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在支持幼儿个性化学习中的深度应用,2025年11月21日下午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三楼会议室开展了以“与信息技术共生 实现差异化教学”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本次活动通过理论浸润、案例剖析与思想碰撞,为教师们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按差异化教学提供了清晰的路径与灵感。
活动伊始,一场深度的读书分享拉开了序幕。教师们共同学习了《从工具到伙伴》,通过书中真实的案例,深刻领悟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是能洞察幼儿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支持的“教学伙伴”。这一理念为整场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引导教师们从“如何用技术”转向思考“为何用技术”以及“技术如何为幼儿发展服务”。
理论指引实践,实践印证理论。在分享环节,戴晶玲老师带来的课例《指纹的秘密》,通过捕捉并放大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指纹,引导他们观察、分类与记录。信息技术在此刻化身为一面“个性的镜子”,让抽象的“独一无二”变得具体可视,尊重并肯定了每位幼儿的独特性,为差异化观察与表达提供了基础。紧接着,李宛谕老师带来了案例《二维码里的声音魔法》,展现了技术如何赋能幼儿的多元表达。教师将孩子们讲述的故事、演唱的童谣生成二维码,贴在作品旁。同伴、家长只需扫码,即可聆听作品背后的生动故事。这一巧思,让信息技术成为一座“表达的桥梁”,让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实现了成果展示形式的差异化。
在最后的集中研讨中,教师们围绕“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助力幼儿挑战最近发展区”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信息技术是实现差异化教学的“超级杠杆”,它既能像《指纹的秘密》中那样,作为诊断工具,帮助教师精准把脉每个孩子的当前水平;也能像《二维码里的声音魔法》那样,作为支架工具,为不同能力和倾向的幼儿提供多样化的表达路径与挑战任务,支持他们从容地迈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
本次研讨活动,不仅是一次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升级。它标志着课题组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正从浅表的应用层走向深刻的逻辑层,为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注入了科技动力。
撰稿:陈 羽 审核:范燕娇 拍照:陈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