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最近更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学校新闻>>中学>>文章内容
从陶器到星辰大海:一场博物馆里的跨学科对话 ——安家中学“漫寻社团”小记者采风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3-2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何雁

  春日的阳光透过常州博物馆的玻璃穹顶,洒在一群身着校服的少年身上。他们穿着红色“常州小记者”马甲,手持笔记本,时而驻足凝视展柜中的文物,时而围在优雅的讲解员身旁提问记录。这是安家中学“漫寻社团”的小记者们于3月19日下午正在开展的一场以“素养导向”为主题的跨学科作业常州小记者采风活动。从生命起源到人类文明,从常州文化的历史烟云到宇宙奥秘,学生们在博物馆的时空长廊中,完成了一次科学与人文交织的探索之旅。

  一、探秘博物馆:生命进化的基因密码

  活动的第一站是常州博物馆的少儿自然陈列馆,仿佛一个浓缩的生命进化史,让小记者们大开眼界。在“菌藻时代”展区,大家看到了35亿年前的单细胞菌藻生物化石,这些微小的生命体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之一。走进“无脊椎动物的春天”展区,各种奇形怪状的贝壳、螺旋状的蜗牛壳等化石映入眼帘。这些化石记录了古生代后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景象,展示了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小记者们仔细观察着这些化石,感受着生命在漫长岁月中的演变。

  “原来人类的耳骨进化自鱼类的鳃弓!”七(1)班的孙诗雨在“脊椎动物演化”展板前惊叹。讲解员以一块鱼龙化石为例,向学生们解释生物如何通过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生命进化没有预设的方向,但每一次微小的改变都可能成为存续的关键。”这句话被许多学生记在了笔记本上。社团指导老师何雁适时抛出问题:“如果恐龙没有灭绝,人类还会出现吗?”一场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讨论在展厅展开。生物学与哲学的交锋,让学生们意识到:人类既是自然选择的“幸运儿”,也是宇宙规律的“解码者”。 小记者们站在这些化石前,仿佛穿越到了远古时代,与这些古老的生物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二、领略常州历史:陶器纹样中的文明之光

  转入“历史文化厅”,时光骤然回溯至六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展柜中陈列的陶釜、陶豆、陶罐,以其粗粝的质感与神秘的几何纹样,讲述着长江下游早期先民的生活图景。

  “陶器不仅是容器,更是原始美学的载体。”常州博物馆研究员指着一件陶贯耳壶介绍,“这些镂空纹饰可能与祭祀招魂活动有关,而陶轮的使用则标志着手工业的专业化。”小记者们铭记于心,试图破解符号背后的意义。小记者发现,陶器上的水波纹与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存在某种传承,或许这就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微观体现。

  “龙腾中吴”展区,常州古代历史文化更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地域文化如何通过技艺迭代绵延至今。历史教师郑娟总结道:“一件陶器,承载着技术革新、艺术审美与社会结构的综合信息——这正是跨学科研究的价值。”

  三、实践“素养导向”:在时空叠影中寻找答案

  活动的重头戏是“跨学科任务实践”。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如果为常州博物馆设计一件未来文物”的主题,展开项目式学习。同学们分析古代制陶工艺,对比良渚文化玉琮上的星象刻画与现代天文软件模拟的星图,探讨淹城、运河对常州文化的影响。最令人瞩目的是大量关于季子文化的文献资料,了解到季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理念。他们发现,季子的礼让和诚信美德,不仅影响了常州的历史发展,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延陵赋》上面书写着“常州状元十五,榜眼八,探花十又一,进士更如龙门之鲤。”袁枚赞“常州星象聚文昌”,我们想表达文明传承与跨学科作业探索的共生关系。

  博物馆里的未来课堂

  陶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起点,星辰大海则是文明的终极彼岸。而博物馆就像一座桥梁,让我们在回望与远眺之间,找到自己的坐标。

  安家中学祁玉英校长说过:“真正的教育不是填满容器,而是点燃火炬。当孩子们在文物中看到化学反应的温度、数学几何的韵律、哲学思辨的光芒时,跨学科素养便已悄然生长。”或许正隐喻着教育的本质:让文明的火种,照亮探索未知的征途。

  撰稿:何雁 眭文英 摄影:徐艳  何雁  审核:莫萍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