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济济一堂,燥热的温度驱不散学习的热情,名教师成长营暑期培训活动的第二天在众人的期待中扬帆起航。
热火朝天,屏息静听,掌声雷动。这是我们全新北区名教师成长营项目交流展示的盛况。一上午各位领衔人轮番上阵,倾情分享,我们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各个成长营学科特点明显,风格鲜明,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学科的魅力所在。徐英名教师成长营致力于把游戏活动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先导,通过小组合作,情境体验,在集体教学之下获得经验,再反作用于游戏,能够实现游戏活动和集体教学的有效链接。陈华芳名教师成长营遵循从幼儿中来,到幼儿中去的基本原则,她们为爱出发,用心观察,优化材料使材料能有效推动孩子的自主活动,从而实现师幼的共同生活,自然生长。徐文娟名教师成长营从课程建设现状入手,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对英语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校本化探索,相信一定能促进课堂的转型。
曹燕名教师成长营立足项目研究,实现共同生长,研究小语的单元整体教学,而他们的活动也必将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钱丽娟名教师成长营以场馆课程为主要研究内容,秉承“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工作理念,通过共生共长的生态场,为师生发展提供了成长空间。姚建法名教师成长营着力研究小学数学多元表征、内涵、功能等内容,自信而优秀。金薇名教师成长营致力于研究英语课内外阅读,以培养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感。盛小青名教师成长营根据核心素养要求,致力于增强深度学习从而提升课堂活力,构建发展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课堂教学体系。周小芬名教师成长营关注时事开展了丰富的活动。理论学习、课堂打磨、主题沙龙、课题研究……他们的项目不仅能共话课堂思维特质,还能共育学生良好品质。邵宏名教师成长营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对初中物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学创”实验进行方案设计,器材研制,令大家充满期待。
最后,在各位营员的掌声中,我们的领衔人徐春凤老师款款走上舞台。她首先解释了我们团队的主要研修内容“趣读语文教学案例”,随后讲述了“心怀浪漫、脚踏实地、赢于合作、胜在落实”的工作理念,然后展示了半年以来我们营的各项成果,最后以一首诗结束了汇报。“一师一营一群人,追求美丽,成就美好,共同筑梦!”同样这也是她对我们的期待。她的讲述将我们的点滴娓娓道来,未来我们将会继续紧随她的脚步,立足于成长营,成名教师之态。
会议最后,由新北区名教师成长营的发起人周文荣校长进行点评总结。周校长进一步明晰项目与研究的区别,并对各成长营表达了期待。
儿童世界的大师什么样?大师眼中的儿童什么样?下午我们荣幸的邀请到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国家督学,江苏教育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彭钢主任作为大师谈谈他关于儿童研究的几点思考。他讲座的题目是《从想象的儿童回归真实的儿童——关于当今儿童研究的几点思考》。风趣的语言、丰富的经历、深入的研究,让在场的成员们时而微颔首肯,时而低头深思。
彭所从儿童出发讨论了1、研究儿童与儿童文化的意义;2、以儿童的真实需要为基础;3、建构现实而理性的儿童文化;4、形成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的自觉;5、结论:孩子是“意义”的代名词这五个问题。
彭所首先以学校教育是儿童的教育;儿童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这三个共识来探讨研究儿童与儿童文化的意义。随后从儿童最需要受到保护、得到尊重、健康来探讨儿童的真实需要。接着彭所强调我们更需要研究身边的儿童,现实的儿童,变化成长中的儿童,要从抽象的儿童走向具体的儿童,从单一的儿童到丰富多彩的儿童。我们要认识和理解儿童成长的一般规律和原理、儿童文化的特点和特质,从教学实践中研究儿童、发现儿童、融入儿童来形成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的自觉。最后彭所得出了孩子是“意义”的代名词这一结论,他认为孩子的生命爱好是没有限度的,孩子吸收一切。孩子对于成年人来说是那重归童年的可能性,和一个两岁的小孩手拉手散步是一种简单而不可思议的幸福。
彭所的精彩分享不仅惊艳了在场的成长营成员们也惊艳了成长营领衔人徐英老师。徐英老师感慨她已完完全全成为了彭所的“迷妹”,她说彭所的讲座既有宏观层面的内容,也有微观层面的内容,既有理念又有实践,引经据典并结合自身经历让在场的成员们明白了儿童的重要性,认识儿童、理解儿童、发现儿童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毕生功课。
无论是各位领衔人的倾情分享还是彭所的“儿童文化”都让第二天的学习熠熠生辉。时间飞逝,夕阳西下,第二天的学习虽已告一段落,但是今天的每一次分享都将在老师们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静待发芽。看着落日的余晖,老师们越发期待明日的精神盛宴。
成员风采(部分):
成员感想收获:
撰稿:於敏佳 潘胜男
摄影:朱栋梁
排版:潘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