理念,使我深深感悟到:做为一名教师,要想获取成功,首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一个人连自己的事业都不热爱,当然不会成功。其次,要有志气,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在自己面前不断树立新的目标,并不断突破。要多多关注数学教学的本质,并贯穿数学思想的教育。


季红:潘建明老师的讲座让我对“自觉性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潘建明老师倡导的课堂最突出的亮点就是把核心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串”中,通过自觉思辨、自主探索领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潘建明老师的讲座启发我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差异,精心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课堂中要进行变式教学,突破学生认识的封闭性,在多维互动和平等对话中,促进学生自觉体悟,使他们养成善于总结、思考的习惯。
此外我还要学习如何用巧妙的课堂导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开课的第一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久而久之,相信学生一定会爱上数学。


霍达潘建明老师提出的“自觉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有效地对知识迁移应用从而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教师会觉得自己精心准备了一节课,课堂氛围也很好,甚至讲过了好几遍的重难点,可偏偏为什么学生就是记不住,甚至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懂了,但是一做到习题却是反复错?我想,归根结底学习缺乏自主构建的一个过程。老师讲得太多了,把学生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把一切障碍都给扫清了,学生只是进行简单的记忆,也就是潘老师说的所谓“浅层学习”。可能一天只需要记忆一两个重难点,但是长久以往,一学期下来就是几百个,这样的学习太低效了。教师要做的是一个领路人,在这条学习之路上,学生自己既可以是一个“患者”,也可以是一个“医生”。


陆小莉潘建明老师讲座观后感:潘建明老师对于课堂转型,自觉性学习的研究可谓是相当透彻,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教学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潘老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示例的讲解方法,将理论深入浅出地介绍给我们,我受益匪浅。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潘老师所研究的公开课教师与学生所说字数的表格深深震撼了我。平常教学过程中,从来没意识到,我曾经如此“有力”地掌握这课堂,学生们缺乏思维活力,几乎都只会跟着教师的思路来解题,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 长此以往,似乎会演变成没有讲过的题就不会做!进行课堂转型似乎是一件必然且必要的事。潘老师的“自觉性学习”其实是注重培养学生核心学习能力,并不只注重课堂的形式,本质的改变,才能引发学生学习实质的改变。通过潘老师的讲解,我平常的教学转变似乎也有了思路。逐渐对课堂进行转型,学以致用,我相信潘老师的研究成果,必然能落到实处。


贺妍颖听潘建明老师讲座后感:潘老师提出的“自觉性学习”与学校一直秉持的“生命自觉”不谋而合。反思自己的课堂,很多时候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去审视课堂。即使是那些行云流水的课,有的只是精心设计教案的忠实演绎;有的是追求形式的花哨与热闹现场;有的是教师为中心下的学生众星拱月。透过现象看本质,体育教学依然是疏离主体的灌输、僵化、复制的过程。
  为了减少虚假学习与浅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课堂,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给与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机会、搭建更多的交往合作平台,让学生真正爱上体育课,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自觉性学习”的理解。尤其对于体育学困生,不能单一得以运动成绩作固化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课堂态度、情感表现。我会带领学生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帮助学生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并解决问题。


洪瑶听潘建明老师讲座后感:潘老师用很多数据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缺乏自觉性,教师的教学也同样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量远多于学生的,而且在学生很多的回答中,都是判断性的回答,缺乏创造性表述及深入学习。这其实是教师一直在追求的,如何让“自觉性学习”真实而有效的发生。那首先其实还是基于学生的自觉性的程度,同时也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潘老师提出,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转变教学形态,备课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精准针对的教学,真正去理解学生,了解真实的学情,有力驱动真实的问题,以真学定真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表达,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最终能在课堂中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提问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发生深度学习。


钱程听潘建明老师讲座后感:今天是第二次聆听潘老师的线上讲座,与上一次讲座不同的是,这一次潘老师的讲座以理论的讲解为主。之前的理论的学习有很多,但潘老师的两个小时讲座却一点也没有感到枯燥。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发现许多潘老师指出的老师教学中的问题,也是我平时教学的一些问题。为了应试和取得短期的教学效果,往往我们的教学是灌输式、填鸭式的一言堂,学生缺少自主学习,主动反思的过程。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抱怨学生不会自主学习,缺乏独立思辨能力。通过潘老师的讲解,也让我深刻意识到,这些学生的问题的源头是我们老师的教学。潘老师的讲座中给我比较深刻印象的是通过举例讲解了什么是智慧学习,他举了一个田初中沈秋萍老师在线段长度求解问题中,通过模拟医生治疗病人的过程,让学生寻找三份“病例”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数学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我想正是我们当下所需要的,更是我所需要的。潘老师提出的自觉性学习,内容丰富,两个小时的学习,对这种学习方式我也是初步感知的认识,今后还要继续不断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我想是我们老师今后需要学习和使用的。希望自己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向大师学习,加入自觉性学习方式教学的队伍中去,让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魅力!


齐立华听潘建明老师讲座后感:“学校中最可怕的事不是不学习、不思考,而是没有教育教学主张的人还在勤奋地工作 ”这句话仿佛是对我们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我们忙于应付各种繁杂琐事、却忘了认真思考教育教学。通过聆听潘教授《让“自觉性学习”真实而有效地发生》我深刻认识到让教学工作从教师教到学生自主性学的重要性,教师的教是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对新知的自主构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传统的、以学生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虚假学习、浅表性学习正是由于教师越俎代庖、想要将所有知识以传授的方式教给学生、却忘了基于学生经验的唤醒、自觉性学习才是学生真正学习的发生。所以在后续的教学中,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有效促进学生自觉性学习,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对经验的唤醒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构建,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思考、不断改进,做一名有思想有灵魂的教师。


莫桑:每次听潘建明老师的讲座都收获颇丰,今天的让“自觉性学习”有效地发生也让我好好上了一课。首先潘老师分析的现在学生的十大现状,很清晰也很真实。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会碰到这些问题,但更多的是抱怨一下,然后自己付出更多的精力时间去解决相应问题,但往往是事倍功半,因为并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潘老师分析的学生身上的十大问题让我恍然大悟,也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对待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同时,学生的改变根源还是要教师的观念转变,才能让教师转变,教师的转变带来课堂的转变,然后是教育的转变,最终才能使学生转变。此外,潘老师在讲座中提出了自觉性学习理念,这在此次疫情期间的网上学习过程中,学习的自觉性至关重要,也是导致了学生开学以后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李莉:潘建明老师的讲座-“让自觉性学习有效发生”后有感:新时代背景下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效地自觉性学习”是打破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主张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操作,超越自我,将发现学习与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思辨力。而纵观我自己的课堂,存在两类现象: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课堂上没有引起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平常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关注的是教案的设计,学生活动的生成与预生成等,往往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去备课,疏离了学生这一主体,学生仍然是机械性地学习,死记硬背,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做中有探,探中有讲,讲中有练”,让自觉性学习在课堂上有效发生。


曹燕听潘老师讲座有感:在学校中最可怕的事是不学习,不思考,没有教育教学主张的人还在勤奋的工作。开篇的一段话让我感受深刻。不禁反思,是否自己正是如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身为班主任,每天有很多事情,有的时候想静心备课,却总被学生或者学校的任务打扰,感觉每天都在完成教学任务,说到教学理念,竟然无从说起。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思考自己的教学主张是什么。讲座中谈到有关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放到自己班级学生身上,可以说非常贴切了,但是问题的产生总是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也提到了一些方法,我认为可以实施。讲座中给出的一些数据在我的课堂经常发生,今后要注意让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创造和再创造能力的形成,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学科体系的形成过程。


陈洁听潘建明老师的让“自觉性学习”真实而有效地发生的体会:讲座刚开始的一句话,就让我受到了震撼了,在学校中最可怕的事是:不学习,不思考,没有教育教学主张的人还在勤奋工作!自认为是勤奋工作的我,不断自问,是否成为了最可怕的人,或者即将成为最可怕的人。在当下的教育教学理念,策略,方式冲突和转型时期,我们教师一定要多学习,多思考,要认清为什么教,为什么学,教什么,学什么,如何教,如何学,怎样评价等教学核心问题。我们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学教互动使学生会学,乐学,自觉性学,并使学生的学习意义不断地增值。而当今的学生现状在很多方面都很有问题: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方法:预习,听课,提问,记笔记,及时总结,作业,出现弱科,及时复习,学习过程。若果我们教师在这些方面能有所关注,从而帮助孩子进行调整,那学生地自觉性学习才能真实有效地发生。

 

张宇蕾:潘老师针对自觉性学习的讲座让我受益良多。自觉性就是不用别人吩咐,不要别人要求,就能主动而且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家长,老师不断地催促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上课时表现出“春困秋乏”的状态,课间伏案疾书的更是寥寥无几。而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与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的方式不甚相关。而此次疫情后学生的学习状态更是突显了自觉学习对学生的重要程度。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研究情境的发生,将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是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的必经之路。

 

朱晓玲听潘建明老师讲座后感: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是手段,“达到”是过程,“不需要教”是目的。今天潘老师提出的如何让“自觉性学习”真实有效的发生,这个话题让我对教育教学又有了深度的理解!潘老师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了当下的课堂,即便那些似行云流水的课,很多都是流于形式的忠实演绎。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科教学依然是疏离主体的一个灌输、僵化、复制与死记硬背的过程,学习依然是外在于学生的痛苦旅程。所以教师要在理解学生、了解真实的学情基础上,创设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习经历创造过程,让学习在课堂中真实发生,促使学生尽可能的发挥自己,乐学、会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