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进一步助力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捕捉幼儿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和组织能力,2025年1月9日,我园开展了一场班本课程故事交流分享活动,在分享与研讨中思维碰撞,提升理念认知。
老师们从幼儿的视角出发,追随幼儿的兴趣,述说着孩子们活动探索过程中的精彩片段,将一个个贴近生活的“课程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幼儿园的课程故事里,去发现其中的温暖、美好与成长!
小1班 :欢“橘”一堂
小1班以《指南》生活化、游戏化的精神为引领,和孩子们一起寻找橘子、认识橘子、探秘橘子、一起玩转橘子,通过“寻”“识”“探”“玩”等多种感官观察与探索橘子,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等都获得了发展,打开了孩子与橘子世界之间的“大门”,加深了对橘子的感性认知。
小2班 :我与衣服的较量
小2班的课程从“换衣难”的问题出发,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立足幼儿视角,深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共同思考如何解决“换衣难”,并在实践中摸索出最适宜、最有效的方法。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认知、分享、交流,学会了自我服务的方法,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中1班:冬意降临,藏尽美好
秋收冬藏,原本是源自农村的一种农俗现象,中1班把它引进生活,搬进课堂,最大限度、多种形式地支持和满足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获得发展。
中2班:你好,南瓜
一个南瓜,带给了孩子们探究的乐趣、美食的体验、游戏的快乐,也带给教师支持孩子探究式学习的启示。在“你好,南瓜”的班本课程实施,充分体现了教师“追随幼儿,以幼儿为本”的课程观,师幼在"玩中学,学中玩",进一加深了幼儿对南瓜的认知,增进了幼儿对生活的好奇与热爱。
中3班:“瓶瓶罐罐”里的小美好
生活中的低结构材料,可以成为引发孩子们深度学习的材料。“破碎的瓶子”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及对同伴的关心,教师基于对他们行为的关注以及个性品质的引导,找到了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使课程有了不断延伸的可能:探究瓶子的特性、对瓶子进行艺术创作、借用瓶子进行探究实验、创新好玩的瓶子游戏......
大1班:“纸”和你玩
纸,我们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物品,可是就这么一张普普通通的纸,却带领着小朋友走过了一段又一段奇妙的旅程。从纸的种类、纸的用处、纸的由来、与纸的各种游戏,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兴趣,也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和合作意识等。
大2班:编来编去
弹指之间,“绕”有兴致,编织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是中华民族土壤中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编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大2班从了解编织到探索编织,最后勇敢尝试编织。孩子们发挥动手动脑的能力,学会制作属于自己的编织作品。
大3班:枝来枝往
留住美好的方式有很多,树枝以它特别的姿态呈现着与众不同的美,大3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尊重孩子、跟随孩子并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地发现、探索,及时捕捉孩子对树枝的兴趣,并开展了关于树枝的系列活动。
大4班:“绳”采飞扬
小小的一根绳子连接的是快乐和健康;小小的一根绳子连接的是勇气和力量;小小的一根绳子连接的是梦想和希望。大4班幼儿尝试跳绳、掌握跳绳技巧、参加跳绳比赛等,幼儿用行动解决问题,以多种学习方式构建和丰富跳绳经验,玩转跳绳,培养运动兴趣和提高身体素质,养成不惧困难、坚持做好一件事的良好学习品质。
最后,蒋园长对此次课程展评中教师们扎扎实实做课程故事的态度表示肯定,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树立积极主动的课程开发意识,关注园内的自然资源。课程故事的选材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体现幼儿的参与痕迹,保证幼儿进行深度体验,提升知识经验发展。活动开展时要处理好教师和儿童的视角,有幼儿深入探究的点,活动多以幼儿的真问题和驱动性问题为导向
。
此次课程故事分享活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分享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也为教师营造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的良好氛围。让老师们在课程理念与实施方法上得到进一步的内化与提升。相信老师们将在课程研究的道路上且研且思且行,努力探索和实现课程的更高价值,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报道:姚娇 摄像:姚娇 审核:蒋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