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飒飒,丹桂香飘万里;飞镜重磨,清辉遍洒九州。2020的钟表转得飞快,转眼又到了中秋。中秋可以如何度过?让徐春凤名教师成长营的小伙伴们带你去看一看。
9月26日,热得不太像秋天,倒是习习的凉风和千奇百怪的云朵捎来些秋的气息。营员们正是踏着这样的秋来到了新图书馆,共赴“涛书会”的中秋之约。
这一场“明月夜,话皎洁”的活动围绕着“jin(jing)”展开,“静”月思部分,由一段能唤起回忆的短视频开幕,一辆老式自行车,一张小方桌,一盘月饼,一轮圆月,三个孩童,一串穿越时光的笑声。静谧、美好。接着,三井实验小学的小朋友们便穿着汉服华裳闪亮登场,襦裙曲裾、广袖深衣将众人带回了那个“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年代,小演员的灵动与自信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如何演绎?中英西法四国语言朗诵展现了它的千古魅力。
第二部分是“进”月行,庆中秋的习俗到如今已不止千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宇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今天的活动中,殷涛校长邀请付昌义、徐蕙两位老师做了一次线上小讲座,由历史到科技,科学严谨又有趣生动。
“近”中秋,中秋有何由来?为何要在月饼下垫纸?让《三代人的中秋故事》一一道来。这故事会牵动了现场许多人的情思,徐老师也说,最念为家中老人理发,每年一次,已经成了一种仪式。大概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仪式,才让中秋有了独特的回忆。
很快就来到了最终章——“敬”明月。风姿卓然的殷涛校长带来了既富有文采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微讲座《中秋经典诗文与写作》,博得了满堂彩。幽默风趣的宋如宝老师也引领观众来了一场微作文头脑风暴,体验新奇。
此次营员们亦是收获颇丰
能在中秋节到来之际,和新北区成长营和培育室的朋友们一起到气势恢宏的文化圣地——新图书馆观摩“明月夜,话皎洁”的中秋特别活动,真乃一件幸事。整场活动,我全神贯注,全情投入,深深惊叹于策划者设计的匠心独运。活动的主角——孩子们也异常欢欣。他们不仅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同时也对中华传统的节日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吸收到节日文化、民俗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
“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寓教于乐一直我们追寻的目标,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这次活动带给我的不仅是视听盛宴,同时,也让我陷入思考,怎样利用节日文化来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呢?通过这次的活动启发,我以后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利用古诗文体悟文化意蕴。传统节日往往有大量的古诗词积淀。通过诵读积累、情境解读、趣味竞赛等方式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二是挖掘语文教材文化内涵。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而且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三是引导学生开发学习课题。比如“中秋”是一个大家既熟悉而有不太了解的节日,这个选题就在学生身边,学生可以亲身经历、感受、观察和描述,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当中处处是语文,处处是学习语文的课题。
四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可以有心得体会、摄像照片、调查报告、诗歌朗诵、书画作品、手抄小报等多种学生自己喜欢的呈现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给学生以自信。
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陈亚)
眨巴眨巴眼,原来又到中秋节了。9月26日的活动,美轮美奂且意义非凡。其中,殷校长领衔拍摄的中秋短片,唤起了我脑海中哪些模模糊糊的美好回忆——和月亮有关的童年。小时候,喜欢摆满月饼和美食的餐桌,这些美食都是妈妈亲手做的,扎着小辫子的我,只管负责灶膛的火候。开饭前,却只能盯着桌上的美味直吞口水。短片中,小时候的兄弟姐妹,为了能早点吃到月饼拼命地吹着香,他们笑了,我也笑了,那是多么温暖的画面。可是,时光飞逝,三十年过去了,曾经在拱桥上吹口琴的那个小男孩,长大了。同样的中秋圆月,同样是那个人,只是小男孩已成了三十几岁的中年,脸上留下了岁月的沧桑。这是我们八零后这一代人感同身受的生活!我们感受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裕,但为什么总是回忆着儿时的美好呢?!(孙霞)
夏花虽已不再绚烂,但静美的秋天如期而至。都说良辰美景奈何天,但月亮既还没有圆满,那提前到来的中秋读书会绝对算是一场赏心乐事了。于是乎,秋天第一场涛书会与我们久别重逢了。
活动分为“静月思”“进月行”“近中秋”“敬明月”四个部分,内容充实,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开场的“静月思”让所有人大为惊叹。当清新雅致的《小雅鹿鸣》伴随着音乐在会场响起,台上一群穿着汉服的可爱小朋友们吟诵着,台下的观众们倾听着,整个会场陷入了望月怀远的沉思。《小雅鹿鸣》本身作为《诗经》其中之一,其语调一出就带来了古风古韵,清新典雅又充满童稚的吟诵声让嘈杂的会场瞬间安静,也使观众们浮躁的内心慢慢平息,大家都沉浸在诗歌和乐畅快的氛围中。
另外整个活动最让我有感触的是由殷校长的散文翻拍而成的微电影。1990年的中秋有着充满笑声的自行车,香喷喷的芝麻饼(想到就要流口水),温馨和睦的团圆饭,一切都充满着上世纪的气息,时光很慢,岁月绵长。当时间过渡到如今的2020,身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传统节日的气息却渐行渐远了。幸好阖家团圆的传统始终存在,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每到中秋,总会和爸妈围坐一起看一看央视中秋晚会,分吃一个月饼,再来一块妈妈做的月亮大饼,安心且满足。
明月夜,话中秋,每年的中秋大致相同,今年又格外不同。阖家团圆,安心快乐就可。(於敏佳)
“五天后,满街扬起的国旗和满街飘香的月饼,国泰民安和阖家团圆,国与家撞了个满怀。”值此佳节之际,我们有幸观摩了由涛书会牵头主办的“明月夜 话皎洁”特别活动。
这是一席跨越古今的中秋对话。当看着现场的孩子们穿上汉服,细声细气地朗诵古典诗歌时,我的脑海中竟奇异般地浮现出古代孩子们在学堂里,面对孔子像摇头晃脑读《幼学琼林》的情景,同样地天真懵懂,同样地认真专注,同样地一本正经,我不禁露出笑容。在充满科技感的新图书馆,一遍遍回荡着琅琅书声,这何尝不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呢?白云苍狗,而传统的精神如这头顶亘古不变的皎月,根植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代代传承。
这是一场独特的视听盛宴。作为与语文课堂相关的一环,殷校长之后巧妙地将孩子们的眼光引到个性化的“明月”创作中。就“一块月亮手帕”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殷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娓娓道来,不着痕迹地让孩子们感受到想象带来的魅力,启发孩子们敢于联想,善于表达,给我们青年教师做出了典范,令人心折。
林清玄曾说道:“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而这一场“明月夜”,用月光下“酒”,更是心醉神迷。出到馆外,星光闪耀在秋风微凉的夜空,一丝余味仍在心中回味绵长……(吴艳玲)
“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从会场出来的时候,天上的明月荡涤着我的心。
最新颖的场地,最精心的节目,最可爱的人,最真挚的情造就了最震撼的节目效果。
此次活动在常州市新图书馆举办,极具科技感、文学味。正与此次活动的宗旨相吻合,将课堂与现代科技结合,传递最真挚的人文情感。此次活动节目参演人员有很多小学生,精致脸上透出稚嫩,琅琅书声传出对中秋的企盼、对文化的认同。在交流有关“月”的诗句一环节,他们“经”句不断,让人惊叹于他们的文学素养,让我再次领悟到“三人行必有吾师”的真谛。在孩子们与殷校长的交流中,我更折服于殷校的个人魅力,折服于他内在的“人师”气质。殷校温软的话语诉说着月亮的故事,有趣的课堂吸引着广大孩子与家长,崇高的职业追求更是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
月亮牵人心,佳节传真情。借由此次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再一次走进教学、走进课堂。对于孩子们来说,中国精神又一次吸引住了他们,他们注定将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华精神的发扬者。(朱栋梁)
又是一年中秋,在这临近中秋的时候,有幸参加了“明月夜 话皎洁--迎中秋”特别活动,真是不虚此行。
最让我映象深刻的确实涛哥的微讲座《中秋经典诗文与写作》,细腻的故事,深沉的情感,优美的诗文,生动的方法让这场作文微讲座充满了童趣和韵味。每一次听涛哥讲作文都是一次语言的盛宴,他的讲座如他一般温润如玉,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一种雅致,让人心旷神怡。中秋之月,明亮皎洁,特别活动,妙趣横生。(潘胜男)
“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国庆和中秋同过,我们成长营一行人来到常州市新图书馆观摩学习,文化寻根,筑梦中国良辰。中秋,是一杯酒,每一缕浓香,浓浓淡淡,轻轻浅浅,都酝酿着不能化开的情缘。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和睦、幸福美满,它不仅寄托着人们对故乡的眷眷依恋和对亲人团聚的殷殷渴盼,更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深切的家国情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坐在台下看节目的我,时光穿梭机带走了我的记忆,兄妹三人自行车上的欢乐,打打闹闹,好不幸福。那时也是姐弟两人,围着父母争着吵着要吃月饼,糖酥,过节了,有好吃的就行,不用太多,一块糖,一块月饼,就容易满足,大家其乐融融,就是幸福。如今背井离乡,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也是一种幸福。今年是来常州的第二个中秋,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只要心和家人连在一起,无论天涯海角,都是团聚。我想把天上的明月分成两半,一半珍藏在我的心间,一半随风飘荡,飘到挂在所有我牵挂的人的窗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欣赏汉服秀和三国语言古诗诵读,再次感受涛哥风采,这个中秋,收获满满,月亮的奥秘待我们一步步探寻;这个中秋,不再因家人无法团聚冷冷清清;这个中秋,让我们都在轰轰烈烈中得到潇潇洒洒。我祈愿人间,天天是中秋,时时明月圆。团圆,固然是一种欢乐,其实,幸福很简单。(熊莹)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恰逢“双星伴月”的良辰美景,涛书会这场别开生面的迎中秋活动让人望月思亲。
吃着纤薄酥脆的亮月饼,品着软糯甜香的桂花藕,一家人在庭院里惬意地谈天说地,是童年的美好时光。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孩子们吟唱着《诗经.小雅》、《水调歌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金色童年与皎洁月光相映成趣。
月亮之下,殷校长以文会友,和孩子们乘着想象的翅膀,沿着《井绳》探寻通向月亮最简单的路,呵护童心,共话皎洁,“不管阴晴圆缺,终能独善其身,表里澄澈。”
月亮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我们相约常图,共赏这轮明月,奇思妙想《咬了一口的“月饼”》。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千里共婵娟,我们传唱经典,深情祝愿;明月松间照,我们思接千载,文思泉涌。露为风味月为香,这些年的时光恰似一杯佳酿,举杯邀明月,清淡的欢愉是心头那份静水深流的喜悦。 (陈林浩)
九月二十六日,天高气爽,丹桂飘香,本是周末休息的好时候,却不得不参加“明月夜,话皎洁”迎中秋贴别活动。
本场活动分四个板块:静月思,进月行,近中秋,敬明月。汉服T台秀、话剧表演、诗词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斥舞台。吵吵嚷嚷,热热闹闹。这场活动固然是用心准备的,固然是精彩的,可我从小到大已看多太多这样的活动,对我来说,毫无趣味!毫无意义!
正在放空冥想时,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大人们看中的都是工作、金钱,看不到月光手帕。”
“那你觉得那个更重要?”
“月光手帕。”
“为什么?”
“因为它很美。”
“你长大了还会这么想吗?”
“会的。”
刹那间,掌声响起。
曾几何时,我们低头刷手机,沉迷于虚拟世界,忘记了与朋友亲人多多交流;曾几何时,我们忙碌奔走,汲汲于功名,忘却了天边那轮明月:曾几何时,我们不曾记得,我们也曾是有情怀有梦想的少年……
这个中秋,愿你,愿我,审视自我,从心出发! (李念)
月是文化的魂,为了让传统文化植根于少年儿童心中,九月二十六日下午,在常新图书馆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中秋活动,主题是《明月夜,话皎洁》。“jing/jin” 是本次活动的主线,“静”月思、“进”月行、“近”中秋、“敬”明月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给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静”月思中的汉服表演中,小朋友们飘飘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充分展现了汉家之风韵,汉服之风采。多种语言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让观众耳目一新,原来我们的古诗词翻译成其他文字依然有如此的魅力。
“进”月行,从历史角度讲解科学,让小朋友们对月球这样一个神秘的球体有了更深的认识。
“近”中秋展现的是普通百姓家庭是如何过中秋的,现场的讨论环节也是将观众参与其中,回忆自己过中秋的情景。
“敬”明月,朝阳中学的殷涛校长从文学的角度告诉在场的孩子们其实写作文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艰难。关于“月”的飞花令和最后抽奖环节也是以“月”和“中秋”为关键字,不仅让现场气氛一度高涨,更是考验了孩子们的古诗词的积累,当然也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可谓一举三得。(王小妹)
儿时,明月是饭后的甜点,在清朗的夜晚,缠着奶奶一起享用。门前潺潺的水声、奶奶轻柔的话语、远处偶然的犬吠,织就了一个又一个美梦,梦里有袅袅的仙气、缥缈的仙子。
后来,明月成了一只硕大的手电筒,照亮乡间的小道。在下过雨的晚上,去邻村接喝得微醺的爷爷,爷爷总是嘱咐我,不要走亮堂堂的地方,一脚踩下去就都是水。
而如今,故乡远了,路灯亮了。月亮是明是暗,是圆是弯,我已经很久没有留心了,中秋,已渐渐失去它原有的温度。
有幸,作为成长营的一员,参加了“明月夜,话皎洁”活动,我心中的那轮月亮,又明亮了。
《三代人的中秋故事》分享会,温情脉脉,看得人泪眼婆娑。子孙绕膝、和睦团圆,不正是中秋的真正含义吗?如果可以有家人相伴,李白也不会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落寞,苏轼也不会只咏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故事会不仅唤醒了人们对家的眷恋,还普及了许多关于“中秋”的知识,如“中秋”一词的由来、月饼下面为什么垫纸、常州百姓为什么在这天吃红糖芋头等,让现场的观众尤其是孩子更了解 “中秋”的历史和常州的习俗,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升华。
殷校长的《中秋经典诗文与写作》微讲座打破了讲座的沉寂空洞的形式,殷校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幽默的语言风格、深厚的文学底蕴,掀起了全场一个又一个高潮。当现场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当一句句童真的话语响起,我似乎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从远古流淌而来,清澈澄亮,正如那轮皎月,悬挂在每个华夏儿女的心田。
又一年中秋将至,思乡之情渐起。身在他乡的游子啊,不要只追寻地上的六便士,要时常抬头看看那轮月亮。我要给爷爷买瓶好酒,让他自己小酌到微醺。希望月亮赐我个美梦,让奶奶出现在缥缈的梦境里。(钱欢欢)
今天参加了涛书会主办的“明月夜,话皎洁”,让我看到了一场别样的中秋的盛宴。
一首别样的《水调歌头》
当汉服遇上短T,当汉字遇上字母,当汉语遇上英语,这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舞台上,一位身穿汉服的老者捋着胡须,带着一帮娃娃,念着明月几时月,把酒问青天……紧接着,一群金发碧眼的人走上舞台,How rare the moon, so round and clear……
这是一场中英的对话,一轮明月无论在哪,都能照到我们的心里。
一次别样的对话
当科学研究者遇上历史研究者,这是一次怎样的碰撞呢?现场付昌义教授和徐惠老师的对话,让我们为之振奋。付昌义教授的话打开了我们的思维马达,徐惠老师的话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奇思妙想。
一堂别样的讲座
敬仰的殷校长站在舞台中央开始了他的讲座,风度翩翩,精神奕奕。一个环节扣着一个环节,现场高潮迭起,小朋友的情绪都达到了最高点。与其说这是一场讲座,我更觉得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堂。我享受这样的氛围,既让我感受到殷涛老师的教学魅力,又让我感受到现场小朋友的热情!
我爱这样的中秋!
我爱这样的富有知识韵味的中秋! (周进)
9.26还算是秋高气爽、风轻云淡,平常的一天,不过要在常州市新图书馆举办一场不平凡的活动。几座样貌差不多的弯曲形状的高楼让我有点分不清东南西北,辗转几次询问过后才进去。现代化的氛围,高科技的设备,我看见了一种知识的新又便捷的传播方式,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
特此殊荣,竟然来到了还未开放的地一下层报告厅,活动就在这里举行。刚下电梯就看到了一群穿着汉服还在练习的小朋友,那认真专注的样子真可爱。看到屏幕上唯美的一轮明月与今天中秋月圆的主题分外契合。坐着等了一会儿,殷校长忙前忙后,但我想他尽管忙碌,却是感到充盈、幸福的吧。活动开场了,别开生面,小演员们穿着精致飘逸的服装进行舞台秀,穿着宋代服饰吟诵“水调歌头·中秋”……
我最期待的要数想一睹殷涛校长的风采,也确实,殷校将语文与古典诗词、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月”的飞花令形式多样,还引领孩子发挥想象围绕月进行作文创作,形式真是多姿多彩。真正被殷校长的风采所折服,也让作为后辈的我学习到了很多。包括还有现场采访,一环接一环。
活动精彩处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孩子天真得让人不由得欢喜。这举手劲儿就恨不得手一直不放下来了。这是孩子本性使然,也是活动的魅力所在。其实我不禁反观,为什么初中的我们接触到的孩子就已经没有小时候的影子,不似小小时候看到的活泼、天真了呢,这也许是我们中小学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中秋,极具传统文化意味的节日,中秋月又是历来为众人所感之物,两者结合必然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而2020年的中秋确实是明月分外明。但是正如徐老师所说的一样,不必刻意强调某个节日,平淡、和家人一起才是最值得纪念的。愿每个中秋夜我们都能团圆、美满!(徐英)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秋特别活动中,印象最深的是他浓浓的趣味性。在整个活动中,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流淌进孩子们的心里,将传统文化的种子带进了孩子们的梦里。一场精彩绝伦的汉服走秀,让人感受到传统服饰的魅力,中间穿插的民族舞蹈表演,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叫人很难想象,演绎它的是一群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们。
其次是浓浓的语文味,走秀环节结束后,两排身着汉服的孩子缓缓走入舞蹈中央,一位老者在舞台中央,一起朗诵了诗经《小雅·鹿鸣》和李白的《客中作》。还有中英对诵,三种形式的诵读《水调歌头》,将不同形式的朗读发挥到了极致。将语文味发挥到了极致。还有中间的游戏环节,主持人让大家抢答月和中秋有关的诗句,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好不热闹。
最后,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这次活动所蕴含的情怀,在这个“忙碌”的时代,在这个充斥着手机的时代里,我们似乎很闲,闲到无事可做;我们似乎很忙,忙到没有时间停下来,给亲人一句问候,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点滴。活动中我们观看了1990年的中秋,才发现,时光荏苒,岁月匆匆,都是那一轮明月,指引着我们心中浓浓的乡情。这是一份情怀。在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仪式感匮乏的现在,我们跟着殷校的脚步,在步履匆匆的现代生活中,穿越千年,与传统文化相拥,与语文相拥,与孩子们相拥,是一种多么幸福的感受。(史幸子)
清风徐徐,吹散心中躁郁,涛声阵阵,送来明月皎皎。活动已然落下来帷幕,心中的明月却将日益清亮。
撰写:裴婉扬
摄影:朱栋梁
排版:徐春凤
审核:徐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