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馆联动:聚焦抗逆力培育现场
为深化家校共育,西夏墅高中于6月13日晚上在体育馆举办“帮助孩子培养抗逆力”专题讲座,特邀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礼艳主讲。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家长们通过“理论解析+案例实操”的形式,解锁培养孩子心理韧性的科学密码。
认知破局:抗逆力培养的四大误区澄清
刘博士直击当代家长育儿痛点,澄清四大认知迷思:
误区一:抗逆力强的孩子不会哭
误区二:抗逆力强=不需要帮助
误区三:打压式挫折教育更有效
误区四:挫折越多抗逆力越强
三大核心支柱:构建抗逆力培养体系
一、夯实“我有”:织密支持网络防护网
高质量亲子关系五要素:以尊重、信任、探索、爱、陪伴为核心,谨记“关系好什么都没关系”的沟通哲学,避免否定式回应(如“你怎么又哭”),改用共情表达(“我知道你很难过”)。
二、塑造“我是”:点亮积极自我认知灯塔
聚焦法则:家长需像阳光滋养植物般,持续关注孩子的优点(如“你主动帮助同学,这叫同理心”),而非仅盯着不足。并通过与孩子共同绘制“优势树”,让孩子从内心认同“我有独特闪光点”。
三、赋能“我能”:打造问题解决工具箱
认知升级:引入“情绪ABC法则”,引导孩子识别事件(A)、信念(B)与结果(C)的关联,将“我搞砸了”重构为“这次尝试让我发现了改进方向”。
五步法实操:面对挑战时,按“冷静思考→换位思考→列目标→选方案→评估效果”的逻辑链,逐步培养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思维。
家校共鸣:从理念到实践的落地回响
“以前总逼孩子‘不许哭’,现在才明白接纳情绪才是抗逆力的第一步!”一位高一家长在反馈中提到。活动现场发放的“抗逆力培养行动手册”被家长们争相领取,不少家庭当场约定回家后共同绘制“家庭支持地图”。刘博士强调:“父母改变1%的教育方式,孩子可能收获99%的成长突破。”
同心同行:共铸成长铠甲
抗逆力培养不是让孩子“硬扛风雨”,而是教会他们在风暴中寻找庇护所、在泥泞中发现垫脚石。让我们家校携手,为孩子构建支持网(我有),塑造积极自我(我是),赋予解决力(我能),助其披上坚韧铠甲,勇敢迎接风雨。
(撰稿:韩晓清;摄影:马杰;审核:马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