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观察与分析幼儿的行为?为了读懂孩子,因为孩子拥有一百种语言。为了尊重孩子,因为孩子天生就能当老师;为了引导孩子,只有发现孩子才能因材施教;为了激励孩子自我的成长,只有反思自己才能专业成长。2022年11月17日上午8:00孝都幼儿园开展了园科学观察与有效支持组的第二次教研活动。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即分析思考,即观察不止是视觉过程,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而且观察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称之为知觉的高级形式。
此次区域观摩研讨,苗苗三班提供了美工区观摩现场,老师根据当下的主题和季节投放了制作菊花、小雏菊、秋天的树等游戏,教师们走进区域、走进孩子。通过观察、互动、交流进行观摩学习,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学会关注幼儿游戏状态、观察幼儿与材料、同伴、环境的互动;教师是否能够关注幼儿的需要;探讨区域与主题课程、自主游戏的联动、延伸。
读书交流,思维碰撞:在赵晖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共读了《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一书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书中提到三个注意点:1.教师即研究者:为引导儿童进行深入地探究,教师要和儿童一起学习;2.核查早期学习标准的达成情况;3.基于观察的生成性课程并不是简单地追随幼儿的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方案,把握探究方向。当观察到幼儿的探究偏离最初的兴趣、问题后,教师不要简单地认为幼儿的兴趣点、探究点已绍个移了,可以开发个移了,可以开发新的课程了,要理性识别和判断幼儿兴趣点和探究点,通过设计激发探究的方案,有意识地整合课程内容使之聚焦于最初的探究课程项目。
游戏研讨,互学共进:在观摩结束后,老师们针对各区域活动的目标,就区域环境创设、空间规划、材料投放、区域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作了深入剖析与解读,从教育价值、多元维度、幼儿发展、材料的适宜性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提出优点与不足,让苗苗三班的老师更加明确了区域活动下一步指导策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本次教研活动我们也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这有待通过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调整、改进、完善自己。我们观察组的老师们也会不断用理论充实自己,用一篇篇观察记录锤炼自己,从而更加专业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探究幼儿,始于观察”
———我们在路上
(撰写/拍摄:张梦娇 审核: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