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最近更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学校新闻>>幼儿园>>文章内容
美力教师|聚焦实践 共话生长
——记藻幼中班级组《秋天的画报》主题后审议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2-11-1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瑶

  “课程审议”是幼儿园课程有效实施的教研保障,是有效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关键,高效的主题审议能确保幼儿最大化地在与主题互动中习得其核心经验与能力。为了深化园所课程审议,更好地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执行和创生能力,加强主题课程实施的针对性、有效性,推动幼儿往更高水平发展。2022年11月14号,藻江花园幼儿园中班级组在百草园部音体室就主题《秋天的画报》开展了主题后审议教研活动。

  一、追实施方案,厘清课程之走向

  教研开场,在中班组教研组长盛燕老师的带领下,老师们一起回顾了《秋天的画报》主题前审议的一些内容。其中梳理了主题课程开展前幼儿的原有经验、主题目标以及主题资源的运用预设。这不仅让老师们明确了本次主题的发展线索路径,也为后审议研讨奠定了基础。

IMG_1179.JPG

  二、追运用实效,共话师幼之成长

  为提升主题开展的实效性,中班组的教师们链接《幼儿园领域关键经验与教育意义》,对主题目标再次进行更为详细的梳理。例如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社会领域的关键经验与发展目标,对于课程中没有实施和幼儿没有获得的能力发展进行了去除。

  围绕梳理的新目标,各班教师们结合教育实践案例,分别从区域游戏、绘本资源以及家园互动这三个小版块具体阐述了主题活动中目标的达成和开展情况。

  中7班的洪丽群老师以美工区的《一篮水果》推进过程为例,呈现了幼儿在创作过程中从实物到图片,从单一到多样,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在这之中幼儿除了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表现创造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中6班的王云姗老师抓取孩子当下对秋天落叶的兴趣与经验,在益智区呈现了关于秋天树叶的多样玩法,融入数学领域中的点数、排序、分类、匹配和空间记忆等思维性游戏,促进幼儿能力发展。

  中3班的薛盼老师分享了班级建构区《秋天的公园》的活动。从第一阶段对接生活——初建公园,到第二阶段丰富经验——优化公园,再到第三阶段追随兴趣——创新公园的建构,在不断推进过程中孩子们的建构能力不仅从垒高、围合、架空转变到了整体场景的建构,而且从单人搭建到多人合作也体现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美工区与建构区的有效结合,也凸显了幼儿的想象与创造。

  中2班的芦璐老师从观察幼儿阅读绘本《落叶跳舞》中的关注点,捕捉和顺应孩子的兴趣。当幼儿有问题时又巧妙地利用绘本《树妈妈的衣服》让其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此时,绘本不再是单一的绘本,而是极大地促发了孩子间的互动,拓展了孩子们多领域发展的经验与能力。

  中4班的盛燕老师结合本班的《你最珍“桂”》班本课程展现了家园共育的新模式。在课程推进过程中,她们将家长卷入其中,使其成为课程的参与者与评价者。家长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也让家长更深入的了解幼儿园课程,有效地促进了家园合作,更让家长有体验,也有收获。

  结合各班的主题实践,丁艳老师及时汇总记录,对于主题开展后的幼儿经验获得以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又有了一定的调整。

  三、追问题不足,探寻经验之生长

  在整个主题推进过程中,老师们也在不断反思与调整。

  吴莹莹老师说:我们的绘本资源选择的范围还比较局限,更多的还只停留在秋天的风景类、种子类以及树叶类,动物类涉及的比较少,后期在前审议的过程中要结合当下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所需,重审视、重预设,整理更适合的绘本。

  朱文靓老师反思到:我们没有很好地开发与运用园内资源——橘子树。如果当时能够抓取到资源,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一起去观察、发现秋天特有的果实,并且对于摘橘子的方式方法也可以进行不同方式的探究。由此可见对身边的资源抓取与利用的敏感度还需提升。

  樊洁老师从班级美工区投放秋梨的案例思考。从前期对幼儿的预设与调查、选择秋梨引发幼儿多方位细致观察、引导幼儿以特有的水墨表现形式来创作美术作品。启发大家可以适当跳脱出原有的思维模式,除了秋天常规的黄、橙色,有时候清新的一抹绿也是独特秋天的一种表现。

  四、追审议价值,明晰今后之方向

  最后,李潭副园长对于本次主题后审议的教研活动给予了肯定,评价今天的教研达到了三点效果:1.实现了各班的经验分享。2.完善了本主题的实施方案。3.提升了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与水平。同时也提出了几点优化建议:1.主题目标的后审议应该注重于指向本主题的核心经验。2.后审议过程中要关注主题关键活动的梳理。3.主题课程的活动开展还要注重贴近主题特征。

IMG_1199.JPG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让老师们进一步明确在主题开展过程中,不但要基于孩子兴趣与需要出发,更明晰其内在的教育价值。要基于孩子的视角,树立目标意识、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不断在课程的行进中且思、且研,让课程实施的过程真正落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发展。


  撰稿:盛燕 摄影:徐瑶 审核:全黎娜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