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0日下午,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备案课题《统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实践研究》开展本学期第二次研讨活动,课题组全体成员齐聚北阶梯教室,就文言文自读课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吴燕芬老师的研究课《周亚夫军细柳》,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自读课文重在“自”。
在环节设计上,处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三个板块(复述故事、分析人物、感悟写法)都设计了“自读任务”。以“任务”引领,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三大板块中又同中有异,以多种形式促动学生自主学习,任务一:按提示复述故事;任务二:模仿示例做批注;任务三:细读课文,填写表格。如此活动,学生在自我理解过程中不乏味、不单调,且饶有情趣。。
二、自读课文不忘“读”。
文言文教学一定要注重“读”。在本堂课教学中,既有齐读、个人读,也有自读、分角色朗读,在思考过程中,也安排学生跳读、细读、研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的的读书,在读中品析,在品中感悟。
三、自读课文还需“悟”。
自读课文也应讲究课内、课外知识的融合。学生在学完文章之后,是否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何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就看学生能否将课堂内所学的方法学以致用,所接受到的人物精神融会贯通。因此在本节课的拓展环节,设计了“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这一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真正悟出其精神内涵。
张敏老师的研究课《周亚夫军细柳》,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文言并重,关注文化拓展。
本堂文言文教学,夯实文言并重,在解词析句的同时拓展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如“揖”和“拜”的区别,皇帝“改容式车”的用意,见驾“着甲”“持兵”的严肃性等,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同时积累文化常识。
二、结构清晰,“奇”字一以贯之。
本课以“奇”字贯穿始终,分别以“品奇事”“悟奇人”“赏奇文”分别指向故事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条理清晰,一以贯之。
三、自主设疑,彰显自读要义。
本堂课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解疑——这个故事奇在哪里?与周亚夫不相关的部分能否删去?试想周亚夫在匈奴退去之后的人生会怎样?学生自动回到书本寻找答案,积极思考,达到了自读的目的。
在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之后,课题组成员结合课堂教学谈了自身对自读课文教学的理解。最后,课题主持人仇定荣老师就自读课文教学现状,提出三个问题供大家思考和探索:第一,什么是自读课文。学习自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第二,自读课文读什么。除了课文以外,还要关注阅读提示、旁批,作为文言文,还要关注课后的思考探究……第三,自读课文的聚焦点在哪,自读的内容、重点如何呈现:一是教师告知学生,二是学生自己发现,告知容易发现难,但前者极易走向教读,后者更能彰显自读。因此,如何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用学过的方法自己去学,这是老师备课的难点所在。
简而言之,本次活动,无论是两堂研究课,还是评课议课,都为文言文的自读教学研究开拓了新领域,指明了新方向!
(摄影:仇定荣 撰稿:盛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