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2020年三名工程>>名教师成长营>>周小芬>>活动简报>>文章内容
基于课堂追问的审辩式思维培养主题观课评课活动
发布时间:2020-07-26   点击:511   来源:原创   作者:周小芬

    IMG_9036.PNG    为推进项目课题深入研究,同时本着学榜样,练本领,促发展理念,立足全国优质课堂教学,探究课堂追问与学生思维培养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升教师素养,解密优质道法课堂,成长营于2020年7月8日开展了“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追问的审辩式思维培养的主题观课评课”的线上活动。本次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周小芬老师的研究主题汇报讲座;一节全国优课的观摩;主题沙龙研讨。

    一、研究主题汇报讲座

    首先是周小芬老师围绕“基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追问的审辩式思维培养”做了主题汇报讲座。讲座主要从“课堂追问”、“审辩式思维”、“审辩式思维与追问的关系”三个方面对研究课题做了解读。周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向我们阐述了课堂追问的研究背景、概念界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就追问的分类、时机、基本原则向我们介绍了提高课堂追问的策略。同时向我们介绍了“审辩式思维与思维能力的关系”、“审辩式思维与追问的关系”等。最后周老师还为我们指出:“课堂追问有没有指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界定哪些是无效的追问,哪些是有效追问?指向审辩思维的有效特质是什么?如何分类......”这些需要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解决的问题。周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让我们加深了对课题的理解,也为我们后续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IMG_9037.PNG

 二、观摩全国优课

 接着我们观摩了一节道德与法治的全国优质课——陈骞老师的《增强生命的韧性》。整节课教学设计新颖,层层深入,陈老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素材的选择与运用与时俱进,直戳学生灵魂深处,知识点的生成水到渠成,这些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三、主题沙龙研讨

 围绕陈骞老师的这节课,我们开展了主题沙龙研讨。陈超宇老师、孙银芬老师、沈小丽老师、以及我们的领衔人周老师都分享了自己的听课感悟。

 陈超宇老师——以小课堂看大人生,以追问促审辩思维
    整堂课陈骞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及时的肯定和激励、自嘲等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了氛围相当宽松的一节道德与法治课,激发了学生敢说、想说的勇气,轻松的感觉不像是在上一节全国的公开课,而是一节本校本班的常态课。例如“挫折不是让我头疼,而是让我头秃”。而这正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生是处于思维活跃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教师要做的就是适时的激发它,引燃它。

   陈骞老师的各种课堂追问,自然流畅而引人深思。在探究“挫折清单”这个环节时,不同的孩子给出了不同的挫折指数。有个孩子说心爱的宠物死了最伤心,陈骞老师追问“宠物毕竟是动物,为何你会如此伤心?”学生深入思考,因为倾注了所有的爱。陈骞老师马上追问“所有的爱?那不给点父母”学生马上领会到了老师的意思,用博爱来圆场。在学生充分发言后,陈骞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思考:“大家对挫折的感受都不一样,这跟年龄有关?跟生活经历有关?性格?追求?”似自言自语,但也是敏锐的捕捉到了学生的审辩式思维,继续鼓励:“也许我们这一节课都探讨不完”。这就已将课堂内延展到了课堂之外,以小课堂看到了大人生,以层层递进的追问促使学生思维的层层拓展。
    孙银芬老师——充分准备,随机应对,情感碰撞,心灵沟通
    听完山东淄博五中陈骞老师的这节《增强生命的韧性》的全国优课,我被他的课堂深深打动了,陈骞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与学生对话,让整节课都变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陈骞老师的这种那种自信、大度和经验老到、游刃有余是常年的积累,他能随着学生的不同反应而出现相对的应激反馈,让我看到了什么是教学基本功扎实,必须是充分准备自己和准备了课堂才能做到。从他身上我学到了,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处于思维活跃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要平时多做功课,做个有心人,积累贴近学生生活和既有经验的教学素材,大胆应用于课堂。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敢想、敢说、敢于表达,教师通过设计科学的问题,加上追问的艺术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和思维能力,不做人云亦云的看客。这样我们才能在每节课的追问和对话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课堂是师生情感和智慧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这是我观看完这节课最大的感受,我想,我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向这样的老师学习和靠拢。

 江春强老师——全国卓越课堂“增强生命的韧性”观后感
    陈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智慧元素,让聆听的学生感受到课堂浓浓的生活气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参与课堂活动的愉悦,体会到课堂留下的一串串思考和启发。
他的课堂设计巧妙:(1)选用歌词串联、不走寻常路。本节课重在增强韧性,陈老师以歌手李宗盛的歌曲串接整节课,以经典歌词文化为载体,引领学生思考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2)语文学科渗透、不枯燥乏味。填词开头“我( )挫折”开篇,“我、挫折、你、帮、战胜了”组句,符合初一刚入学一个月学生的能力特点,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3)丰富预设资源、扣现实问题。挫折清单引发了学生共鸣,学生回答同时透露出学生存在的问题,陈老师以幽默的方式化解,机智的回答应对;婆媳问题、亲人离世、以自己为例的工作压力、学生家庭不幸福的真实案例,不回避当前的典型问题。(4)课堂一波三折、善调节情绪。看完视频后学生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中,陈老师用有趣的图片调节学生情绪,告诉学生微笑是战胜挫折的良方。

 孙怡鸣老师——向优秀老师学习,感悟政治课堂魅力
    正如陈骞老师所说,“用生命在备课”,用爱去投入,用生命去体验,用心去教学,用行动去感染学生。陈老师的这节课带给我很多反思,政治课堂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解决问题,正确面对人生难题,珍视生命,守护精神世界的过程。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像优秀教师学习,去感受政治课堂的独特魅力。

 黄淑娟老师——让思维在追问中拔节助长

 陈骞老师的整节课就是一节谈话课,他以李宗盛的歌词为主线,以一个个让学生充满探究兴趣的开放性话题的抛出与由浅入深的追问,不断拓宽、深化、拔高同学们对挫折的辨证认知、形成对待挫折的理性态度、增强了同学们生命的韧性。学生的思维就在陈骞老师一步一步的提问、追问中不断拓宽、不断深化、不断拔高,激发了学生自我的思想火花,让课堂在反思、质疑、表达中充满了思辨的色彩,最终形成了对挫折以及战胜挫折的理性态度。

 何姝勤老师——有调、有趣、有悟

 1、有调的课堂有明度
   “调”是一个多音字,我们既可以联想到调控一词,也可以联想声调一词,而陈老师的这节课把这两层意思完美交织在一起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课堂以歌手李宗盛遇到挫折时抒写的富含哲理的歌词为主基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拓展到书外,从讲他人的故事到分享自己的故事,据于书而又高于书,这一切都明确指向本课程为生活服务的宗旨。学生课堂的主体,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在一节课上始终围绕课堂主基调学习,不发生“跑调”现象,这个对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陈用他男老师擅长理性追问手段,在适时的课堂节点进行正面、反面追问、对比追问、引导学生展开有效思考和学习。
    2、有趣的课堂有温度
    趣味教育以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为基础,特别强调。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因材施教,分类教育,个性发展和自主教学。所以一个有趣的课堂一定是教师基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设计的课堂,是一个眼中、心中怀揣学生的教师才能设计的课堂。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引出了课题水到渠成;幽默诙谐的语言,营造了较为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出真心话;有趣的话题,让学生有较高的参与度,这个一堂课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3、有悟的课堂有厚度
   “悟”更多的指向顿悟,是佛教语,指不假时间和阶次,直接悟入真理。本节课围绕挫折的话题展开教学,而挫折更多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内容,是一个讲不清、道不明的话题,更多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悟出其中的道理。陈老师创设不同的情境,通过多次反复对比地追问引导学生顿悟其中的道理、知识。
    整堂课每个环节没有精致、酷炫的特效,但是确有引人入胜、生活化的情景;每个游戏看似随意,但是又处处符合学生的口味,让他们在玩中有所学;教师的每个问题看似不经意,但是每次追问总能直击灵魂的深处,引人深思,潜移默化中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一切都是那么行云流水。这就是陈骞老师的课堂,上出了道法课的生活化,上出了学生的真情实感,上出了道法课特有的德育性!
    听评课既是教研活动,又是科研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听评课中可以学习吸收大量的教学理论和经验,在执教中去运用。也可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概括形成理论。如此循环反复,必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为提高营员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样的主题听课评课活动,我们仍在继续......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