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2020年三名工程>>名教师成长营>>徐春凤>>特色活动>>文章内容
让气质里藏着曾读过的书
成长营第六次活动个人成果(读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5-0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春凤


曾经看到过一段关于读书的见解,有一段话和大家分享一下:

文学是进入一个更广大的生活的护照,也即将进入一种自由地带的护照。文学就是自由和幸福。尤其是在一个阅读的价值和内向的价值都受到严重挑战的时代,文学更是自由——苏珊.桑塔格

后来,在徐老师发的“全息阅读  通过阅读的教育”PPT 上看到朱永新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不读书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也更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看完这句话,让我 默默低下了头。作为班主任且为人母的我,常常以学生和孩子为借口,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没有时间读书,这一“荒谬”的理由,让我一时心安理得。平时最多跟着学生把那几本必读的名著读完,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参加了这次成长营之后,这种“心安理得”顿时变得“无地自容”“自惭形秽”。

昨天在田卫华老师省级开题报告的腾讯会议上,又听到徐老师有关“1+X”语文学习活动的独到见解。“X"是指与这个议题相匹配的多篇文章。为此,“1+X”就形成了一组结构化的文章。简言之,“1+X”群文阅读教学是基于教材内某篇课文(1)的基础上,加上与课文议题相匹配的一组文章(X)的教学。徐老师举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例子,比如:在教学《再塑生命的人》,如果有兴趣,可以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做感受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想到海伦凯勒,是不是会产生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呢?在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时,可以带着学生阅读胡适的《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通过“1+X”的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体悟同样是写母亲,但是三位大家所用的方法各不相同……

听完之后,让我瞠目结舌,瞠目的是一篇文章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的旁枝,可是,这些旁枝是需要教师事先有这样的只是储备和积累,否则如何能从课本上的1,联想到课本外的X呢?而我缺乏的,正是这课本外X的储备啊,而有了这些储备,才能说具备了语文教师的教育素养,具有了无形的气质(气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在读书。”这几天,我拜读了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受益匪浅。对教师的教育素养有了重新认识。

读书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教育爱心和社会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底蕴”。常听同事们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不想读书……”我完全赞成这句话,并深有同感,因为我就属于这种类型。以前我老是想: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办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备课、改作业……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读书?后来加入了成长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这篇文章以后,真正懂得了教师要想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于是我改变了以前整天忙着批改作业、备课、上课、听课,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这种观点,开始静下心来读各类教育教学书籍。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现在觉得这话真对。

“你的气质里(明智、聪慧、精密、深刻、高尚),藏着你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读过的书”,曾经总曾想着用价格不菲的化妆品和上得了品牌的衣服来提升所谓的气质。殊不知,读过多厚的书,气质就有多高,哪怕脸上用着大宝,身上裹着粗布。

作者:飞龙中学 孙霞

 图.pn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