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第一次学习和探究如此系统且科学的一节单元活动型课。“系统性”与“科学性”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中心理解。现反思如下。
“系统性”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学习进程由表及里,符合学生的思维构建规律。本课从对“孝”字的理解开始,到谈感受,再到多种形式的演绎,最后到“孝”的践行,是由“感知”到“行动”的升华过程。每一个层次的任务设定都是基于上个任务的铺垫,做到了步步为营,这一点符合学生的思维构建,所以对于学生来讲这一节课是拾阶而上,充满了“挑一挑能摘到桃子”的挑战性。
其次,由立足文本的思维支点,发散为思维网络。本课立足于对《诗经》中“孝”的理解与阐释,不断拓展探究“孝”的思维途径,通过“诵诗赋”、“讲故事”、“唱歌曲”等思维途径更加立体且系统的为学生探究“孝”而搭桥铺路。这种发散式的思维模式不仅达到了学习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思维模式,具有长远意义。
再次,各个活动单位设置有层次。任务、细节、评价等在每一个活动单元都有体现,可以看出徐老师严密的教学设计理念,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实施考察与评价,并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有章可循、不走弯路。
“科学性”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学习资源的运用丰富多样。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资源,多种教学资源的运用体现在课堂实践上,更体现在学生的课下准备上。多种教学资源的运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如从经典古籍研读到现代歌曲的演绎,都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本主题的理解,形式多样,有效且有趣。
其次,体现了多角度的学生学习观。本课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力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展示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摒弃了以往的以某一种智力发展为目的学习观,树立了多元智力的全面发展的学习任务。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智力维度 | 界定 | 任务形式 |
语言智力 | 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 | 释“孝”之内涵、诵“孝”之诗赋 |
逻辑—数学智力 | 逻辑思考的能力 | 探究“孝”之内涵 |
视觉—空间智力 | 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 绘制宣传海报 |
音乐智力 | 对音乐的辨识与韵律表达的能力 | 唱“孝”之歌曲 |
自知智力 | 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 做“孝”之行为 |
再次,兼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一节优秀的语文课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徐老师的这节课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对《诗经》、《送母回乡》中“孝”的理解和阐述,都是需要学生先做符号解读才能实现的,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其文言解读能力的过程。另外,本节单元活动型课更是集中体现了“人文性”,歌曲的演绎、故事的讲述等活动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孝”之所在;学生宣传海报的绘制、写一封感谢信、展示“孝”的行为等活动都是学生体会“孝”之涵义的外部表征。可以说这节课使学生收获颇丰。
总之,对于我来说,活动型课程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课型。通过这次观课,我有了些许理解与感悟,但甚是浅薄,今后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思考。
作者:魏村中学 张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