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雨过,寒气凛;谈文论诗,育人心。十月二十一日下午,徐春凤名教师成长营的成员们在新北区飞龙中学齐聚,开展成长营第三十三次活动——千古醉翁意,悠悠文人情。对部编教材九上文言文《醉翁亭记》进行了生动的解读。
山水之意,千古经典。巧设妙问,引人入胜。醉翁之意,由吴艳玲老师领着,带着学生们深悟其精髓。
滁州多山 人生多艰
以“翁”字立骨。角度新颖,溯其字源,佐背景材料,感“六一居士”中年被贬之悲。四十不惑,苍颜白发,历经宦海浮沉。师生共同探讨,领悟到了这位“宦游人”的心理感受,远比常人要成熟,自号曰“翁”,乃欧阳修当时心理体现。陈寅恪先生认为,“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吴老师深谙其中的道理,古文教学,讲求知人论世,在她的带领下,学生们感知到了欧阳修初被贬谪的苍凉与落寞。
你若不醉 谁人能醒
以“醉”字领问。知自然之趣,结合史据,悟拳拳之心。吴老师由浅入深,从“醉”与“醒”的矛盾入手,探究文章的本质。因何而醉?乃饮酒为乐之醉,沉醉山水之醉,与民同乐之醉。又为何而醒?乃乐观豁达之醒,是勇敢率真之醒,也是心系国民之醒。在吴老师的“者也”的朗读指导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因百姓其乐融融、安居乐业而沉醉的可爱父母官形象,有血有肉,有骨有情。
超脱世俗 超越喜悲
以“乐”字引思。深度思考,品析思辨,醉翁之乐。学生层层深入,老师谆谆引领,体悟到欧阳修那超脱世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回顾往课,探讨欧阳修与范仲淹不同的心境。范文正公因内心的忧患意识而忧愁,欧阳文忠公因百姓的生机而自豪喜悦。学生们最后总结到,欧阳修的乐,是人与景和谐统一的乐,是人与人和谐统一的乐,是人与内心和谐统一之乐。这份快乐,超越个人境遇的喜悲,穿透历史之厚重,凝结成横亘千古而不褪的精神底色。
山水之中 尽显真意
课后,教研员赵国琴老师和领衔人徐春凤老师对课堂进行了中肯的评价。认为本课文本解读精深,启发学生思维。以“翁”字立骨,“醉”字为辅,抓住三组矛盾:欧阳修的年龄与称呼之间的矛盾、醉与醒的矛盾和悲与乐的矛盾,建构作者与文本之间的“沟通”,独具匠心;课堂结构精巧,颇具条理。板块以“宦海浮沉之悲、醉醒之辨、超脱世俗之乐”为架构,首尾呼应,将欧阳修被贬之后的经历与责任心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巧妙的揭示;文字玩味精妙,调动学生积极性。从造字法的角度解析“翁”与“醉”字,吸引学生兴趣,步步推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着眼于欧阳修的担当和身为知识分子的达观;问题设计精心,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醉醒两亭台,浮沉一青山”是全篇教学设计的中心,运用矛盾分析作撬动文章的支点,结合资料,促使学生明了文本立意。
吴老师的文言文课堂用“五文”教学法解读:关注文本,知人论世。课前充分备课,紧扣文本的同时,适时穿插相应的背景资料,为初三学生的文言积累做了一个难度适宜的展示;上出了文味。在关注文字本身的同时,以三幅对联为每一板块作结,并在课堂最后拟写对联,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研读了文化。紧紧抓住欧阳修作为知识分子的“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心与伟大人格,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并领悟“何谓担当”。从文言到文人到文化,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中有所得,有所悟,值得青年老师借鉴学习。
撰写|倪杰
摄影|朱栋梁
排版|潘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