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体育活动兴趣,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12月28日下午,区赋能成长下的户外“大课堂”研究核心组相聚云端,开启第四次交流研讨活动。
一、案例分享,交流经验
1.专题微讲座
活动开始,林洁园长以《谈利用资源开展户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为题,向全体成员分享了飞龙幼儿园户外游戏的调整与推进历程。
通过分享进一步感受到在限定的空间让户外场更具有学习的教育性,让幼儿在有限的空间里去发挥无限的创造和可能。
创造性:不同游戏场连成互通的游戏场所,满足孩子多元运动的可能,体现场地的创造性。
自主性:功能性的器材铺设——区域材料的推进,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挑战性:平衡和攀爬的案例当中,创设挑战性的环境,满足、适宜大部分孩子基础的前提下,能够跳一跳能实现的目标。环境的挑战性基于成人大数据的观察和孩子基础能力的充分判断上。
特色性:每一个场的打造都体现幼儿园的文化,户外与课程之间的链接,充分体现特色性。
2.案例分享
“一沙一世界,一水一天地”,沙水对于幼儿来说有着独特的魅力,是让孩子们乐此不疲、亲密无间的嬉戏娱乐活动。吴蕾分享了《一沙一水一世界》游戏案例。
1. 课程起源
课程游戏化实施以来,我们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幼儿。活动前先倾听幼儿想法:你想玩什么?怎么玩?用什么材料玩……引发幼儿讨论。在《我们的家乡》主题背景下,孩子们参观了周边的建筑,在分享交流中,德胜河宛如玉带,围绕吕墅街区,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而美丽老街就在德胜河旁,于是在沙水区搭建“美丽老街”的想法在孩子们心里萌芽。
2.基于以上对幼儿已有经验的了解,对接《儿童游戏通论》和《指南》,梳理出“美丽老街”主题游戏可能带给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点如下:
提升领域 | 具体提升点 |
主体性 | 计划性、创造性、探索性 |
科学 | 了解一些工具的名称、用途并掌握操作方法,通过铲挖、拍打、倾倒、堆塑、筛滤等活动,发展大肌肉与小肌肉动作。 |
语言 | 表征、描述、设计与计划 |
艺术 | 想象与创造 |
社会学习 | 合作与分享 |
3.游戏材料的盘点
1.玩沙工具
小桶、勺子、铲子、漏斗、滤沙器、模具、小棍等。
2.玩水工具
小桶、勺、瓶、水车、漏斗、量杯、喷水壶、吸水管等。
3.辅助材料
动物、人物、花草树木、交通工具、小旗子等玩具模型,铁制、木制、塑料、橡胶
4.焦点活动
(1)设计小区挖河道(2)搭建管道引入水
(3)合作探索建小区(4)家园竣工乐淘淘
5.核心经验梳理:
认知发展 | 科学、数学、艺术审美等领域知识;解决问题中获得的经验(水的流动性、沙子的松软特性、沙子的流动性、湿沙的可塑性)。 |
身体发展 | 通过倒、灌、筛等动作锻炼小肌肉精细动作; 通过扣合、拼插、拼接等动作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通过铲、耙、挖、拖、跳、爬等动作促进大肌肉发育; 通过感知沙水的深浅、干湿、大小、轻重、空满,促进触觉、知觉的发展。 |
社会情感 | 自信、大胆、善于合作. |
游戏常规 | 游戏前的制定计划、游戏中的尊重配合、游戏后的整理材料。 |
学习品质 | 专注、坚持、善于动脑、主动探究。 |
3.读书心得分享
刘悦老师分享《常见的户外活动场地设置与玩具材料投放》读书案例
在户外,儿童可以大声呼喊、尽情地游戏并释放能量,还可以与同伴一起玩集体游戏。在户外,儿童能亲近自然,感受天气的变化,儿童的身体素质和力量也会得到锻炼,同时还能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认知能力。
第一章《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第五节,将常见的户外活动场地分为三类:创造性游戏类活动场地;运动类活动场地;科学探究类活动场地。还详细阐述活动场地设置和玩具材料投放:
幼儿不会像教师一样考虑哪个区域发展什么能力?哪种材料有何价值?他们是以直接的感知和体验来判断的。哪里有趣、好玩,就往哪里去。幼儿的游戏直接受玩具材料的影响,因此在户外游戏环境创设时,教师尤其要关注玩具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并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来调整材料,让户外游戏变得灵活多变。
对接理论,实践尝试:
1.野战区场地设置与材料投放:
2.绘画区场地设置与材料投放:
3.娃娃家场地设置与材料投放:
4.大操场场地设置与材料投放:
二、聚焦问题,思维碰撞
冬季的到来,气温明显下降,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挑战”,那么在冬季户外活动中,教师到底如何创设、如何共玩、如何动态调整呢?这一次活动我们结合各园实际情况,指向冬季户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专题研讨。
我们将重点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做深入探讨:
1.幼儿园当下的冬令户外活动模式是怎样的?在作息时间安排与场地空间规划方面遵循了哪些原则?
林洁老师:冬令作息调整:先室内游戏,再室外游戏,下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户外游戏;在一个区域里涵盖多种体能的锻炼;场地空间规划:去掉两个区域(直风吹片区、湿沙区);原则:保温暖地带,去寒冷地带。
宦雯婷老师:全园热身(跑步活动)—混龄游戏;规划新的骑行路线,阴冷的地段调换合适的活动内容;幼儿自主选择区域(要选择一个运动量大一点的活动)原则:变换性原则,自然性原则、适宜性原则
徐艳老师:时间的调整:温度比较适宜;混龄模式调整为错峰错时以班级为单位的体育活动;原则:安全性原则、合理性原则(18个游戏场,3个级组,每个级组6个片区,一个班1-2个片区,一周一轮换,考虑运动技能、运动功能)
沈梦老师:小班游戏—中大班混龄(幼儿自主选择),追随幼儿兴趣,向阳的地方开设幼儿感兴趣的游戏,遵循因地适宜的原则,利用下午开展体育游戏。
汪琳老师:基于幼儿需求开展混龄游戏,在阴凉一点的地方开展运动量大的游戏,保证幼儿的运动量;单、双班级错峰进行;特殊天气按楼层开展游戏,教师站点负责各个区域,利用桌椅进行一物多玩。
2.冬令户外活动模式下,开展最多的户外活动的种类与游戏分别是哪些?有哪些困惑?
林洁老师:前庭:运动类游戏为主,中庭:写生、阅读、自然游戏,结合季节在游戏类型上作调整(比如绘画:拍照后在室内进行)绘画类、探究类、建构类去除掉,扩大运动类,根据场地合理分工,开展大肌肉类运动、偏力量型的运动、跳跃类的运动。
吴洁老师:教师通过空间、资源、流程、支架、工具的支持来赋能儿童的经验生长,支持儿童、陪伴儿童。在冬季特有的状态下要更加明确户外游戏内容,加大运动量,将相对静的游戏取舍掉,充分调动幼儿的各个感官积极参与。盘点区域资源,充分运用资源;户外游戏后及时交流,聚焦核心经验;利用挑战卡,尊重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也可以看出幼儿的发展。
三、专业引领 点亮智慧
高玉晶组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专业引领与提升,为我们后续的活动指明了方向。
(一)关于专题讲座:
户外空间环境、区域划分三步骤:
(1)环境打造、空间设置一定是基于观察(幼儿游戏现场、幼儿游戏行为),发现当下问题和基础。
(2)专业的分析:当下外在环境的要素(场地的面积、片区的核心功能、价值点)、内在要素(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发展需求、可能的发展目标点)解读:当下我们(幼儿园、教师、幼儿)的需求。
(3)多元支持,助推发展。
(二)关于案例分析:
(1)游戏中的观察
(2)材料发挥赋能幼儿游戏成长的功能:不同的功能类型提供不同的材料,勾连幼儿发展点,实现材料的教育性作用。
(3)聚焦幼儿行为:四个游戏阶段,借助观察不断捕捉和呈现幼儿在不同阶段当中真实的游戏行为,借助专业分析和判断,寻找幼儿行为背后的发展的可能性。
(4)聚焦游戏成效,看到幼儿发展的生长点。
(三)关于读书案例分析:
思考:什么样的材料最受幼儿欢迎,什么样的游戏受幼儿最喜欢?
特性:更自主的材料、更自由的材料、更真实的材料、更具挑战性的材料、更具动态性和灵活性的材料
(四)关于“冬令作息如何做户外活动”专题研讨。
策略1:分析冬令时特殊天气给我带来的挑战:天气冷,幼儿不愿意动、不想动,我们要关注幼儿冷热交替的天气背景下,他的机体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运动的热情、兴趣。
策略2:了解孩子的基础和想法:幼儿的真实的需求和想法是怎样的?体现儿童本位。
策略3:调整场地和户外活动模式:
(1)根据幼儿兴趣调整场地;
(2)根据天气情况调整场地;
(3)根据游戏运动量调整场地。
开启多元冬令户外活动模式:上午、下午交替式户外活动模式,实现开辟不同的探究模式,助推幼儿成长和游戏发展。
策略4:灵活开启多样化的游戏活动:
(1)扩大运动类的游戏,实现动静交替
(2)盘点区域中的资源,挖掘和探究
(3)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年龄段出发,设置更适宜的游戏
策略5:创设独具冬天模式特色的活动流程:
(1)活动前的热身(全园、班级、小组),实现幼儿在运动前充分唤醒机体的灵活性,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准备。
(2)计划流程:体现儿童本位,冬天的户外游戏下,幼儿想要的游戏是什么,每天的游戏内容和游戏计划是怎样的呢?把计划流程放在冬天的户外活动模式中,带着幼儿游戏前做好游戏计划和规划,让幼儿的冬天的户外活动更加高效、有趣。
(3)任务卡模式:尽可能的引发幼儿和户外进行多元联动,幼儿的自我探究和自我认知就会在多元联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4)回顾、整理模式:回顾今天游戏中的各项工作,回顾计划的完成情况,回顾我的收获、我的问题、我的下一步计划。让冬天的户外活动尽可能赋能幼儿成长,让幼儿的经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