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挖掘建构游戏的教育价值,提升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解读与科学指导能力,2025年9月30日,春江幼儿园建构项目组以“建幼儿之趣,构游戏之策”为主题,在西苑三楼会议室开展第二次专题教研活动。活动通过“案例剖析+现场观摩+深度研讨”的多元形式,搭建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桥梁,助力教师形成专业化游戏指导策略,让建构游戏真正成为幼儿成长的“探究乐园”。
篇一:案例引路——从实践中萃取指导智慧
活动伊始,陈英老师以班级建构游戏《从东方明珠塔到塔塔世界》为切入点,分享幼儿“塔”主题建构的完整历程。她围绕三大核心支持策略展开阐述:通过动态调整建构区环境、丰富多元搭建材料,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以精准观察为基础,在幼儿遇到搭建瓶颈时适时介入,提供针对性指导;借助启发性语言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让塔更稳固”“怎样搭球体建筑”,推动思维向深度发展。
随后,在邵惠莲老师的主持下,教师们结合本班“塔”建构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热烈研讨。大家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共同梳理出小、中、大各年龄段幼儿的搭建技能差异——小班幼儿侧重材料感知与简单堆叠,中班幼儿开始关注结构对称与合作分工,大班幼儿则能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创意建构。这些基于实践的总结,为后续主题建构活动的精准开展提供了清晰思路。
篇二:现场直击——用观察捕捉成长“哇时刻”
“孩子们正在用万能工匠搭‘瘦西湖白塔’,你看他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底座搭建,有的在尝试用KT板做飞檐!”随着中8班建构区的现场观摩开启,教师们手持设备开启“智跟拍”模式,聚焦两大观察重点:一是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互动、问题解决过程,记录下他们为“塔身倾斜”争论、共同调整积木摆放角度的鲜活瞬间;二是教师的现场支持行为,分析指导时机与方式对游戏推进的影响。
观摩后的交流环节中,教师们围绕“如何通过互动激发幼儿创意”展开热议。有教师提出:“当孩子因材料不足停滞时,与其直接递材料,不如引导他们思考‘身边还有哪些东西能替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场基于真实场景的研讨,让教师们对“以幼儿为主体”的指导理念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篇三:沙龙共创——让指导策略落地“可视化”
“针对中班幼儿搭塔时的对称难题,我们可以在指导手册里加入‘对称图形对照图’,再设计几个关键提问,比如‘你搭的两边一样高吗?’”在沙龙研讨环节,项目组成员以分组形式,对小、中、大各年龄段“塔”系列建构指导手册进行优化升级。手册完善聚焦两大核心:一方面明确师幼互动的具体路径,从语言引导(如用“你想怎么让塔更特别”激发创意)、行动支持(如示范积木穿插搭建技巧)、材料供给(如为中班提供不同长度的积木与辅助装饰材料)三个维度,细化支持方法;另一方面构建多元作品解读体系,要求教师不仅关注作品的结构特征,更要从幼儿的搭建行为、认知表现、创造力发挥及情感表达中,解读背后的发展需求。
篇四:专业领航——为游戏指导注入“新动能”
“建构游戏的指导,既要懂孩子,也要善用方法与工具。”徐惠芬主任在总结中提出实操性建议:环境创设需贴近幼儿操作区,用典型作品照片、关键搭建步骤图传递核心经验;引导幼儿提前绘制游戏计划,明确材料选择与难点预判,活动后对照计划复盘成长;针对中班幼儿,可设计难度递增的搭塔任务,鼓励其用毛根、卡纸等辅助材料丰富塔的细节,突破对称搭建的局限。同时,她强调指导手册需进一步强化实操性,融入图库、思维导图及配套操作小程序,让策略“伸手可及”。
杨婉君主任则从教师专业成长角度提出要求:一是深化理论学习,以儿童发展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为支撑,精准解读幼儿游戏行为背后的发展密码;二是强化数字赋能,熟练运用“智跟拍”等数字化工具,实现游戏过程的完整记录、精准复盘与科学评价,让教研与教学更具针对性。
此次教研活动以“童心解读,循证发展”为内核,不仅让教师们掌握了建构游戏指导的“方法论”,更构建起“观察-分析-支持”的专业化指导闭环。未来,春江幼儿园将持续以教研为抓手,深耕建构游戏的教育价值,让教师在解读童心中提升专业能力,让幼儿在自主建构中探索世界、表达自我,携手走好师幼共构的成长之路。
撰稿:蔡小美 照片:陈豆豆 审核:薛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