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教和不可教的作文
读《听王君讲作文》有感
柯春燕
如何上好作文课一直是大多数语文老师心中最大的梗了,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有同样的感受——教书时间越长,越不知道作文课该怎么上。特别是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功利性极强,为考试而写作,为作业而写作,为升学而写作。写作也慢慢变异堕落,写作沦为了工具和奴隶。写作绑架了学生,也绑架了语文老师。
带着心中的困惑,寒假期间拜读了《听王君老师讲作文》,让我对作文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本书里,没有条条框框的写作技巧点拨,没有连篇累牍的写作方法指导,没有费尽心思的背作文套模板。但是,字字句句都阐述着对教学实践的真知灼见。读这样的书真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包含了王君老师十五年的探索和思考,反思和沉淀。正如王君所说“我上这堂课只用了四十五分钟,但是我整整用了一生来备课”。它充分体现了王君老师的基本观点:教作文有可教和不可教两种。写作文,百分之三十可教,百分之七十不可教。可教的是“术”,不可教的是“道”。对于大多数语文老师来说,教学生予“术”并不难,难的在于传之于道。而写作要走得远,靠的却是“道”。
而何为“道”?在这本小书里,有很多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的课内课外故事,也有王君老师记录的和她的学生心与心交流的下水作文。让我深刻体会到,其实,在王君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一起在学习,一起在发现,一起在记录。
王君老师真正地把自己的生命融化在教育事业,于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们的生活观和写作价值观。如她自己所说的:“在我的意念中,真正的写作教学,不过是带领学生慢慢地阅读,慢慢地走进生活,慢慢地长大,慢慢地感受生命的艰辛和美好,慢慢的爱上‘活着’,爱上文字。”
我想,这就是王君老师的“道”。就是要抛开写作的学习功利性,回到教育的最原始状态,不忘初心,以心教心!除此以外,要上好作文课,首先要修好自身的“道”。自身无“道”,犹如巧妇无米,又如何烹饪出可口饭菜呢?
深深与浅浅
徐英
寒假冬日暖阳,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畅游在肖培东老师的文字中,这个假期过得还真快。20年的暑期研讨会上学校邀请肖特过来讲座,那次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肖特,之前对他的印象除了写的书外,就是周围老师赞不绝口的膜拜。正如在《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中给大家的感觉一样,温和儒雅,如沐春风。
肖特曾说过:语文的教学,是应该贴着文本语言的教学,贴着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教学。在以艰涩的深刻、冰冷的高调为特征的深度教学前,我希望我的教学如浅浅小溪,缓缓而行,但又能掀起波澜。浅浅,不是肤浅,不是粗陋,而是希望教得踏实,教得纯粹,教得本真,教得有实效,教得很语文。这个世界,所有的深刻必然要积累许多的清浅,那么,从浅浅起步,慢慢地引导学生走向语文的深厚,这是我的愿望。而且,浅浅,对我们的挑战在于,我们该怎么样教得深入浅出,浅入深出,这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
时隔几年后,肖特对这天语文教学之路有了新的体验和体会,将精华集成于这本《语文:深深浅浅之间》,和前面的那本浅浅地教语文相比,肖特在这本书中更加深了一份智慧的厚度。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给我最大的感受跟部编版教材差不多,“双线结构”,一条线是肖特自己的一些典型的课堂实录,一条线是他自我的思考和其他或在现场听课或是大家名家的一些点评,让这本深深浅浅的语文内容更加丰富。当然除了形式和内容上较为显著的特征外,看完本书我还有一下几点思考。一是语文教学应注意系统思考,即不仅要考虑这一篇在单元中的位置,也要考虑学生的背景知识。因为文本不是孤立,学生当下也不是孤立的,总是和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知识联系在一起,即有自己的背景知识。有时候我们的课堂相当丰厚,学生的所获却很浅薄,是因为没有和学生的背景知识链接,雨过地皮湿,学生缺乏草地涵养。因此,文本、单元、学生个体、学生整体都是系统间相互联系的一个,牵一发动全身。二是自读课文的教学一定紧紧抓住旁批。以肖特的《一颗小桃树》为例,肖特这节课就用旁批中的5个问题和提示串联,学生学得明白,老师教得流畅。三是教学深浅结合,将深度的东西化简,深入浅出。我们从肖特的课堂实录中看到他的课从不花哨,哗众取宠,读就是读,写就是写,语文课的基本要素轮番运用,但是学生收获的却不仅仅是会几个词语、读几遍文章,他以文章为依托,教的是思想,教的是方法。这就是语文教学,在深深浅浅之间。
当然,肖特毕竟是肖特,我们不可能一下达到他巅峰造极的水平,但是在摸索语文教学之路上,他可以引领我们的方向。
童话教学中的语文味道
品《皇帝的新装》教学艺术镜头
於敏佳
莎士比亚在《冬天的故事》里说:“无言纯洁的天真,往往比说话更能打动人心。”“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安徒生笔下的孩子用最真诚的童音唱响了世间天籁,熨平了我们浮躁的心灵。原来,只要你愿意,这个世界依然有充满暖色调的童话。曹文轩先生这样说过:一个希望自己变得很有质量的人,我希望他读读安徒生;一个希望自己变得很有情趣的人我希望他读读安徒生。”同样,一个希望自己的语文课变得有质量有情趣的教师,我希望他读读安徒生和他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作为一篇经典童话教学,我已听过多次公开课,并且自己也尝试过不同的课堂设计,今天细读肖培东老师的《皇帝的新装》教学艺术镜头,又有不同角度的解读。
李江华老师从“不能说的秘密”切入,这秘密中包含着不同人的不同私心,而众人面上所展示出的“不同的快乐”,背后都隐藏着“不能说的秘密”,秘密的背后则揭示出了虚伪荒唐的人性弱点。人类的弱点是永存的,而我们需要正视它,克服它,永远保持一颗清澈、纯真的心灵。
杨增强老师从童话的夸张与想象入手,让同学们通过想象,探讨皇帝的形象,对童话文字本身进行二次解读。陈鲁峰老师的切入点则是这一句“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以往每次的解读,也会特别关注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实在太过嘲讽,作为分析大臣们的人物形象,这是经典语句。但从未想过把这句话作为整个课堂的切入点。而陈鲁峰老师以一条本不存在却不可缺少的后裙,一方面剖析了大臣们急于在皇帝面前展示自己价值的丑态,一方面也揭示了安徒生的写作思想和意图。于书中人物感受现实中自身的弱点,文学与自身做到了现实中的关联。
贾龙弟老师在童话教学中别出心裁的运用了对比阅读,用原文中四句话的删减进行对比阅读赏析,从中品读出童话的趣味。蔡鸿菲老师利用孩子们的想象,为童话中骗皇帝的大臣和骗子们添上结局,“骗皇帝的大臣”这个修饰词本身就是不对的,皇帝并不是为大臣所骗,而是被自己的愚昧虚伪所蒙蔽了。安徒生在作品中赋予了童话爱、对人性的关注以及更大的悲悯与宽恕。
几位老师特殊的切入点,成就了艺术的教学镜头。让我看到了《皇帝的新装》这样一篇经典老课文也可以有新的设计,新的解读,新的生命。
就我个人认为,对于《皇帝的新装》这样一篇童话故事来说,文章内容本身比较简单,文章主旨也不难把握,文中各个人物的对话就是课堂教学重点了。所以本文的课堂,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让同学们快乐朗读。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乐读”的兴趣,我们应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课堂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
如:1.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2.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3.富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4.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5.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等朗读形式。
童话故事本身是简单的,但童话故事的教学却可以很精彩。利用朗读激发同学们的热情,引导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行感知人物形象以及文章内涵,这就是我所认知的朗读教学。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在重新掀起研究语感教学热潮的今天,重提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意义非凡。
童话对世界的期盼,就是善良美好对人类的期盼,童话带给孩子们无限遐想的空间,也让我们感悟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所以,我想,如果杨增强老师能让学生在想象中窥测并揭示人性的弱点,弘扬世间真善美,这样的二度解读应该更有深度。语文教学是美丽的,也是真实的,一如童话,这是值得我们坚守的一片芳草地。
见天地 见众生 见自我
读《山河袈裟》有感
吴艳玲
初读书名——山河袈裟,我便生发无数的联想。脑海里时而浮现布达拉宫前历经艰险来朝圣的虔诚信徒们,时而浮现《达芬奇密码》中崇尚苦修的东正教徒鞭笞自身肉体以达到灵魂纯净的场景,这二者虽信仰不同,然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就是内心的坚定。想到这里,我一下子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慢慢读过去,作者大多描述的是世间普通人们的生活窘态,或者说是他们人生历练的苦楚。文中有很多悲伤惆怅的故事,但所有的苦涩中都隐隐沾染了一丝温情。其本质在于这些普通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独属于自己的精神诉求与韧劲,我们仿佛看到的都是带着戒律的修行者在世间行走,虽渺小却悲壮。阅读过程中,我一度想到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所提及的:“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在李修文的“山河”下,有病危孩子溜出病房看月亮的童真,有相互救济的陪伴者,有结为兄弟的猴子和他的恩人……作者披上悲悯的“袈裟”,描摹众生的困顿,更是书写灵魂的诗意。这些平凡的“人民”身上有一种朴实的美——坚韧,如虬草一般横亘在他们的生命里,即使在暴风雨雪的岁月里也不曾褪色枯萎。如村子里那些疯傻的女人,在她们自己的孩子面前,也是清醒而温柔的,是能明明白白说话,认认真真喂养的。又如暗夜巷子里讨生活的女人,你不齿于她的生意,但是黑暗的深处或许就因着孩子的整齐衣裳,城里人家的玩具,或者是使劲攒着钱只为家里孩子的学业而忍受站在亮光下人们的白眼。这种母亲的韧性,有着撕心裂肺的光辉,不断撕扯这混沌困厄的痛苦人生。往往正是普通人身上这样的坚韧,让我们得以重新观照生命,用见天地,见众生的眼光“见自己”,看暗夜里的举步维艰,置身于清平世界也能懂得珍重命运的善待。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曾说:“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书中被时代和命运裹挟着的人们,看似生死如蝼蚁,却有血有肉,坚韧自尊,他们无奈却不曾投降,奔赴不停,所谓看透命运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的真正英雄主义大抵如此。
在写作中喜欢写作,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读黄厚江老师《作文课的味道》
周进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实则让人“敬畏”。既想上好它,又不知无从下手,下手之后更是一团糟。这个寒假虽是短暂,但有幸的是我有闲暇时间好好拜读《作文课的味道》。
黄厚江老师的《作文课的味道》让我更加明确如何进行作文教学。黄厚江老师自称语文农夫,在语文教育的田园上,像一个朴实的老农,通晓时令节气,了解作物习性,听得懂布谷鸟的叫声,看得懂天气的阴晴变化,坚守着依时而为、顺行而施。他认为作文课的实践参与性这是写作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喜欢”和“学会”强调了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性和艺术性,突出教师的引导技巧,包括语文教师运用的示范力量和课堂情绪调动激发学生写作欲望、达到写作教学效果。
黄厚江老师归纳出的“共生写作教学理论”,基本的操作要领包括四大方面:一是在写作中学写作,二是用写作教写作,三是带着种子进课堂,四是大家一起讲故事。
在写作中学写作,强调“授之以渔”的“渔”。共生写作就是要把写作课堂变成老师写,学生写,大家一起写,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去体验写作的过程、去丰富写作的感受、去获得写作的积累。所以,写的多了就有写作的感觉,有了写作的感觉就写好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在写作中教写作,黄老师共生写作强调的是以写作本身来教学生写作,可以是教师用自己的写作来教学生写作,用自己的写作感受激活学生写作感受,用自己写作体验激活学生写作体验;也可以是用学生自己的写作教学生写作,要充分分享学生写作的感受和写作经验,引领和带动学生一起写作,形成共生;还可以用名家的写作体验来激活学生写作。
带着种子进课堂,就是要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活学生写作体验。种子有很多维度,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只要教师善于发现,任何都可以做为写作的“种子”带进课堂。
大家一起讲故事,充分发挥教学现场的作用,利用教学境界激发学生参与到写作活动中,优化写作过程中的同伴关系,充分发挥了写作过程中的“伙伴效应”,这种观念改变了我的写作教学观,也明晰了我的教学意识,符合新时代学生发展的身心规律。
黄厚江老师用这四点阐述了他的“共生写作教学”理论,让我在研读和体悟中与自己的写作教学沟通对话,坚定、明晰。做一个语文农夫,耕种在教育的田园,开一片写作的苗圃,顺应时令,因势而施,在自己的田里种好自己的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