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6日下午,赵卫勇名校长培养基地学员相聚在常州市河海中学,开启2019年首次主题研修活动。本次研修以“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江苏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严华银常务副主任全程参与了本次研修活动。
学校文化:立德树人的最好课程
正值常州市学校第五轮主动发展规划认证季,规划好学校新一轮的发展,是摆在校长面前的重要和重大的议题。严华银主任认为学校发展有三个关键要素:文化、课程、教师,其中文化是灵魂,文化载体是课程,课程实施靠教师。为了帮助学员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严主任从现实学校文化现象观察、学校文化的内涵特点和要素、建设优秀学校文化的路径和方法、建设学校文化必须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结合学校文化建设的案例,为学员拓展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学校文化是我们在这个学校学习、工作、生活的方式;学校文化是一种“虚”象、一种“软”实力、是一种“慢”教育、是“两面、双刃剑”;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要分清“已经形成”、“正在生长”和“新生学校”三种情况,抓住“人”、“物”、“标识”三个关键要素,要注意过程,科学引领,逐渐认识;必须注意文化建设中心和主体复位是学生,关键是校长,对教育价值观、教育目标、理想思考和确立要努力避免一元、偏激、片面和极端的思维方式,要科学处理传统与现代、人文和科学、传承和创新的扬弃,学校文化臻于优秀的艺术:永远做减法。
严主任讲座既生动、形象,又理性、深邃,充满哲学的思辨,对学员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正确处理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启发深刻。
规划剖析:学以致用的实践
赵卫勇校长从发展坐标、教育哲学、重点工程及保障机制等方面,解读了常州市河海中学的三年主动发展规划,重点阐释了河海中学的“容·纳”文化,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头脑风暴。培养对象结合严华银主任的讲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对“容·纳”文化提出自己的见解。严华银主任也认为“容·纳”的提出,既是对河海中学学校文化的传承,又体现了对学校文化的创新,正确处理好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体现了河海中学的文化特质,是河海中学的精神财富,对河海中学的未来发展具有高度的引领作用。
学以致用的分析,使培养对象对学校文化内涵及传承与创新有了直观且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培养目标:协商共议的成长指南
为进一步提高名校长培养基地的“培养孵化”的实效性,确保培养对象在基地运行周期内达到培养目标,赵卫勇校长依据《赵卫勇名校长培养基地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基地培养目标为全体培养对象问诊把脉,深刻分析了培养对象现状、潜能、岗位等实际的基础上,与培养对象协商三年个性化发展的目标:特级校长、高级校长、骨干校长是校长三年成长的追求,分管工作领域的创新与突破是分管副校长的努力方向,从优秀走向卓越是全体培养的共同心愿……。
协商式的制定培养目标,基于培养对象的实际,尊重了培养对象的个性需求,切合培养对象的发展愿景,适切且激励,为培养对象明确了成长目标,是培养对象成长的指南,得到培养对象的高度认可,必将推动培养对象的专业成长。
培养协议:科学严谨的行动计划
根据《常州市名校长培养基地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培养基地随后举行了庄重的签约仪式,基地主持校长赵卫勇与培养对象一一签订培养协议。培养协议从“有高尚的领导德性、有鲜明的办学主张、有扎实的办学实践、有独特的办学经验、有积极的办学辐射”等方面明确了培养目标,从“规划引领、理论学习、教学沙龙、深度访谈、现场考察、跟岗培训”等方面规定了主持校长的职责,从“确立学校的办学愿景、变革学校的办学举措、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等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的义务,是基地培养的行动指南,必将有力地促进基地成为教育思想的集散地、学校管理的促生地、教育资源的集聚地和未来名校长的孵化地。
培养协议是基地主持校长与培养对象之间权利与义务的法定文本,严谨、严肃、严格,规定了职责、明确了成长的策略与途径,是培养的行为计划和保障。
本次主题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家的引领、有同伴的研讨、有实践的样本,主题活动效果根植人心,将引领培养对象在日常学校的管理活动实践主题活动的智慧,促进自身专业素养提升和学校的高品质发展。