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 所思所获(二)
发布时间:2020-06-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吴亚英

“疫”启思  亦促学

今年的春节格外的“热闹”,而这个热闹却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样子。当疫情来势汹汹,全国上下共同抗“疫”之际,许多情绪和思考也随之而来。

触动一:人,要常怀敬畏之心。

    “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规,万物有法则”。自然、真理、规律、法则都是需要我们去敬畏。人失去了一颗敬畏之心,就会慢慢走向毁灭。这次疫情的爆发,我想更多的是大自然给我们的警示,让我们人类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推动人类以更智慧的方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触动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岗位上的英雄。

平凡的岗位也有不平凡的价值,平凡的人也能够成为英雄。无论是冲锋在前的医务人员、人民警察、媒体记者,还是以不同方式坚守岗位的社区工作人员、超市营业员、环卫工人等,亦或是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自觉“宅家”的每位市民,再或是每天都要关注统计学生及家长情况的我们,均是日常生活中的“你我他”。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大家坚守岗位、齐心协力、守望相助,为疫情作贡献,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英雄。只不过,有的英雄广为人知,有的英雄默默付出罢了。

触动三:有质量的“宅”生活,也是一种内心的修炼。

这个假期,许多人被迫宅在家里,有的人享受,有的人着急。于是,大家的状态各部相同,但不管是享受还是着急,多数人都是正好懒散一回。比如几天不洗头,比如睡到大中午。而我最大的感受是,从来没有怎么长的时间“宅”在家,能够充分感受生活的每一刻。因疫情而宅之初,我每天就是紧张地拿着手机刷疫情,但是越看心情越沉重。为了给家人和孩子一些正能量,缓解大家的焦虑情绪。我开始规划自己的“宅”家生活:亲情陪伴,亲子互动,阅读分享,美食制作,生活打理……在家的时光,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多,与其颓废焦虑抱怨,不如收拾干净屋子,早睡早起,好好吃饭,好好学习,好好陪伴家人。有质量的“宅”生活,也是一种内心的修炼。说不定,“宅”的日子过后,人生还有意外的惊喜呢!

就目前的岗位而言,我觉得做得有意义的是以下五件事:

1、在阅读中更新教育理念

疫情面前,对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次教育理念再塑造的过程。学会与自然和平共处是何等重要。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可能凌驾其上。因此教育中决不能缺失自然教育。如何帮助孩子认识大自然、敬畏大自然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我园一直倡导生命教育,但其实做得远远不够,而学习是最好也是必须的途径。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也是我能够和同伴们分享的,学习是自己的事,安静的书桌,唯有有思想的头颅才能与之匹配。

2、在工作中收获新技能

如何更好地在线上指导家长陪伴孩子度过这段特殊时日,如何在线上与孩子们交流,如何在线上开展教研活动,这些对我而言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于是制作游戏小视频、确保群体与个体关注相结合、检验网络教研成效都成了我在实践中的新技能。虽然不能面对面,但是我要确保用一根无形的线联系起每一位相关的人。

3、结合疫情重整课程资源。

疫情是灾难,在这背后不仅仅是引起我们的反思,作为教师,还要看到其中的教育价值资源,唯有正确利用好,才是教育者应该有的抗击疫情的姿态。共克时艰,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志愿者,更应该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在园内导学计划上,结合着与孩子家长聊天中的所得,在这居家时期,我们的课程努力追随着孩子,用好班级孩子的资源。这些才是我们教育变得专业的底气。

4每天保持与孩子的联系

疫情可以隔离的只是距离,感情却无法隔绝。我始终坚信教育的温度在于对孩子的爱。也许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疫情给他们带去的影响在于不能更尽兴得游玩,而不在于恐惧。想要了解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沟通必不可少,这也是课程开展的前提。因此每一天的数据统计之外,我会坚持和孩子们聊一聊,有时是预约,有时是在微信群里发起语音通话,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寻找孩子们的感情脉络,用语言,用游戏及时去融入。师生之间的相互牵连是教育的基石。

5、珍惜家人间相处的每一个美好时刻

疫情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节奏与时空,在那么多人为我们负重前行的时候,我们如何能不更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一个时刻。陪伴孩子,孝顺父母,做得再多都是甘之如饴。生活的考验我们也许无法选择,但是生活方式与内容充实完全可以自己掌握。(尤云霞)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