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从浅表学习走向
让数学课堂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深度学习逐渐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还应不断提升数学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深度学习并不神秘,它就是教学本身,是我们以往一切优秀教学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凝练与提升。
关键词:数学课堂,浅表学习,深度学习
本文结合苏科版教材七上的一节课“§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1)”来谈谈自己对于浅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看法。
一、操作体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材料1】你知道吗?明天是世界勤俭日,你知道十月份还有那些节日吗?10月份,在同一行上有相邻的5天都是世界性节日,已知这5天的日期之和是75,你知道是哪5天吗?
【追问1】在下面日历中用如图所示的T型圈出相邻的4个数。如果四个数的和为43,你能算出这四个数吗?
浅表学习:学生只是就题论题的说出答案,老师并不深层次地去追究学生是基于什么基础给出的这个答案?为什么会这么想?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的学习基础上,这个问题学生既可以用算术方法来解决,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相通的。二、探索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材料2】老师来自常州,你想知道扬州离常州有多远吗?请你尝试用方程法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从常州出发行驶全程的到达泰兴,再行驶全程的
到达江都,最后为赶时间打的行驶40km,到达扬州邗江美琪学校,请问常州到扬州邗江美琪学校的全程是多少?
浅表学习:从教学内容来看,很多课堂引入新知的例子与学生的生活差距很大,较少考虑学生的立场和视角,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本材料就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浅表学习在课堂上很多都是停留于让学生读题,列出方程,教师点评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很难深入,发散,更或者是创造,也很难产生一些有思维量的见解。深度学习:教师可尝试通过设计“真实性”任务,将知识和技能落实在真实问题之中,将学生代入真实的问题情境,只有在真实学习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具备迁移的基础。而这也是实现“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路径。
三、学会分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材料3】观察我们教室里的桌子,它有一张桌面和四条桌腿,一张桌面需要木材0.03 m3,做一条桌腿需要木材0.002m3 .现做一批这样的桌子,恰好用去木材3.8m3,共做了多少张桌子?
【归纳:如何分析相等关系?】1、阅读题目,划出数量,设未知数。2、用x表示数量,找相等关系 ,列方程
【追问】本题除设桌子数量为x张外,还能设哪些量为未知数?
浅表学习:教师在带着学生读完题目后,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得出配套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学生以后只要依葫芦画瓢,找到其中等量关系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所有过程都是教师支配,学生只负责被动接受知识,结果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下降。深度学习:让学生阅读题目,划出数量,设未知数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再小组合作,组员逐个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检查各个观点是否合理,最后再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剖析讲解。
四、研讨创设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中的未知数
【材料4】质量为45克的某种三色冰淇淋中,咖啡色、红色和黑色配料的比为1:2:6,这种三色冰淇淋中,咖啡色、红色和黑色配料分别是多少?
一变:如果咖啡色、红色和黑色配料的比是2:3:5,那么又如何设未知数、列方程?
二变:如果咖啡色与红色配料之比为2:3,红色与黑色配料之比为4:5,又该如何设未知数、列方程?
浅表学习:看到比例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要设每份为x克,然后把其余的咖啡色,红色,黑色依次表示为x克,2x克,6x克,从而根绝题中等量关系质量总和为45克,而列出方程来解答。由此,教师会归纳出比例问题的常规做法,让同学们模仿着来处理。这种应试做法,缺少让学生深度思维加工的过程,因此学习成果多以复制为主,难以迁移和深化。当学习任务难度和要求的提高时,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就会暴露出来。深度学习:教师可以放手,让孩子独立思考,然后独立解答。很显然,大多数孩子对于第一题是迎刃而解的,但是在一变的过程中,没有比例数1的时候如何解决?在二变的同时,找不到统一的比值该怎么办?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该如何解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五、整理归纳提升
【谈谈你的收获】(指着黑板上的方程)我们发现设不同的未知数,所列方程也是不同的,但结果是相同的。最后回顾本节课,请大家结合下列问题与同桌谈一谈你今天的收获。
浅表学习:以题来检测学习的效果虽然比较直接,但是不能很好概括表达学生所学知识,比较单一。设置具体的问题来让学生回答,虽然答案比较统一,但是学生很多的想法并不能够得到体现。深度学习:大胆、自信地在课堂表达,这既是激励学生深度参与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度学习显性的表现方式。这种深度还表现在它是“基于倾听的表达”,这种表达,不是不顾同伴发言的自说自话,而是在深度参与后,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并学习,或展示自己对问题、对文本的理解,或解释同伴的困惑,或提出探究的问题,呈现的是合作学习成果。
深度学习贵在参与,重在思考,妙在引领,巧在拓展。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让我们的文本真正“活”起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发展”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真正“高效”起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中,我们的课堂也必定会由浅表学习走进深度学习,也会更加的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胡文兵在《现代中小学教育》发表的《在数学课中寻求"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
2、吴佑华在《数学教学研究》发表的《深度学习:让数学课堂学习真正发生》
3、张向东在《湖南教育旬刊》发表的《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