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最近更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学校新闻>>中学>>文章内容
毕业班教学聚焦专题复习 三学校联谊注重品质提升
发布时间:2021-12-2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仇定荣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集团凝聚力,共同提升毕业班教育教学质量,12月23-24日,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学、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学三校以专题教学为特色,联合开展“迎期末复习 促质量提升”毕业班教学工作研讨活动。来自三校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史学科的80多位教师相聚中天实验学校,共同探讨“双减”背景下的毕业班复习教学新思路、新举措。

集体31.jpg


语文朱晶晶老师的作文研究课《意高而文胜》,独具匠心,精彩纷呈,其显著特点为:

第一,勾连内外,逐层递进。“文以意为先”,作为初三学生,在文章立意正确的基础上,更要关注立意的深远。对此,朱老师在本堂课中做了很好的示范。向内,要用好教科书,从这些经典作品中探寻立意深刻之法;向外,增加方法提炼,并利用课外习作进行写作修改训练。如此既做到课内外勾连,又达到写作训练逐步推进的显著效果。

第二,读写训练,有法可依。本堂课,共设置了三次读写,“反向立意”、“由表及里”,引用部编教材《白杨礼赞》《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学生不但重新感受了文本魅力,更深入体会了方法的内涵;“由实转虚”之法,则通过两篇学生习作之比较,令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妙用,如此训练,将写作之法内化为实在的写作能力。

第三,以生为本,合作共生。与阅读课不同,写作训练课应以写作为主,阅读为辅;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在写作课中的任务也不仅仅是写作,更是要在怀疑、思索、辨别后,获得新知,新能。朱老师巧妙地组织生生合作,或同桌讨论,或两两互读互评,或四人互读修改。在不断的合作之中,做到了思维训练和写作练笔的并驾齐驱。

朱晶晶上课作文.jpg

    

语文迟晓旭老师的作文研究课《实中有虚》,思路清晰,内容丰厚,可以概括为三大特点:

第一,板块清晰,循序渐进。整堂课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依次为:修辞手法、想象回忆、由景入理,其中前两者侧重于细节之处的“虚”,后者立足于整体的“虚”。这种由浅入深的渐进方式,让学生如拾级登山般逐步完成写作任务,轻松而自如,简约而高洁。

第二,虚实相生,意境优美。这堂写作课使用的历练素材《暗香》,既有表面义,又有比喻义。学生在课堂中,既掌握了三种写作方法,还感受到了由“实”转“虚”的妙处,更在虚实转换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想象力,使得本为极普通的《暗香》之作升格为人见人爱、立意高远的优秀作品,虚实相生的优美之境自然也就内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以写促读,读写共生。这是一堂作文课,但不止关注学生的写,也引导学生的读,例如,在写作之前,学生以课内经典篇目为蓝本学习写作方法,这是阅读的“读”;在展示写作成果、范文时,又采用自由读、合作读等方式,这是朗读的“读”。简而言之,以写促读,读中再写,达到了读写共生目的。

迟晓旭.jpg


数学鲁鹏老师的专题复习课《二次函数背景下的面积问题》,亮点颇多,可以用“三个注重”概括,具体表现在:

第一,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本节课有很多思维的难点和辅助线做法的区别,以及计算的技巧,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分析思路,写出过程。完整严密的解题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听得懂、写得出、写得对,让高效课堂得以实施。

第二,注重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二次函数的专题一般都作为压轴题出现在考试中,难度大种类多,通过教学过程中适时的点评和对知识要点的归纳总结,让学生遇到同类型的题目能不再盲目分析,快速突破难点,掌握这一类题目的解题技巧和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直观的格点问题得到斜线段比的两种计算方法,抛砖引玉,引出在二次函数中斜线段的计算方法,过渡自然,选材巧妙,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正确的辅助线做法,从而为面积问题的转化做铺垫。

鲁鹏.jpg


数学王思琪老师的研究课《二次函数背景下的三角形相似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其主要特点为:

第一,螺旋上升多变式。本堂课,从一次函数背景下的三角形相似问题开始,抛砖引玉引出本节课的主角:二次函数背景下的三角形相似问题。题目设计层层深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发现解题的规律与方法。

第二,以不变应对万变。众所周知,数学题目变幻莫测,但其中都蕴含着一定的规律和技巧。正如本节课的最后一道题目,通过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学生便将一道相似问题转化成了等腰三角形问题。对于等腰三角形,学生解决起来驾轻就熟。由此,学生发现无论题目如何复杂,只要抽丝剥茧般地分析条件,题目自然迎刃而解。

第三,强化学生主体性。本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抛出后,学生们先是思考,再是热烈讨论,碰撞出诸多火花,使得同一道题目呈现出多种解决方法。

王思琪.jpg


英语吴琼老师的研究课《定语从句复习》,可以用一个“合”来概括,具体体现在:

第一,课堂设计合理。整节课以圣诞节为线索,以定语从句为中心:用圣诞剪辑视频导入,用定语从句讨论圣诞节来复习定语从句的用法,最后引出是否要庆祝圣诞节的讨论。如此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第二,习题类型综合。这节复习课的书面练习涵盖了单选、词汇运用、阅读理解和中考新题型六选四;充分的对话和辩论也让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得到了提升;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三,不同文化融合。《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意识目标就是让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让学生具有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必然的趋势。引导学生树立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既要勇于面对西方文化带来的挑战,又要积极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吴琼.jpg


英语朱思悦老师的复习研讨课《中考新题型“六选四”》,敢为天下先,与众不同,有以下几个闪光点:

第一,身体力行,举一反三。本节课以语篇练习为引子,让学生在做题历练的实践过程中,自己寻找词汇、语法、意义的基本规律。与此同时,以这些规律为基础,进行发散思维,发现更多的与考点相关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了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的效果。

第二,独辟蹊径,妙趣横生。英语阅读课,所选语篇一般讲究完整性,然而,本节课却尝试着换一种思路,先让学生阅读一篇不完整的文章,让学生在讨论中寻找出缺少的内容,并自己设计、策划出缺少的相关内容。这样,学生就在瞬间掌握“六选四”的考点,即文章的整体性、句子的衔接性、语篇的逻辑性。

第三,推陈出新、别具一格。中考复习课以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常规课为主,本节课不拘泥于旧的知识点,而是立足于新题型这个主题,全程自主研发出一节前所未有的新课,解决了学生解题技巧匮乏的燃眉之急,也为初三英语老师提供了急需的应试技巧。

朱思悦.jpg


物理黄晓庆老师的研究课《电学——档位问题》,最大的特点是“精”,具体体现在:

第一,回顾基础知识“精细”。教学之初,让学生完成了基础的热身题:对于大部分同学,这类常规题挑战不大,故完成得较快;但是,老师依然引导学生细致分析题干,按照“一画简单等效电路图、二判断档位、三标数据”的步骤渐次展开,让他们按照步骤规范解题,稳妥推进,尽量避免出错。

第二,拓展延伸内容“精准”。在温故旧知基础上,学生按照所学步骤,完成拓展练习。老师则精准地把握了其易错点,引导他们自己分析纠错并完善,一步步得出最终结论。在这样层层递进的课堂设计中,学生很好地解决这道难题。

第三,创新电路设计“精巧”。升格训练,是复习课不可或缺的环节。老师让学生挑战自我,自己设计档位电路,巧妙地将本节课所学内容和实际结合,让他们学以致用,既是当堂巩固,又是创新延伸。

黄晓庆.jpg


物理耿玉静老师的研究课《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构思巧妙,新颖别致,具体表现在:

第一,循循善诱,层次分明。物理电学部分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是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专题复习很要必要。耿老师从回顾常规实验开始,引领学生将分散的多个公式穿引成线。借助现场实验,将枯燥难懂的公式以“实体”的形式,帮助学生感知各个物理量。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从横向和纵向方面理解所学知识。

第二,学以致用,提升自信。本堂课从实验室里的常规实验出发,上升到生活中物理问题的探索。学生以往只是将所学内容用在解决习题上,并不擅长将学到的知识真正用起来。耿老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独立设计实验,亲自测量出家用电水壶的实际功率。学生们获得成就感,更加提升了学习自信,

第三,激发兴趣,探索未来。九年级进入复习阶段后,容易陷入题海中,学生也经常发生倦怠现象。如何将复习课上活,不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堂课通过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不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背后的原因。课堂上,学生们积极讨论,各抒己见,闪现出很多独特的思维火花。学生深刻体悟到,物理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耿玉静.jpg


化学李紫薇老师的计算类复习课《甜!你要多少》,真的很“甜”,具体表现在:

一“甜”,氛围甜蜜。本节课以奶茶开局,以蔗糖做引,算蔗糖组成,品糖水甜味;糖果甜,教师也很甜,课堂表现亲和力满满,表达自然,情绪饱满,有起有伏,老师站在平等的位置与学生对话,望向学生的眼神中亮晶晶的充满期待,甜甜蜜蜜。

二“甜”,流程清甜。以糖为线,从定性的判断蔗糖元素组成走向定量计算蔗糖化学式,从蔗糖燃烧实验检测水蒸气和二样话题走向通过计算二氧化碳和水中碳氧元素的质量计算蔗糖中氧元素质量,教学过程环节自然,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问题为核心,以实验为载体,探究计算清晰明确,如薄荷糖给人带来清甜。

三“甜”,余韵香甜。从化学学科视角寻找生活中的切入点,以蔗糖为主题,进行证据推理,计算再现,知识重构,最后板书幻化成一颗糖果,寄语学生要吃得了学习的苦,将来必能感悟生活的甜,板书的糖果未必真的让学生心头甜蜜,但教师最后分发的糖果,必将让学生将本节课的香甜永远萦绕心间。

李紫薇.jpg


化学马安霞老师的复习课《金属的性质和应用》,给人以“暖暖”之感,具体体现在:

一“暖”,氛围温暖。教学从寒冷之冬、大家对温暖的喜爱入手,以常见的暖宝宝引发开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铁的成分,探究发热原理,最终感知到暖宝宝的热,很多学生还将“暖宝宝”握在手中,温暖一节课。整个环节一气呵成,有条不紊,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之热能可服务于生活。

二“暖”,课堂暖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分组实验来探究铁生锈对生活的利弊判断,有助于辩证思维的养成,教学环节清晰,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从铜的冶炼复习铁的冶炼,从定性走向定量,既注重基础又注重拓展。

三“暖”,升华暖心。本节课以“暖宝宝”中铁的来源、性质、用途和防锈为主线,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独立思考,了解了铁的前世今生,对金属的相关知识进行了重构。课堂教学中,通过讲练结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升华。学生从铁到铜,完成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究,且以未知回顾已知,灵活应用所学,成就感满满。

manaxia.jpg


政治姚莹老师的研究课《文明与家园》,主要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教学设计有高度。从第五课的文化和第六课的生态入手,不仅梳理了两课的知识,还从知识引申到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呼应。在整个课堂设计也形成了体系,第一部分知识梳理,理清脉络;第二部分,重点探究,学以致用;第三部分,当堂训练,自主反馈。教学设计既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又形成体系。

第二,课堂教学有深度。本节课不仅回顾了教学知识,还充分利用了身边的资源学以致用,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社会生活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设计了简单的选择题训练,还设计了有点难度的评析题,并进行了变式训练,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第三,课程资源有温度。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善于挖掘有温度的生活资源,接地气的课程资源,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本节课充分利用了金坛地区的文化资源和生态建设资源,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深度教学。

姚莹2.jpg


历史孔筱璠老师的世界近代史复习课《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设计新颖,可以用一个“新”来概括,具体表现在:

第一,板块设计新。在这节复习课中,孔老师打破了常规复习课教学中把复习课上成习题课、知识堆砌课的固有模式,别具匠心地进行了课堂板块设计的创新。《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一单元知识点多、难度高,孔老师巧妙地寻找到了课程之间的共同内容,划分实物、理论、文献、人物、整体五大研究板块,将散乱在每课的知识进行了融合,在主题式教学中深化了学生基本历史知识,培养了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第二,课程理念新。孔老师依托学校与教研组资源,以学校主持的新北区前瞻性项目为基础,立足教材和课标,进行“三史”(史实梳理、史识提炼、史感提升)教学。“三史”教学理念的提出与实践,是对传统三维目标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当前“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方略,打造了高效历史课堂。

第三,技术运用新。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不应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孔老师在这节课上活用了“希沃白板”软件,分别在导入、授课中使用了课程活动设计功能,既充分调动了各阶层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起到了及时检验教学成果的作用。趣味活动的加入,活跃了复习课枯燥的氛围,激发了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参与的意识,打造了生本课堂。

未标题2.jpg


本次校际教学研讨活动,不仅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实效性强,而且增进了友情,加强了横向联系,受到了全体教师的充分认可。他们纷纷表示,期待着明年春天再次相聚,再次研讨,再次研究!

集体934.jpg

(撰稿:赵安  摄影:王琪  审核:仇定荣)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