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
一.课堂掠影——文言并行,拒绝串讲,行云流水
【精彩片段1】
(出示PPT:请同学来分别读读每一章。)
师:谁先来读一读?
(一生读第一章)
师:你为什么不读“不亦说shuō乎”呢?
师:这十二章中还有没有通假字?
师:在哪里?
师:很好,请作标记。第二章,请你来读。
(一生读第二章)
师:“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是什么意思呢?
师:课文解释说,两种理解都可以。你认为是“三次”还是“多次”好?
师:那么,这十二章中有没有再次出现“三”这个数字了?
师:这里的“三”是确指。
师:“三人行”的“三”,是指“三个”还是“多个”?
师:在文言文中,“三六九”,一般指多个。继续读课文。 (一生读第三章)
师:她把对话的出处也读出来了,很好。大家猜猜看,徐老师多大年龄啦?
生:48岁。
师:太厉害了,我就是48岁。所以徐老师是“四十——”
师:很好,继续。
(一生读第四章)
师:读得不错,但可以再改进一下。有个地方的停顿没处理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里读“可以”,还是“可—以”?注意,在这里,“可”解释为“可以”(板书:可以),“以”解释为“凭借”(板书:凭借)。“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好,继续。
【赏析】
有别与老师们逐字逐句地分析句式,替换字义,像排除地雷般想把句子中每一处知识点都为学生挖出来讲清楚,徐老师对于文言字词的处理,似乎显得格外“随心所欲”和“不负责任”。他似乎一点不想展示自己作为老师的渊博学识,大胆放手地让学生自己读句子,在读中发现字音的区别,顺道讲了词义,于是,“通假字”这一知识点便由学生自己在读中发现和解决了,并且在下文中举一反三自行理解。“读中讲”也便成了理解句子的水到渠成之法,再如在第四章的讲解中,教师一边帮学生纠正朗读时的停顿,一边把最难的“可以”这一古今异义词解决于无形,可谓不露痕迹。
面对文言文中的数词,徐老师采取了“随文讲”和“在问题生成中讲”的方式。对于“三人行”中的“三”这一经典数词的讲解,他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和比较,选择正确的答案,并且及时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尝试用文言来描述老师的年龄数,在轻松的氛围中,疏通完了前三章的内容。
纵观徐老师的整堂课,虽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却没有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知识点的讲解。徐老师毫不否定文言文中字词的重要性,同样关注语言载体对于作者情感思想表达的作用,但是却不主张抠字眼,而是立足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在初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理解句段和文意。对于传统串讲的积弊,灵活代之以“读中讲”、“随文讲”、“活动中讲”、“问题生成中讲”等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比较、质疑、分析,从而得出理解。
二.教师剪影——教师语言引导立足文言的三级显现结构
观徐老师的课,我们经常会惊叹于他课堂上的语言引导。其实教师课堂的语言引导影响了课堂的走向——是驻足于字词句的掌握翻译还是架空着对其思想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或是立足于言,由言到文,言文统一。从徐老师的课堂语言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1.谈话式的语言消解文言学习的严肃性
【精彩片段2】师:我想问问你,“饭疏食”中的“饭”是什么意思?生:“吃”。师:“饭”原来是名词,现在作动词用了。名词作动词,这是文言文中很重要的一种现象,叫词性活用。(板书:饭:吃)那么,“饮水”中的“水”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冷水”。
师:如果是“热水”,古人会怎么说?
生(齐):“汤”。
师:我们现在喝的“汤”,古人叫什么呢?
生(齐):“热水”。
师:错了,我们现在喝的“汤”,在古代叫“羹”。有些词,古代和现代的用法不一样,我们把这种用法叫做“古今异义”(板书:古今异义)。以后,我们还会学到很多。比如,古人说的“河”,专指“黄河”。我们说的“河”,就是指“河流”。好,继续读。
就在这样的与学生的聊天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些字词的含义,了解了“古今异义”,也懂得了文言文中一些字词背后代表的文化。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而来的加点字解释和文言文语法规则,课堂的知识信息流处于动态的不断生成中。当我们回顾课堂实录去发掘这样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形成的原因时,我们无法不被徐老师具有个人魅力的语言所打动,更无法忽略教师谈话式的语言消解了文言学习的严肃性。
2.引经据典的语言立足文言文语言系统的规范性
在对“习”的理解中,徐老师先是提问“习”的意思,学生回答“复习”“温习”之后,出示《论语》研究者李泽厚的理解:“习”理解为“实践或运用”,并列举三个句子让学生辨析,最后利用“习”的繁体字,让学生强化对“习”字的含义理解。
从教学片段中可以发现,徐老师从对于“习”的理解开始,信手拈来李泽厚等不同研究者的多样观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理解和选择,并灵活进行学习迁移,前后对照,引入繁体字“习”来佐证最终观点,多样化的引经据典使教学结论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这与教师广博扎实的知识体系是分不开的,也显示了教师在每个环节对于语言知识点的明确教学目标。
3.幽默到位的语言成就课堂文言融合的艺术性
【精彩片段3】
(一生读第十章,一生读第十一章)师:“匹夫”是什么意思?
生(齐):“平民百姓”。
师:带有“匹夫”的成语学过没有?生:“匹夫之勇”。
师:这是含贬义的。
生:“匹夫有责”。
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就是指“普通老百姓”,“匹夫之勇”,是普通老百姓中的憨头佬。(学生笑)
【赏析】
在徐老师的课堂中,可以发现他不仅是循循善诱的,他似乎如同苏格拉底一般运用着“产婆术”与学生对话沟通,疏通学生所学中的壅塞,更是一个幽默巧妙的“段子手”。对于“匹夫”的解读随口用上了无锡方言“憨头佬”来开了个玩笑,学生在一笑之中悄然地理解了这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带有的不同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课堂顿时轻松风趣起来。
一位出色的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基本功,更要有“接地气”的表达力,幽默却到位的引导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本的距离。
三.思路引领——立足于“言”,不困于“文”,扎根于“用”
1. 立足于“言”,从语言变化中的“不变”来感悟“变”。
语言是文言文的载体,在千百年的流变中,语言规则的变化是学生学习的困难也是重点。高明的教师在教学中必然是立足于“言”来教习语言的,也是会巧妙地利用学生已有的零散文言知识进行生发牵引。
例如,徐老师在课堂上讲到的古今异义词,便是从生活中已知的“饮水”中的“水”理解为冷水迁移到热水对应着文言文中的“汤”字,进行古今异义概念的提出,再顺之举例“河”字的古今异义让学生感悟语言变化中的变与不变。
除了古今异义词体现了语言变化的变与不变,课堂中对于“罔”的理解也是一次亮点,徐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猜测字义,由字体的象形“鱼在网中”引导学生感悟“没有思想、没有自由的”那种困顿,学生感之有物,学之有径,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存在的那种文字背后音形意的变化与传承。
2. 不困于“文”,舍得比紧握更重要。
文言文教学当然不能只停留于“语言规则”的习得,但是也绝不是文学赏析课。教学中,如何通过“言”的学习来体悟孔子思想的伟大,感悟深厚的文化内涵?看徐老师的教学,不仅在课堂的导入是干脆利落的,连课堂的收尾环节也毫不吝惜地“舍弃”拔高课堂精神主旨,而是通过“三分钟还原某个所学成语情境,动笔写后交流”来结束课堂。
教学关注“文”却不陷于“文”,有所涉及有所关注却不顾此失彼,忘记教学重心。由学生通过学以致用,为所学的名言寻找契合应用的情境,实际上便是在不断感悟孔子的思想,理解文本的精神。舍去干巴巴地为孔子思想献以歌颂,换之以精炼如“豹尾”的练说练写的表达训练来促进文本中的思想精神要素内化。不需要一味追求文化价值的拔高,却使学生在每一处对于语言的理解区分中建构了文言表达的话语体系,自然生发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感悟,这种舍得的智慧,无疑是我们《论语》学习的最高境界,同时也带给我们的日常教学无限指引。
3.扎根于“用”,让文言文的学习“活”起来。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告诉我们,语文是要用的,因此文言文教学绝不是死记硬背的陈述性知识,而是应该扎根于“用”,指向于“用”。徐老师的课堂,设计的语言学习环节——“在活动中讲”是一个用孔子名言营造情境来造句的环节,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增进了语言理解,也学会在现代白话文语境下利用文言文更好地表情达意。
课堂不就应该像这样鲜活吗?学以致用,古为今用,用文言文沟通言说,更能理解古人思想,以前人之思想解如今之困惑。
谁说文言文教学使枯燥乏味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当我们走近徐老师的课堂,看到教学扎根于使用,看看学生们在运用孔子之言谈笑甚欢的时候,文言文的学习不就正鲜活,正实用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