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正好,9月23日,河海实验小学心理活动室内,各班级心理委员齐聚,和心理专职教师郦夏蔚一起,共赴一场关于心灵守护的约定。这不仅仅是一次培训,更是一次温暖的启程,一次对“陪伴”与“成长”的深刻解读。

一、角色的光芒:做黑夜中的执灯者
心理委员,不只是一个名号、一份职责,而是一份温暖的使命。我们强调,你们是“同龄陪伴者”,更是“心灵守门人”。这意味着,你们不必成为替人划船的水手,但要成为岸上的灯塔,或是黑夜中手执微光的同行人。真正的守护,是给予安全感而非答案,是传递“我在这里”的稳定存在。

二、心灵的觉察:在细微处听见心跳
心理困扰从不会大声喧哗,它总悄悄藏在生活的褶皱之中。我们聚焦学业压力、人际敏感、情绪低潮等真实情境,学习如何从一句调侃、一次回避、一个表情的细微变化中,感知心理波动的信号。真正的心理素养,不是理论,而是培养对“人”的真诚好奇与慈悲洞察。

三、守护的路径:让关怀有迹可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重点演练了“心晴驿站预约卡”“班级心理晴雨表”等实用工具的使用。这些工具不是冰冷的纸片,而是无声的“陪伴语言”。它们帮助委员将关怀转化为可操作的支持,也让每一次倾听被看见、被承接、被延续。


四、智慧的边界:爱需要分寸,温暖需要理性
没有边界感的关怀,如同一盏无罩的灯,既可能灼伤自己,也可能惊扰他人。我们反复强调心理委员的伦理底线:知进退、懂接纳、善链接。你不是孤军奋战的“拯救者”,而是校园心理支持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及时发现、科学反馈、合理陪伴,才是对同学和自己最深的负责。


五、微光的力量:让光亮吸引光亮
心理委员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成绩,却有着细雨微光的力量。它发生在课间一句问候、一次耐心的倾听、一份默默的陪伴中。而这,恰恰是校园心理文化最坚实的力量——我们不需要成为太阳,但无数微光相聚,就能照亮每一个需要被看见的角落。
愿每一位心理委员怀着敬畏与温柔,在这个位置上,不仅学会守护他人,也抵达更深处的自己。这是一场关于心灵守护的修行,而我们,正在路上。(撰稿:郦夏蔚 拍照:陈梦、田禾 审核:陈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